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省人大常委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1-01-05本刊策划
本刊策划
乡村振兴,既是时代主题,也是时代号角!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支撑!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以产业振兴破题,开展专题调研、督办重点建议、完善法规体系,大力助推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今年9 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专门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乡村产业振兴情况的报告,全面展现了我省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这其中既有新变化,也有新挑战;既有政策支持,也有现实需求;既有典型经验,也有创新之举。综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和审议情况来看,当前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回答好三个关键问题。
什么是好产业?
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农民而言,能致富、收益高的就是好产业,而想要持续发展,好产业还得增加生态绿色的内涵;想在市场上独占鳌头,还得做到有规模、有特色、产品过得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稻麦”两季的出路
“跟你算一笔账,稻麦两季毛收入大概不到3000 元,除去土地流转费和其他成本,一年忙下来,一亩地能收益三五百元就算不错了。”种粮不赚钱已经成为了基层的一种普遍反映,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当然这并不代表种粮没有出路,一些地方正在闯出一条条新路。
海安市大公镇仲洋村在成立海安盛洋谷物农地股份合作社之后,以每亩600斤水稻实物计价的方式流转村里847亩土地,采用村干部共同劳动、共同管理、共同分红的经营管理模式种植水稻和小麦,当年在支付了农户每亩840 元租金后,还按照每亩160 元的标准分红了12.31 万元,最终合作社仍获得16.39 万元净利润。以合作社形式,采取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种标准、统一收割销售、统一共同管理,扩大规模,不仅稳定了粮食产量,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收益,实现了社员与集体的共赢。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和家庭农场,探索稻虾共作、藕虾共养、生态稻米、稻鳖共养等模式,立足拓展粮食种植的综合效益,提高传统农作物的附加值,这也是一种现实路径。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在调研报告中建议,要高度关注种粮效益下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综合施策,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种黄瓜、玉米也有大市场
“我们的玉米能卖到5块钱一根。”把上海的别墅卖掉搞农业,这不是小说,而是现实的案例。7月,应季的瓜果才刚刚上市,南通市强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农场里,黄瓜已进入末市,黏玉米也快接近尾声,在上海市场上打拼多年的职业经理人陆小强深谙市场需求,把普通的蔬菜做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这是他敢回乡创业的底气所在。在农场里,不仅有穿梭采摘的人员,也有十几人组成的科技小分队。他们种出来的蔬菜既能让人吃出“小时候的味道”,也包含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蔬菜的生产更加科学、更加无公害。
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一方面,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甚至出现过剩;另一方面,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强在调研时所言,农业发展在保证基本供给的同时,还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产品的档次和结构,走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化、绿色化、品牌化的路子,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
小“瓜蒌”长成“金疙瘩”
一个个金色的瓜蒌吊在架子上,三两成群的农民正在忙着采摘,余晖下勾勒出一幅丰收的景象。作为我省经济薄弱地区,泗洪县一直在找寻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瓜蒌是食药两用植物,瓜皮、根茎都是中药材,瓜籽可食用、可制油,一年栽种可连续收益3年至5年,亩均收益可达4500 元。当地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直接带动30多户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土地流转等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低收入农户通过极少的投入就能参与到订单种植中来,从而获取更稳定、更高效的产业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相对贫困相比于脱贫攻坚而言,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把低收入农户发展与产业发展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中“唱主角”,才是解决相对贫困的治本之策。
“王鲜记”的成长之路
深秋时节,正是美食爱好者们享受湖鲜的大好时光。在高邮湖畔,江苏王鲜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农场里,社员们捞蟹、捆绑、打包,将一箱箱大闸蟹、熟醉蟹、香辣蟹、蟹黄、蟹粉、蟹膏等水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30年经营经验的沉淀,3000亩核心产区的支撑,2017年,带着8 两多重的“蟹王”亮相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王鲜记”打开了市场。随后成功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2018 年“王鲜记”仅网络销售就达到了1800 多万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实现增收450万元以上。现在的“王鲜记”已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育种场、万亩以上养殖基地、规模庞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和质检中心的全产业链农业示范企业,近年又推进采摘观光、休闲旅游等功能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成功的故事看似千篇一律,但故事的内涵却值得回味和深思。“王鲜记”引入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将现代企业制度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严把产品的生产质量,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价值链,采取现代营销方式,融入电商发展潮流,拓展产业链条,实现融合发展,这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这一问题是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关注的重点和关键。每到一处会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建议,调研组认真总结、归纳、再提炼,形成具有共性的问题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加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充分体现新时代人大的担当和作为。
带着问题到农村去
田成块、路成网,稻浪麦林的上空,一行行白鹭自由翱翔。行走其中,仿佛走在乡间公园里,这是调研组身临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场的直观感受。作为今年重点督办建议,省人大常委会来到南通“解剖麻雀”,试图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正确“打开方式”。近年来,南通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规划、后投入;先流转、后建设;先标准、后推进;先整理、后配套,通过市县乡配套,建设标准达到了3500 元/亩,形成了很好的经验。
国家、省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标准会不会因为任务加大而降低?建成后的管护问题谁来负责?过去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已经不符合标准了,是否有序推进提档升级?……除了代表所提的建议之外,基层关心的每一个问题都在重点建议督办会上向有关部门提了出来,也得到了积极回应。
人、地、钱,有了新变化
