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探讨
2021-01-04李娜
李 娜
(荣成市文化馆,山东 荣成 264300)
群众文化是广大群众通过生活时间衍生出的精神内涵,拥有着群众性、社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群众文化适合面向社会普通大众,进而成为国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因素[1]。由于群众文化具有较为广阔的覆盖面,影响力可以达到社会众多方面。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时,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群众文化特性来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推动地方群众文化对非遗保护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保护和创新贯穿始终,两者相互依存,文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完成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在群众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一定难度,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沮丧放弃,应当根据地方群众文化特色找到正确的出发点,使非遗在保护和创新方面得到发展,进而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创新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过多地加入现代化因素使得非遗原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发生太大变化,进而影响了非遗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富有非遗文化足够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考虑以广大群众作为基础,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实现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两者亲切互动,让相关工作能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得到有效落实。在相关工作的进程中,地方相关部门可以将群众或民族特色作为主题,适时地举办一些富有民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借助群众力量的凝聚,推动群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作用。
二、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当在群众视野下进行相关设施的建设,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不是一个短期工作,具有一定的长期性,所以在进行相关设施建设时的资金和人员应当是可持续性的[2]。为群众文化和非遗文化工作提供有效衔接工作,进而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面对这样庞大的工作,可以派遣责任心强的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以获得地方政府对非遗相关工作的支持。建议地方政府能够搭建一个优质的工作结构,在具体的工作进程中,考虑大众基础、地区特色等因素,实现民间文化、艺术和风俗的有机融合,这样可以直接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特色。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较大,需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设施的建设,地方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地域宣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挂钩,为地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其他地区民众的喜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扩展了群众基础。所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提升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文化给予重点培养。
三、为民间群众文化提供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离不开群众基础,但是应当注重这个工作的保护作用,避免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导致质变。例如在我国南方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村庄,地方政府为了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将其与当地旅游业绑定在一起进行宣传,在工作进行初始阶段,当地的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力宣传,使更多的人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过于注重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使相关文化被过度开发,原本的目的与初心被歪曲,所以如何正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传承的尺度需要得到重视。在保护古老村落文化时,为了保证传统村落遗产的真实性,文化根本与传统特点不会被忽视,需要对古老村落的实体和文化民俗给予足够保护。挖掘村落文化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判断宗教理念、生活行为、生产模式、生态环境对非遗文化的影响,确保传统村落文化不会失去本色。
四、创建非遗文化产业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群众基础,除了广大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还需要保证专业人员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相关技术的现代化管理团队,在广泛的群众中选拔、引进人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团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专业团队可以借用现代化设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和物品还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溯源、保护和继承起到推进作用。或者利用网络媒体开设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在账号中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宣传和解读,以获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皮影戏,民间多地都有着自己特色皮影戏,与当地群众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但是人们对于各地皮影戏的差别知之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广大群众能够对皮影戏有大概的了解。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结合现代社会情况,将群众文化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紧密关联,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通过各项活动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广大群众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作用和过程有所了解,进而促进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