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开铨:奋斗一生的“老苏干”
2021-01-04钟燕林
钟燕林
他一心向党、对党忠诚;他实事求是、兢兢业业。他就是瑞金籍苏区干部朱开铨同志。苏区时期,曾任云集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长胜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长征中曾任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土地人民委员会主任委员、红三军团第十二团地方工作组主任。到达陕北后,历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主席、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宁都专署专员、江西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朱开铨干革命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毛泽东赞扬,被人们赞誉为“一身肝胆德高望重,百年奋斗鞠躬尽瘁”。
投身革命 思想进步
朱开铨,曾用名朱秉衡、朱镇东,1901年9月18日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合龙乡松山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9岁、11岁曾在家乡附近的田心私塾读过两年书,12岁至14岁在合龙镇的一家小店铺当学徒,15岁以后在家务农,承担了家庭的重擔。
朱开铨思想进步,青年时就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当时瑞金受广东革命发展的影响,自1924年起就有中共党组织活动。朱开铨经杨华昌介绍,参加了合龙乡车断隘农民协会,任农协宣传委员。他组织群众参加各种集会,发动农民起来同豪绅地主斗争,不久由共产党员杨华昌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赣南革命形势低落,瑞金的反动地主阶级和土豪劣绅组织起反动靖卫团,对农民协会反攻倒算,杨华昌被捕,农民协会被迫停止公开活动。为了躲避靖卫团的搜捕,朱开铨转移到山区藏匿,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1928年,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成立红四军的消息传到瑞金,推动了瑞金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瑞金县党组织负责人杨寿宝将朱开铨等人秘密召回,传达了上级布置的斗争任务,开展恢复中共组织的活动。经过斗争考验,1929年5月,由杨寿宝、朱甫挺介绍,朱开铨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重新入党的朱开铨革命热情更加高涨,曾率队消灭了反动民团赖世琮。朱开铨率领合龙乡赤卫队第五中队参加多次战斗,从中得到了锻炼。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朱开铨同普通民众一样,对新生的红色政权无比热爱,以更加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工作和战斗中。
善于调查 实事求是
朱开铨不仅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而且具有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1934年2月初,他被任命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团巡视员。
有一次,福建长汀县反映,古城农民之间相互斗争,佃农反对佃农的问题很突出,长汀几次派人去处理都没有效果。事情反映到毛泽东那里,他便派朱开铨去调查处理。古城离瑞金县城30多里,离长汀县城50里,80%至90%的田是江西地主的,这些地主都住在瑞金县内,只是收租时才去一下。当地的人不是商户、小手工艺者就是做小买卖的。当时按规定,只打击封建势力,没收地主的土地,不动商店,所以做小买卖的人都不愿参加斗争。红军到那里后,分田不是按人口分,而是谁耕种多少地,谁就得多少地。对地主也没有进行斗争,有些佃农是想斗争的,但他们又不愿到瑞金来参加。有些佃户还留恋地主,因为地主不敢来收租,地就是这些佃户的了。地主留下来的房子,楼上仍是地主的谷仓,楼下住佃户,给他们看门。有些地主还帮佃户买牛,将自己的田都隐藏在那些佃户的名下,这些佃户就成了隐田户。所以,有段时间当地还将这些佃户当作地主的“狗腿子”来批斗。调查清楚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朱开铨采用调剂的办法,不用查田运动那样激烈的斗争方式,进行了以优待红军家属为原则的调剂和教育工作,合理地解决了那里存在的问题,使大家都有田种。
由于朱开铨能够深入调查,加上毛泽东的亲自指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的巡视工作做得越来越顺手,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有一次,朱开铨按照毛泽东指示到会昌去检查春耕生产的准备工作,看看肥料是否充分,红军家属是否做好了春耕的准备。到会昌后,朱开铨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当时县委开会布置是统一种两季,但群众接受不了,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朱开铨到来后,群众就来找他,都说劳动力不够,平均每人有两三亩田,一个劳动力要种十多亩田,种两季吃不消。朱开铨农民出身,在任中央土地委员会委员时也了解一些情况。之所以很多地方没有种两季,主要是因为水利设施不完善,灌溉和排涝都成问题。如果碰上干旱或水灾,晚稻的收成就保不住。如果种一季早稻、一季大豆或是红薯,即使碰上灾年也还有一点收成。针对这样的情况,朱开铨对县委的干部讲,两季稻有好处,县委号召是对的,但还要实事求是,看当地的情况。县委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取消了原先的决定。