每一次围绕农业发展的调研,都绕不开三个问题:缺人、缺地、缺钱。近年来,依然会有人大代表、基层同志乃至地方领导提出这些问题,但近期的调研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2019年我们的亭甜冬桃全网销售了500万元。”盐城市亭湖区果盛家庭农场负责人仇春辉不无骄傲地介绍,承包300亩土地,联合农场900亩,改变部分雇佣关系为承包关系提高工作积极性,吸纳当地农民尤其是低收入人口就业,加大技术输出扩大影响……作为一名准90后,他用实践证明年轻人干农业有思路、有出路,在越来越多创业案例的示范带动下,“现在我们的农友圈里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我们不断加强要素保障,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设用地指标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了116.2亩。”在句容市调研时,这句话让调研组眼前一亮。用地指标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省人大常委会2018 年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专题询问时就明确指出过,省政府及时作出回应,明确市县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建设用地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允许实行“点状供地”。今年省政府出台的乡村产业振兴意见提出,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可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落实了,有的地方没有落实,下一步还要努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把农业服务搞上去
从靖江市试点到整市推进,泰州市以供销社牵头,积极推进单体服务面积5000 亩—10000 亩的为农服务综合体建设,共建成了集农机存放、农技培训、农资配供、植保服务、粮食烘干、包装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体350个,并成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以服务家庭农场为主的专业社会团体——桥头镇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宜兴市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建杨巷、高塍、和桥、徐舍(堰头)、周铁、新庄、宝星7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菜单式服务等形式,为农民提供育秧育苗、机耕机插、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技服务、收储烘干、加工销售及融资担保等系列化专业化服务,着力打造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平台。
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相关调研中,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建议:一方面要完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把农技推广作为服务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仅要实现全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还要加大无人机、新型农机等操作的培训,满足现代农业服务的职业需求。
荒山坡上的产业带
“这些蓝莓可娇贵着呢,现在要200 元一公斤咧!”仲夏时节,村民们正小心采摘着蓝莓鲜果。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百里特色水果产业带,只见各色水果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作为全国同行业唯一一家蓝莓全产业链公司,在江苏沃田蓝莓集团的基地,数百个蓝莓钢构温室大棚在山坡上顺势摆开,满山遍布翠绿的蓝莓树,空气中弥漫着蓝莓的甜香。公司不仅从事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还通过提供种苗与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鲜果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也引来了穿梭如织的各地游客。这只是产业基地的一个缩影,以蓝莓、大樱桃、黄桃、猕猴桃为主导产业而建设的12 万亩出口特色水果示范区,让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聚宝盆”。
奇迹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因地制宜的规划引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特色产业的集聚集群、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利益联结的机制建立、产业链条的延伸融合,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如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前提,但不是最终目标,乡村全面振兴还包括生态、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必须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的后半篇文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养猪村”到美丽乡村到底有多远?浙江省嘉善县横港村在2013 年之前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418 户居民中,有80户是生猪养殖大户,环境承载量不堪重负,“河水都是黑的,到了夏天还会泛起泡沫”,“老远别人就能闻得到身上的猪粪味”。通过党建引领,盘活土地,面向上海发展花卉种植业,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了集体资产,再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现在这里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花香四溢,不仅成为了一个新晋的乡村旅游网红村,民宿、采摘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树龄8 年,价格5000 元,联系人……联系电话……”在上海市崇明区港沿镇园艺村,随手扫一下路边瓜子黄杨树的二维码便会显示出这棵树的“身份信息”,有需要可以直接买走。全村790户村民,有675户种植黄杨,有专业苗圃,也有种在家前屋后的,会修剪、绑扎技术的造型黄杨手艺人不在少数。村庄稍作整理,便处处透露着园艺之美,真正把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今年9 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上海、浙江考察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情况,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两地都把产业发展与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加大投入,遵循乡村原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突出生态效益,促进融合发展。事实上,这与我省部分地区开展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挖掘空间资源,强化生态功能,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
小红薯里的大文章
地瓜干、红薯粉、地瓜酿……在溧阳市牛马塘村,一个小小的红薯被开发成80多个产品,这里还建成了薯院、垄上观田、民间艺术家创作基地、牛马塘艺术中心、耕读民宿等多个文化景点,全面展示了“中国地瓜村”的文化品牌,打造出了以特色农业、田园生活、民宿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传统意蕴的乡村居所,带动村民就业,引领村民创业,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当然,一切美好都是来之不易的。确定了发展规划后,牛马塘村党支部6个人以“5+2”“白+黑”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民居改造、道路修建等工作,化解群众矛盾,促进村庄有效治理,并整合各方资金,美化环境、招引项目、形成创意。在这里,红薯既是文化、也是产业。突出规划引领、加强组织协调是必要条件,找准市场定位、加大项目投入、完善功能设施是充要条件,深入挖掘产业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文化打造出品牌,把小产业做精、做活、做深、做通,也是一种发展方向。
农村集体经济也要发展好
从产业兴旺到乡村全面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抓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的基础。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苏中、苏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到位,有的地方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人社”“挂牌社”等情况,而苏南地区农村集体资产过多,保值增值难度较大。
苏州市在《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修订中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特别法人的权限和赋能,以及登记赋码过程中遇到了注销程序复杂、税费负担过重、多重主体合并困难等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农委表示,将把我省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相关立法建议及时反馈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国家立法层面予以统筹考虑。
“我省开展的‘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专题行动,具有可挖掘空间,是实现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好出路,应当更加重视。”在调研和审议中,一些委员也提出,要把企业的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产业、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增收,从而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让乡村全面振兴有更好的着力点和支撑点。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60多年前毛主席的这句诗照进现实中,仍有期待、有意境:夕阳西下、沃野千里,现代农场里一片丰收景象,一群群职业农民结伴而归……乡村振兴的美丽前景,需要我们继续用心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