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规模猪场发生急性猪丹毒病的诊治与体会
2021-01-05付兆生
付兆生,魏 锟
(固始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固始 465200)
猪丹毒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
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大面积暴发流行,机体抵抗力下降是主要诱发该病的原因。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近几十年猪丹毒几乎销声匿迹,因此大多数猪场不进行疫苗免疫。但是,最近两年猪丹毒在部分地区又呈现活跃的趋势。
2020年8月6日,河南省固始县李店镇张某规模化猪场的25 头育肥猪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喘气、急性死亡的症状,死亡猪全身皮肤发红,根据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急性猪丹毒病。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20 年8 月份以来,固始县持续高温,该场生猪存栏867 头生猪,其中有25 头猪出现厌食、不愿走动和喘气的症状,体温高达40.5~42.0℃,发病急,从最初出现症状到死亡只有1~3 d的时间,两天内共有8头猪发生急性死亡,其余猪群未见明显症状,最早出现猪死亡的时间为8 月8日,3头猪突然死亡,8月9日晚上又有5头猪急性死亡,死亡猪背部、腹部和耳朵皮肤发红。
2 病理变化
剖检2头死亡猪发现皮肤发紫,特别是腹部皮肤和耳朵;鼻腔和口腔内留有带血色的浓稠黏液;腹股沟淋巴结有出血、水肿;脾脏表面有梗死灶;肺脏充血,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肝脏有瘀血;肾脏肿大;胃、肠道和膀胱黏膜有弥漫性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采取剖检的病死猪肺脏和肝脏,分别涂布并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于37P烛缸培养24 h。均可见平板上长有针尖大小、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灰白色露珠状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淡淡的溶血环。革兰氏染色为平直或弯曲的阳性丝状小杆菌,单个或成堆排列,为猪丹毒杆菌。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急性猪丹毒病。
4 药敏试验
将分离出纯化的菌株用纸片法作药敏试验。结果显ZF抱嚷吠、青霉素钾和阿莫西林的抑菌圈直径均超过20 mm,为高度敏感药物;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等为中度敏感药物;此菌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采用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及时治疗和保健。对发病严重的猪肌肉注射青霉素钾每千克体质量6万IU,每天注射2 次,连续4 d;全群饲料中添加泰万菌素,阿莫西林(500 g/t料),连续使用6 d。
进行猪丹毒疫苗紧急免疫。每头份的弱毒活疫苗中加入20%的氧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液1 mL 进行溶解,每头猪皮下注射1 mL;或使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灭活疫苗免疫,每头猪皮下注射5 mL。种猪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1次;商品猪于50~60日龄时接种1次。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应激,同时对猪场进行全面彻底消毒,控制传染源。夏季要防暑降温,减少热应激,给予清洁的饮水,可在饮水中适当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等,提高猪群抗应激的能力。猪舍、用具要彻底消毒,及时清理粪便。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猪场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4 d后没有再出现发病和死亡情况,病情得到控制。
6 几点体会
2020 年7 月份以来,河南省各地持续高温,持续时间长,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使猪群对各种疾病易感。在临床发病中,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病例很难看到典型的“打火印”,与猪蓝耳病、猪弓形虫病、急性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防治该病的关键。猪丹毒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20世纪80年代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中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近几十年猪丹毒的临床病例较少。但是,近两年该病在部分地区有明显抬头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猪场对猪丹毒病的防疫不够重视,未按要求进行免疫;二是健康猪带菌现象普遍,其中25%~45%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样组织中存在猪丹毒杆菌,健康带菌猪在各种降低机体抵抗力的条件下,能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三是近几年猪蓝耳病处于相对稳定态势,尤其是猪圆环病毒疫苗广泛应用,使得养猪业中的抗菌药物使用越来越少,给猪丹毒等传统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四是部分养殖场不注重环境卫生消毒,导致疫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