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2021-01-05刘晓炜
□刘晓炜 苏 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历来所重视的理念,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坚持继承和发扬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做是根本任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为人民奋斗的党。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由此可见,历史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向前发展的。人民群众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了我们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社会的精神财富也由人民来创造,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才能为一个社会中的精神成果不断涌现创造坚实的基础,所有的精神财富正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的实践之中共同创造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财富鼓舞着中华民族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前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新中国的建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而合适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要尊重人民群众对先进生产力和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的追求,不断调整和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将个人英雄主义夸大,过分强调英雄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能造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人民群众才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力量,如果违反了人民的意志,就只能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被淘汰。因此,只有依靠和顺应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才能更好地催生出有益的新事物,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践行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方针。在这之后,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翻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正如毛泽东所讲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36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指引下,毛主席发扬依靠人民群众的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农民打倒了土豪,获取了土地,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最终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发挥人民群众的重大作用,帮助农民分到土地,这正是时时刻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的表现。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战争的持续,国家民不聊生,在战争年代涌现出许多爱国力量,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政治力量积极参加统一战线,发动全国人民抗击侵略者,发动全民族抗战,全国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而奋斗牺牲,最终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正是因为把人民群众的力量作为依靠,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击败侵略者,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使我们国家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才能够最终取得胜利,带领全体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未来。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考虑的首要问题,如何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人民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追求。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人民的利益。他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就像他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的来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3]217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充分指出了我们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征程中所要依靠的根本力量。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邓小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人民立场。
邓小平同志还鼓励要不断激发人民的探索精神,支持人民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让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新的有益社会发展的事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途中,要敢于吸取人民在实践中得到的“新东西”,并同人民一起在劳动实践中检验它。这就要求我们要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实践,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汇集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并与人民商讨制定政策,要付诸实际的行动,真正做到心为民所想和情为民所系。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过:“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279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是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中的核心观点之一,这一观点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就是人民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又一次创新与发展。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观点之一,它指导我们要在注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因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产生损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论断,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式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思想的内容、实践以及观点都有了全新的深化及发展。首先,紧紧抓住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变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落脚点与出发点定格于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直接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相联系,集中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指向人民。最终,要做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从实践来说,“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凝聚人民的力量、激发人民的创造智慧。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当成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与初心,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懈努力。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为最重要的目的。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于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很多努力。
(一)不断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在一个良好氛围之内,政府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正面临着需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严峻挑战,以往的粗放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虽然经济建设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我国整体不断向前发展,资源消耗问题、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以及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危害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农村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实现农村的良好发展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的考验。重视农村发展,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力求解决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6]经济建设要围绕人民来进行,使得经济的发展能够使人民切实感受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的需求。
(二)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政治体制的根本要求。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确保我国的政治体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把人民的需求作为体制改革的出发点,确保我国的民主建设始终围绕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政治权益来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可以确保我国在每一项政策方针制定的时候都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利都属于人民。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就要确保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民代表大会始终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高实现形式。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是人民的权利得到保证的重要一环。为了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的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我们要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好人民群众参与我国的各方面管理的最基础的通道。全面依法治国集中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愿与需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存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产生活方式之中,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一个国家,如果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这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帮助我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显得更加重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化创新也就失去了生命,成了无源之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就无从谈起。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实现文化的健康发展,好的文化能够促使社会的良好发展与运行。同时,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形式以及内容不断改革,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的一百年来一直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与谋幸福,并在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同以往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紧随时代变化的脚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让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发挥它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