不久,中央土地部又因为种一季稻还是两季稻的问题起了争论。毛泽东要朱开铨去调查,并给了五天时间。朱开铨先来到支持种两季稻的瑞金九堡区了解情况。四天后,朱开铨回来向毛泽东汇报,九堡群众迫切要求种两季的原因是:一是土地少,平均一人不到一亩,而且妇女都是大脚,劳动力多,不种两季不够吃;二是水利条件好,旱涝保收;三是其他经济作物多,姜、辣椒、烟叶、酸菜全县都很有名,肥料也比较充足;四是气候条件好。所以,种两季也就是很平常很普遍的事。
毛泽东听了朱开铨的汇报很满意。这样,朱开铨又到瑞金的沿冈区开展调查。那里要求群众种两季,但群众都不种。调查结束后,朱开铨向毛泽东汇报了沿冈区的情况:一是气候冷不适宜种两季,要种的话也只能“压禾”,就是早禾还没有割,就到了插晚稻秧的季节,根本没法种;二是山货多,他们粮食不够吃就去买,靠山吃山,完全没有必要种两季。最后,中央土地部根据朱开铨的调查情况,结束了争论,放弃了统一要求种一季或两季稻的打算,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自行决定种一季或两季稻。朱开铨这种求真务实、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
信念坚定 矢志不渝
在艰险的长征途中,朱开铨几度生病、受伤,但他信念坚定,以顽强的意志跟着队伍走,并在途中做好后勤工作,彰显了刚强的意志和出色的工作能力。
1934年10月10日,朱开铨随中央直属机关一起,离开了瑞金云石山。他后来才知道,从此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年11月15日,部队通过宜章,朱开铨患了疟疾,仍然随军行动。一天晚上,朱开铨实在走不动了,倒在路旁。恰好毛泽东路过看到这一幕,问清病情后,立即派人到第五局找来担架把他抬上,又叫军医给他看病,接连打了4天针,朱开铨的疟疾病终于治好了。
12月中旬,朱开铨奉命调到红章纵队。红章纵队是中央和红军的后勤部队以及中央苏区的银行,四五百个挑夫挑着几百担银圆及其他辎重。由于伙食很差,许多同志体力不支,挑夫跑了一些。朱开铨调去后,领导就把整顿挑夫和改善伙食的任务交给他。他采取三条措施:一是改善伙食,争取每人每天有点肉吃,增加体力;二是清理担子,每担由原来的八九十斤减少至60斤左右,使挑夫的负担符合行军要求;三是清理挑夫,把那些不愿意留下的、身体不好的都清理掉,再用公道价钱雇一些短期挑夫。经过这样整顿,部队的伙食大为改善,担子也轻了很多,大家都很高兴。纵队司令员罗迈夸奖说:“朱开铨同志很会办事。”
1935年1月9日,朱开铨随红章纵队进入遵义城后,任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土地人民委员会主任委员。土地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驻遵义的机关、部队以及遵义附近的部队有足够的粮食给养。为此,朱开铨带领十几名成员四处奔走,采购大量食物,满足了各机关和部队的需要;同时,还没收国民党的官僚资本,打土豪;打开国民党在遵义的三四个粮仓,让群众自己去挑粮。
部队到达云南扎西,朱开铨任红三军团第十二团地方工作组主任。当时,第十二团在毛尔盖附近的芦花休整了3个星期,并筹备粮草,准备过大草地。在人口不多的藏族同胞居住地区筹备粮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朱开铨带领地方工作组好不容易找到一座土司的宫殿,搞到二三万斤粮食,又和由邓克明指挥的第二营一起,缴获了一个土司的10多头牛,从而解决了部队的粮草供应。但在解运牛的过程中,地方工作组遭到了反动土司的袭击,朱开铨的脚被山上滚下来的一块大石头砸中而负了伤,后来伤口因感染而化脓,脚烂得能见到白骨。草地的水是腐水,颜色黑气味臭,这样的水有毒不能喝,挂了彩的伤口经这种水一泡,极易红肿溃烂。他的脚伤正好伤在踝关节上,基本上天天都泡在这种水里。好在他在云南的时候,碰到一个开药铺的老板,送了一瓶药给他。于是,他每晚休息前都要烧一茶缸盐水,洗净伤口后再抹上一点药。非常幸运,他化脓感染的脚伤并没有继续恶化。
朱开铨以坚强意志,在茫茫大草地上走了6天6夜,之后又随军过腊子口,越岷山,经甘南的哈达铺继续北上,于10月19日抵达陕北的吴起镇。
身兼数职 恪尽职守
延安时期,朱开铨一直身兼数职,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他还是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做好每项工作。1935年10月下旬,中央决定成立陕甘省。由朱开铨代表中央接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任中共陕甘省委执行委员、省苏党团书记等职,他不仅制止对陕甘边的错误肃反,还基本上解决了部队和机关、团体的粮食供应。
1936年2月,朱开铨被任命为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5月17日,中共中央电令撤销陕甘省,成立陕甘宁省,朱开铨被任命为中共陕甘宁省委常务委员、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兼土地部部长、裁判部部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和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召开县委书记和县苏维埃主席会议,部署苏区各项工作。会后各县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巩固革命政权,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并积极组织运输队、担架队,赶做军鞋军服,收集粮食3万多石,有力地支援了红军西征,为迎接全国的主力红军在西北会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36年11月山城堡战斗后,国民党军被迫后撤150公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同年冬,省委、省苏维埃派出由朱开铨、蔡畅等人组成的支前工作团,深入工作薄弱地区,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建党建政,发展革命武装。
