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羊肠毒血症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2021-01-05李高峰
李高峰
(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济源 459000)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学
羊肠毒血症以D 型魏氏梭菌作为致病菌,是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季节性、散发性、流行性特征。当D 型魏氏梭菌进入羊体内后,将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过量毒素,增强肠壁、肠黏膜通透性,进而伴随血液参与体内循环,引发全身性感染,并损坏内脏器官及神经元细胞,导致病羊出现抽搐、昏厥、休克等症状,最终死亡。
1.2 流行特征
该疾病对于不同年龄、种群的羊只均存在发病的可能,其中绵羊感染几率高于山羊,且1~12月龄羔羊、膘情良好的肥胖羊最为易感。从病菌来源入手进行分析,D型魏氏梭菌是一种土壤常在菌、可溶于水,当羊群接触被污染饲料、草料或饮用污水后,病菌将侵入羊肠道内快速繁殖,分泌大量毒素,对羊肠胃消化机能、其他脏器组织以及神经系统形成严重破坏,增加羊病死率。该疾病兼具散发性、季节性流行特征,病菌可在羊体内停留30~50 d,且降雨集中时段、潮湿环境、低海拔区位条件、混合放牧模式、突然更换饲料等因素均易诱发该疾病。
2 临床诊断
2.1 症状表现
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其一是抽搐型,病羊四肢频繁大幅度划动、肌肉明显颤抖、眼球无序转动、有磨牙声,伴随病程延长,病羊开始出现头颈抽搐、蜷缩、哀鸣症状,约2~4 h后死亡。其二是昏厥型,病羊初期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至废绝、体温偏低、腹部膨起,伴随病情发展,部分病羊出现腹泻、疝痛症状,排出黄褐色或暗绿色粥样、水样稀便,肛门黏膜红肿充血,牙齿紧合、嘴边流出涎水、短促呻吟、头颈后仰,最终出现昏迷症状,约3~4 h后死亡。
2.2 病理诊断
取病死羊进行剖检,可见全身明显脱水症状,肺脏肿胀、肺叶充血,肝脏肿大、色泽暗沉、质地较脆,肾脏肿大、触之易碎,胃内留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黏膜脱落伴有出血点,肠道呈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及肠系膜淋巴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且剖面可见淤血,膀胱表面充血。在无菌操作下取病死羊脏器组织做镜检,可观察到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菌体周围分布有肥厚荚膜、呈粉红色。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与实验室检验结果,可判定病死羊患羊肠毒血症。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药物治疗
当发现羊群中存在疑似症状病例后,需及时将病羊隔离、安排专人进行饲养,对病羊排泄物进行堆积发酵,对病死羊进行深埋,防范病原菌传播,并选用10%石灰乳、含氯消毒剂进行圈舍每日消毒,对同群其他羊只依照1 毫升/只剂量紧急接种三联四防灭活疫苗,并密切观察羊群状态。对于病情较重的羊只,依照每千克体质量选用0.15g磺胺嘧啶钠溶液、500 mL 5%葡萄糖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每日2次的静脉滴注,连用1~2 d,即可有效改善症状;或选用10 mL 10%安钠咖与500 mL葡萄糖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1 次静脉滴注,同时选取黄芪多糖、复方穿心莲等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配合200 mL 0.5%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灌服,连用3d左右,用于巩固治疗效果。对于出现疝痛的病羊,可额外选取5~10 mL 安乃静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用于缓解疼痛症状。对于孕期母羊,还需选用20~30 mg复方黄体酮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连用2~3 d,起到保胎作用、防止流产。
3.2 免疫接种
由于该疾病是一种高致死性传染病,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因此应建立健全羊群免疫管理机制,在每年3 月疾病流行期对全群接种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四联灭活苗,对新生羔羊适时补免。当羊群中出现病例或区域范围内发生疫情时,要求及时转移羊群放牧位置,选取地势高、向阳、干燥区域进行放牧。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建立常态化检疫机制,严格依据相关部门要求进行全群检疫管理,保证尽早发现病原、追溯病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最大限度缩小疾病传播范围、优化预防效果。
3.3 饲养管理
在日常养殖环节,要求饲养员保证羊舍与放牧环境的清洁卫生,选用三氯异氰尿酸、复方酚类消毒剂搭配使用,做好羊舍内外、饲料槽、饮水器的定期清洁消毒处理,并落实全群阶段性驱虫,在季节交替时段采取必要保温、防风与隔热措施,保证养殖环境的恒温、干燥。在日常饲料管理上,切忌投放过量青绿草料,定期向饲料、饮水中投放多维素类药剂及中草药,保证摄入营养均衡、促进肠道健康蠕动,并且使羊群保持足量运动,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养殖生态,有效预防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