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1941—1945)黄克诚的群众工作思想探析

2021-01-04陈瀚

党史文苑 2021年9期
关键词:第三师黄克诚苏北

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曾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自1941年初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五年中,该师共作战5000余次,歼敌6万余人,部队由两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曾在报告中指出:“三师的战斗力较强,部队充实……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优良作风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1]P211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2]P279在艰苦复杂的敌后抗战条件下,黄克诚领导新四军第三师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展群众工作的指示,并紧密联系新四军实际提出一系列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任务、方法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端正新四军政治工作方向、丰富和发展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一、群众工作是根据地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中央军委即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进驻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的工作,部队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初步基础,黄克诚在总结工作时指出,“但是淮海区今天还不是巩固的根据地。中心区还不巩固,边区还在混乱状态中,基本群众对我不满足,地主对我不满意”[3]P125。究其原因,是由于共产党曾经在这里进行过土地革命,一般群众对“打土豪,分田地”有很高的期望,然而现在“既不分粮,又不分地,还要他们出公粮公草”[3]P126,因而群众对这支新的部队感到失望。基于同样原因,地主阶级对共产党具有本能的警惕,而“借粮运动”中部分干部又不分青红皂白把地主统统打成反动派,还出现随便罚款、打击报复、借公报私、乱干乱为等错误行为。以上做法引起了群众严重反感,妨碍了苏北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开展。黄克诚强调,根据地的主要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全党必须以最大决心来克服这些缺点,必须迅速切实地加以纠正。在如何看待群众基础这个问题上,黄克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一要确保基本群众团结在我们的周围,不管在任何严重情况下仍然跟我们走,二要促使地主绅士忠诚地同情我们、帮助我们,在严重情况下不背叛我们。

针对广大群众的不满意见,黄克诚认为要开展真正的民主运动,必须“提高人民的政治水平,使广大的人民能够关心政治问题”[3]P129。在乡村建立民意机关,以确保群众能够向上面反映自己的意见,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对行政人员、新四军、共产党提出批评。除此之外,还要给予群众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与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的积极性,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他进一步指出,“组织群众不是上名单”[3]P130,组织起来后党要向群众负责,切实领导群众解决春耕、灾荒、负担租赁等实际问题,使群众真正愿意加入共产党组织的农救会和自卫队。黄克诚还告诫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一方面要代表群众说话,并且在工作中注意从群众中培养选拔出有威望的领袖;另一方面要杜绝空谈的、摆架子的官僚主义作风,只有建立优良、艰苦、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当时苏北正处于春耕时节,在黄克诚的领导下,各级党支部切实组织群众开展春耕运动,帮助群众解决种子、耕牛、农具、劳动力等问题,真正从一点一滴深入群众中去。

针对地主阶级的怀疑情绪,黄克诚指出,“对那些最顽固、最反动的要给以坚决的打击”,而对统战对象“要把他们团结在参议会里面,经常开会,在会议上多做解释工作、教育工作”[3]P128。黄克诚清醒地认识到,地主阶级在敌后农村中具有很强大的力量,不能过分加重地主的负担,对地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完全采用强迫命令的方式,而要以说服为主,还要照顾地主的利益,尊重地主正确的意见与批评,使他们能维持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地位。总之,对地主阶级开展斗争要遵循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即采用和平谈判、说服教育、阶级协调的方式。

到1942年2月,黄克诚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回顾一年来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时提道:这时候地主士绅对我们的态度又不同了,顽固的回来了一些,中间分子比较接近我们,开始信任我们。这说明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开始认识到,共产党对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没有大的威胁,因而开始支持新四军推行的民主政策,积极参加新四军组织的各项会议活动。黄克诚还总结出一项独特而重要的经验,即“不一定要打击地主才能发动群众运动”[3]P154,而采取商谈、会议的办法,使地主阶级了解并赞同新四军的政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间势力的集团、阶级或个人站在哪一边,哪一邊就能取得胜利。黄克诚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新四军的政策和一切策略的出发点,都要照顾到中间势力与动摇分子的利益,如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否则中间分子便会跑到反革命的方面去。黄克诚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3]P154。

二、群众的自觉拥护是取得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新阶段,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形势趋于稳定,然而黄克诚认为根据地的建设还未达到巩固的程度。他发现一些问题:一是许多群众参加抗日工作是迫于政府的命令,而不是出于自觉;二是共产党发动的民主运动只有部分上层分子参加,广大基本群众仍然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而不敢动弹;三是共产党颁布的许多改善民生的法令尚未得到真正落实,广大基本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实质改善;四是共产党的干部多数是上级派去的“钦差”,仍然没有培养出大批土生土长、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地方干部。针对上述问题,黄克诚在《先锋》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首先,必须尽一切可能开展广泛深入的群众运动,把广大群众真正组织起来,使他们自觉地参加民主运动与民生斗争,认真执行各种改善民生的政策,如减租、低利贷、合理负担公粮公款与捐税。要促使群众主动起来为这些要求作坚决斗争,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法令和干部的推动。其次,必须摧毁封建势力用于束缚广大群众的枷锁——保甲制度,代之以真正民主的区乡代表会议制度,并通过广大群众起来参加政治生活,培养出土生土长的地方骨干,使共产党和人民建立起血肉相连的关系。可见,只有具备牢不可破的群众基础,苏北抗日根据地才能得到真正的巩固。

