仔猪白痢的防治
2021-01-05刘生
刘 生
(通许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通许 475400)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型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该病是1月龄以内仔猪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泻出灰白色、瓦灰色糨糊状有腥臭味的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是危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养殖场中普遍存在。
1 病原
病原以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该菌是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主要血清型为O8、K88,周身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需氧和兼性厌氧,肉汤中增殖迅速,高度混浊,形成浅灰色易消散的沉淀物,在琼脂平板上生成浅灰色湿润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
该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0℃加热30 min,60℃加热15 min即可死亡,常用消毒药均可迅速杀死。
2 流行特点
一般饲养条件下的仔猪均可发生,以10~20 日龄的仔猪最易发病,病情也较严重。10日龄以内和1月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母猪产仔季节最为常见。哺乳母猪乳汁过浓或过稀、猪舍卫生条件差、气候骤变、饲料中矿物质缺乏均可促使该病发生。从病猪体内排出来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健康仔猪吃了被病猪粪便污染的饲料时就可引起发病,因此一窝小猪中有一头下痢,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很快传播给整窝及其他窝群。
3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拉稀,排出白色、灰白色或黄绿色糨糊状的粪便,有特殊的腥臭味,在尾、肛门及其附近常粘有粪便,畏寒脱水,呼吸次数增加,行为缓慢,毛色粗糙无光,体表不洁,食欲减少,发育迟滞。病程可长达5 w,多自然康复,死亡较少。此间若病菌进入血液则体温升高,有的并发肺炎,呼吸困难,一般经过4~6 d死亡,病死率高低与饲养管理的好坏和及时治疗有密切关系。
4 病理变化
内脏没有明显的变化,仅胃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胃内充满气泡并有胃炎,小肠内容物有气泡,肠黏膜充血和出血,肠壁薄而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
5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粪便的色泽和质地即可进行诊断。
6 鉴别诊断
6.1 猪流行性腹泻
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大小猪几乎同时发生腹泻,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乳猪有部分死亡,应用免疫荧光或免疫电镜技术可检测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该病疗效不明显。
6.2 仔猪黄痢
1 w内仔猪和产仔季节多发,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少有呕吐,排黄色稀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能分离出大肠杆菌,一般来不及治疗即死亡。
6.3 仔猪红痢
3日龄内仔猪常发,l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偶有呕吐,排红色黏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小肠出血、坏死,肠内容物呈红色,坏死肠段浆膜下有小气泡等病变,能分离出魏氏梭菌,一般来不及治疗即死亡。
6.4 副伤寒
2~4月龄猪多发,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急性型初期便秘,后期下痢,拉恶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便秘与下痢反复交替,粪便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痂样湿疹,盲肠、结肠有凹陷及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肝、淋巴结、肺有坏死灶等病变,能分离出沙门氏菌,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7 预防
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质量,在母猪分娩前3 d,猪圈应彻底清扫、消毒,保持母猪乳房清洁。
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出生后要注意保温,尽早让其吃到初乳,哺乳仔猪应提前开食,并补饲铁剂,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给临产母猪或初生仔猪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母猪分娩前15~25 d口服第二代双价基因工程苗,如果疫情严重,在分娩前1 w加强免疫l次,剂量减半。
8 治疗
8.1 抗生素疗法
磺胺脒、乳酸钙各0.5 g 加水和淀粉调匀,1 次灌服。磺胺脒单用,每头0.75~1.2 g,每日灌服2 次,连用2~3 d。肌肉注射0.5 ml痢菌净,每天2次,2 d就可见效。
8.2 大蒜疗法
大蒜500 g、甘草l20 g,捣碎后加白酒500 ml 浸泡5~7 d,混入适量的百草霜(锅底灰),混匀后分成40剂,每天每头猪灌服1 剂,连用2 d 即可见效。另外还有一些中草药治疗方法,也比较简单有效,如苦参汤、双白蒜汁汤、白龙散等。
病猪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使用某种药物2 d后无效,应立即更换其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