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1-01-05杨琳琳
杨琳琳
(平舆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平舆 463400)
1 鸭流感
1.1 流行特点
该病症多因A 型流感病毒引发,传染性较强,且部分病鸭受继发细菌感染使死亡率提升,单纯鸭流感死亡率较低。该病的潜伏期变化不定,有些较短,仅几小时,有些则长达几天。通常由空气、唾液、粪便等进行传播,尤其在2~6 周龄的雏鸭群体中多发,在春季和冬季的发病率最高。患病雏鸭的初期表现不显著,个别雏鸭感染后很快死亡,但大部分患病后呼吸道出现异常,如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发出怪叫声等等,鼻腔内有黏液流出,羽毛松乱,面部浮肿,有时还存在腹泻、喉咙充血等情况。
1.2 防治措施
在日常养殖中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鸭舍内通风、控温、除湿等工作,并严格控制鸭群的饲养密度,提高整体抗病能力。根据日龄不同将雏鸭分群饲养,各个群体间隔离开来。针对水面放养的雏鸭,应避免与野生水禽接触,以免感染病毒,还要避免受到污染水源的影响,使雏鸭患病率提升。在禽流感暴发时期,应立即逐级上报,对疫区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禁止疫区内动物与动物产品流入市场,并对病鸭进行扑杀,避免疫情扩散。
2 鸭病毒性肝炎
2.1 流行特点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患有该病,且在小于5周龄的雏鸭群体中多发,成年鸭在患有该病后基本没有临床反应。在人工感染情况下,除了鸭群之外,雏鹅、雏火鸡等也会感染该病。该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且传染性较强,可使整个雏鸭群体患病。在经过治疗恢复健康的病鸭体内,仍然会连续带有此类病毒8 周左右,且作为传染源将病毒传递给其他动物。鸭舍内蚊虫、鼠类也属于病毒的主要宿主,成为病毒扩散的中介。在雏鸭孵化阶段最容易患有该病,如饲养管理不到位、卫生水平不达标等等,均会增加该病的患病率。
2.2 防治措施
在发现有雏鸭患有该病后,应立即将其隔离起来,将适量的磺胺嘧啶钠添加到饲料中,如若病鸭情况恶化,已经无法进食,可将恩诺沙星加入水中,并与补液盐、多种维生素配合使用。注重鸭舍卫生,对受到污染的鸭舍墙壁、四周环境均要彻底消毒杀菌,采用浓度为2%~3%的氢氧化钠溶液,每周消毒1~2 次;还可带鸭消毒,每日利用氯制剂或者浓度为0.3%的过氧乙酸对鸭群消毒1~2 次;对病鸭肌肉注射0.5~1.0 ml的特异性高免血清,可使保护率提高到90%~100%,并采用一次性针头,避免因针头循环利用造成传染;还可对每只病鸭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1~2 ml的卵黄抗体,选取免疫接种过的鸭所产的蛋,以无菌手术方式取出蛋黄,与10 倍的生理盐水混合后搅拌均匀,每毫升加入1 000 IU 的青霉素,再次搅拌后注射给发病1~2 d的病鸭,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3 鸭细小病毒病
3.1 流行特点
该病症在日龄为6~21 d的雏鸭群体中多发,且病死率较高,在40%~60%之间,一般日龄超过30 d的鸭感染率较低,且死亡率也不高,但因发育不良容易变成僵鸭。该病大多由带毒病鸭、卫生不到位的孵化室、消化道传播,且在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间最为流行。因该阶段气温较低,孵化室中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畅,为病毒和细菌孳生、传播提供有利环境,加上地面污染较大,很容易诱发该病。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即最急型、急性型与亚急型,三者的死亡率也是由高到低排列,最急型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常未出现症状便已经死亡;急性型主要表现为双脚无力、双翅下垂、张嘴呼吸、不同程度腹泻等等;亚急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排出黄绿色稀粪,导致肛门周围污染等。
3.2 防治措施
该病症可采用中药和西药两种疗法,其中西药治疗法为皮下注射1~1.5 ml 的细小病毒高免血清,也可注射高免卵黄抗体。针对病情较轻的雏鸭,可将抗菌类药物放入饲料内,如可放入1 万~2 万IU 丁胺卡那霉素,为每只每天服用剂量,持续服用2~3 d便可见效;还可在饲料中放入适量的鱼肝油、畜禽生长素等,可有效预防雏鸭骨质疏松。在中药治疗中,可选取500 g 白头翁、500 g 穿心莲、800 g 板蓝根、200 g 甘草、500 g 黄芩、800 g 黄连、200 g 地榆,用水煎服2 次后,取出70~80 kg 的药液将其浓缩到40~50 kg,可供1 500 只3 周龄病鸭服用,每日1 次,持续服用3~5 d即可见效。对于病情严重,无法自由饮用的病鸭,可利用注射器进行灌服,每只每次3~5 ml,每隔6 h服用1 次即可。此外,为了提高该病症的预防效果,还要求整个鸭场定期接种疫苗,多采用鸭细小病毒联价弱毒苗,每只剂量为1~2羽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