随着群众工作深入推进,苏北抗日根据地群众的劳动热情高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也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根据地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1943年年初,日寇万余人、伪军八九千人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实行了长达50天的“扫荡”,新四军第三师与日伪军作战百余次,最终取得反“扫荡”胜利。1943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真理》杂志发表黄克诚撰写的反“扫荡”总结报告。报告认为,敌人用很大兵力、以较长时间进行“扫荡”,军事组织、军事战术不可谓不高明,然而所获战果极端微弱,其最大原因就是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同情和支持,遭到群众的憎恨和反抗。苏北抗日根据地群众在反“扫荡”斗争中表现十分出色。一是基本群众,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在反“扫荡”斗争中完全站在了共产党一方,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积极地帮助军队送消息、带路、毁路、运送伤员、保护失散人员等。例如,“单家港房子大部烧光,群众毫无怨言,且积极慰劳军队,不参加伪化,拒绝伪化”[3]P230。因而,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新四军第三师的伤员、资材损失极少。二是地主士绅在反“扫荡”斗争中表现很好,平时就与共产党关系密切的地主士绅对共产党帮助极多,保护干部、保护资材,甚至与共产党共赴生死。过去对共产党不满意的一部分地主士绅也没有起来帮助敌人,极少有人出来当汉奸。三是民兵自卫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主力部队的侦察兵警戒兵,消息封锁者,迷惑牵制队,捕捉汉奸、镇压土匪、保护群众跑反、维持治安”,“使土匪汉奸不敢出现,出来即被捕,交政府法办”[3]P230。群众工作取得很好的收获与成绩,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奠定相当好的群众基础。黄克诚还说:“群众拥护和帮助我们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而群众拥护与帮助不是自流到来的,而是正确执行政策和艰苦深入工作的结果。”[3]P232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坚持斗争两年来,新四军第三师积极发动与组织群众实行彻底的减租减息运动,通过实际工作争取地主士绅联合抗日、孤立瓦解土匪,这是执行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政策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是真正把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的成果。

三、树立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观念

1944年2月,黄克诚在新四军第三师干部会议上作了《拥政爱民的报告》,对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刻总结。全军树立起两大观念。一是为人民奋斗的观念。黄克诚指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因为先有共产党,发动群众运动,然后才从群众斗争中组织了我们这支军队”[3]P261,为民族、为人民、为工农而斗争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天职。二是依靠人民的观念。黄克诚把共产党能够战胜无数困难的力量源泉概括为追求真理与走群众路线,而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真理,只有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群众的力量是一个无底之渊,是无穷无尽的”[3]P263。他还以唐生智、阎锡山、陈济棠等军阀的垮台为例,论证共产党军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的一切政策和办法都是为人民斗争而又依靠人民的。

在师直属单位干部会上作的《拥政爱民的报告》中,黄克诚对新四军第三师的群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开展生产。“只有人民生活改好,对我们才会有信仰;如果我们来了,人民生活反而苦了,负担加重了,那么他的情绪无论怎样也不会高,怎样吹也没有用的。”黄克诚介绍了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民负担减少、生活改善、巩固军民合作的成功案例,要求新四军第三师各支部指导员认真研究生产办法,“我们多生产一点,就可以向老百姓少要一点,人民的生活就可以提高一些”[3]P265。二是爱惜民力。针对部队中存在的严重浪费民力现象,黄克诚强调,“谁再浪费民力谁就是犯罪,再犯浪费民力之罪的党内要开大会斗争”[3]P266。三是爱护群众利益。他要求全军务必做到爱护老百姓的财产,从不踩踏麦苗这种小事开始做起。四是帮助农民耕种收割。黄克诚指示,部队各单位组织劳动队,抽出时间帮助群众种地,“我们人多帮助他们一下就可帮他们解决很大的问题”[3]P267。五是对待群众态度要和蔼。他要求全军以兄弟般的、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即使个别群众“对我们不满,我们也应该帮助他,感动他,说服他”[3]P267。只要全军把拥政爱民的工作彻底做实,我们就更能团结群众,取得群众的拥护和帮助,取得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拥政爱民运动开展后,新四军第三师认真执行相关政策,地方上也开展了拥军运动。到1945年5月,黄克诚在新四军第三师政治工作会议开幕式讲话时指出,部队拥政爱民观点已渐建立,军民关系也已有了初步的成绩和进步。人民军队来自人民,要同情被压迫的广大人民,为解放人民而进行武装斗争,“因之,我们是为着群众而存在的”。要相信人民的聪明才智,相信人民是勇敢能干的,相信人民就一定能够取得斗争胜利。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群众的无穷力量与聪明才智,共产党竭力与群众建立起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断依靠群众取得斗争胜利,这才是“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正确和完善的群众工作观点。黄克诚告诫全军,如果我们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群众请示,我们就不可能把部队工作搞好。总而言之,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遵循群众工作路线,采取群众工作方法,才能够彻底懂得政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这一深刻道理。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P1094-1095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始终不遗余力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他的领导下,新四军第三师初到苏北就开展了一系列关心群众疾苦的实际行动,恰与国民党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行径形成鲜明对照,使当地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的”[1]P190。随着群众工作的深入,新四军第三师进一步密切了与各阶层群众的关系,在苏北站稳了脚跟,苏北抗日根据地面貌为之一新。同时,新四军第三师在根据地内紧抓经济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节约运动,使得苏北地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仍然能够做到经济逐渐好转、军民生活较大改善。此外,他们通过统战工作团结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以及广大知识分子,促使他们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克诚晚年回忆这段峥嵘岁月时饱含深情地说:“新四军第三师就是以这种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作风,打败了敌人,创建了苏北根据地,与苏北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1]P211

参考文献:

[1]黄克诚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黄克诚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陈瀚(1987—),男,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第三师黄克诚苏北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我军三次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师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关于兵团第三师团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调研报告
变态反应和y-干扰素检测奶牛结核病的比较试验
苏北发展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毛泽东“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