1937年春节过后,朱开铨被派至三边工作,任中共三边特委委员、省苏维埃政府驻三边代表(保留在陕甘宁省的党政职务)。在三边,他发现部队存在用柴困难等问题。三边的群众和红二十九军日常生活用柴,全靠上山挖草根和树根,红二十九军挖了很多堆在山上,缺乏运输工具,地方政府又没有专门运输部门,而群众几乎每家都有骡马大车跑运输。朱开铨指示定边县委和县政府,动员群众组织运输大队,解决了红二十九军用柴难问题。针对三边政府经费非常困难、很多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朱开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三边自古就是很有名气的盐和骡马交易市场,因规定只能用苏币(苏维埃货币)交易,白区来的商人即使赚到苏币,也无法到白区使用,因此盐和骡马交易基本停止,三边的财政也无税可收。朱开铨向特委书记罗梓民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陕甘宁根据地的边境市场,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恢复银圆流通,各商铺将现有苏币交苏维埃政府银行保管,政府银行凭信用担保,有银圆时,足额还给商家银圆。灵活的经济政策,激活了三边贸易市場的盐和骡马交易,也带动了其他商品流通,税务部门很快就收到了大笔银圆,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三边党政机关和红二十九军经费开支问题,银行还兑现了用银圆还苏币的承诺,解决了地方税收和货币流通问题,受到中共中央表扬。
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巡视团,由朱开铨任巡视团主任,主要任务是到基层检查、督促边区政府政策法令的执行,了解基层情况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其间,他曾受命到陇东和三边地区组建这两个专署的领导班子,为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12月,边区政府重新任命朱开铨为建设厅副厅长,分管农业。根据陕甘宁边区可耕地不多,粮食和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朱开铨向边区政府写了一份报告,要求在延安附近成立一所农业学校。边区政府批准了这份报告,并任命朱开铨为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校长。学校设在延安城南的三十里铺。朱开铨把建设厅内具有农林专业知识的20多名知识分子和一批等待分配工作的工农干部调到学校,担任老师和管理工作。朱开铨带领大家一边办学,一边开垦荒山,种植粮食、蔬菜、瓜果,培植果树,养猪喂牛,当年就见到了成效,除自给自足以外,还有富余。朱开铨把这一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十分高兴,表扬学校自己动手解决困难的路子走对了。
赤心耿耿 壮志不已
解放以后,朱开铨调回江西工作,他秉持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1949年7月,中央决定由朱开铨任瑞金专员公署专员。他回到瑞金后,首先来到了生他养他的松山村。他的家经国民党、反动民团层层掠夺,变得一贫如洗,母亲早已离开人世。朱开铨强压着心中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怒火,眼望着熟悉的山水田园,决心把家乡建设好。由于瑞金县城较小,可供机关使用的用房不多,如把地委和专署设在瑞金,困难很多。于是,朱开铨等向省委提出将地委和专署移到宁都。获批准后,瑞金专署改为宁都专署。
1949年9月起,朱开铨被任命为中共赣西南区委委员、宁都地委委员、宁都专署专员兼法院院长。1952年10月,朱开铨调任省民政厅厅长,11月又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在民政厅工作期间,朱开铨抓了几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统计了全省的户口和人数,进行了人口普查,为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统计了全省烈军属的户数和人数,为更好地开展优抚工作打下了基础;三是筹建革命烈士纪念堂和民政招待所,为缅怀革命先烈提供场所,为来南昌办事的烈军属和优抚对象提供食宿;四是在1954年全省爆发大水灾的时候,朱开铨多次深入防洪救灾第一线,部署救灾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组织灾民重建家园,帮助灾民顺利地渡过了难关;五是查找中央红军长征时寄养在中央苏区群众家里的孩子,帮助他们尽早回到父母的怀抱,对父母均牺牲的则按烈士后代妥善安排;六是将各地区烈士子弟学校全部并入江西工农中学,集中人力财力办好江西工农中学。该校共培养了近2000名烈士子弟,他们大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骨干人才。
1955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朱开铨任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仍为江西省委委员。在这个岗位上,朱开铨工作了11年。他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主持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整顿,经过1955年到1956年的整顿工作,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各項工作开始走上制度化轨道,整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开铨先后担任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他致力于团结各界人士,积极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984年朱开铨离休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江西的社会主义建设,支持改革开放事业。1993年1月16日,朱开铨因病在南昌逝世,享年92岁。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