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高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1-01-05韩李阳
韩李阳
(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急、传染性高,一旦发病将造成大量的鸭、鹅等雁形目禽类得病,导致大量的鸭、鹅等动物死亡,使鸭、鹅等养殖业损失惨重。
1 流行病学
1.1 易感动物
鸭瘟易感动物为鸭、鹅、天鹅等水禽,不同品种、日龄均可感染该病,但发病率及病死率有一定差异,其中以家鸭、番鸭、野鸭、鹅、天鹅等易感性较高。感染病例中以1月龄以上的鸭多见,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达95%以上。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鸭,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主要引起5 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和死亡,1 周内的雏鸭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达95%,1~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为50%或更低。
1.2 传染源
鸭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痊愈不久的带毒鸭及潜伏期的感染鸭。被病鸭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场地、水域、用具、运输工具以及某些带毒的野生水禽和飞鸟等也可成为鸭瘟的传染源。
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为病鸭和带毒鸭。感染鸭康复后8周仍可能从粪便排毒。
1.3 传播途径
消化道是鸭瘟的主要感染途径,也可通过交配、眼结膜及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与病鸭直接接触感染,病鸭粪便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人员参观,饲养人员的串舍以及污染的用具、垫料和车辆等传播。
1.4 流行形式及因素
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流行最为严重。
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在孵化季节。
2 临诊症状
鸭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5 d,而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 d。鸭瘟特征性的临诊症状:高热稽留(43℃以上),病鸭精神委顿、多蹲伏,不愿下水,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强,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脚麻痹无力,不愿行走和下水,如强迫驱赶其下水,则漂浮于水面并挣扎回岸。眼周围羽毛沾湿,流泪,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眼结膜充血或有小出血点,甚至形成小溃疡。自然或人工感染鸭瘟的病鹅主要表现体温升高(达42.5~43℃)、精神委顿、流泪、两脚发软、排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个别病鹅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头颈扭曲和不随意旋转。
鸭病毒性肝炎自然感染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4 d;人工感染易感雏鸭,其潜伏期可短至24 h 左右。鸭肝炎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一般死亡多发生在3~4 d内。雏鸭感染发病时表现精神委顿、缩颈、行动呆滞、蹲伏、翅下垂、眼半闭,食欲不振或不采食。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
在非疫区,要禁止到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流行区域和野禽出没的水域放鸭,加强本地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地,尤其是从疫区引种的机会,防止该病的引入。
3.2 加强检疫、消毒和免疫接种
受威胁地区除应加强检疫、消毒等兽医卫生措施外,易感鸭群应及时进行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免疫接种。
预防鸭瘟应用的疫苗主要是鸭瘟病毒弱毒苗,种用鸭或蛋用鸭于30 日龄左右首免,以后每隔4~5 个月加强免疫1 次。3 月龄以上鸭免疫1 次即可,免疫有效期可达一年。但免疫接种应注意安排开产前20 d左右或停蛋期或低产蛋率期间。对于肉用鸭,于7日龄左右首免,20~25日龄时二免。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3日龄时可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能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如果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 d左右接种2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个月加强免疫1 次,其后代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3.3 控制扑灭措施
发生鸭瘟或者鸭病毒性肝炎时,要按照规定,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及时扑杀销毁发病鸭群,病鸭污染的场地、水域和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鸭瘟疫点周围受威胁的鸭群立即接种鸭瘟高免血清或鸭瘟弱毒疫苗;鸭病毒性肝炎疫点周围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以降低病死率,控制疫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