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

2021-01-04茆可人

中文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籍纸张载体

茆可人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积深厚,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于新时代促进文化传承、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持续动力。古籍文献一般是指自商朝后期甲骨文至清宣统二年,记载文字信息的各类文献载体,其演变从龟甲、牛胛骨,经竹片、木板等形态,至今时之纸张。现行阶段的古籍分类主要包括:善本古籍(清乾隆六十年以前)、普通古籍(清嘉庆元年至清宣统二年)和民国时期文献(1912-1949)。古籍保护与利用是文化传承必经之路,古籍文献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古籍存放环境的改善,古籍修复技艺的提升,可加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古籍数据库,逐步实现再生性保护,则可有效避免文献研究、挖掘利用过程中的二次折损。

一、原生性保护

古籍文献的原生性保护,是以保护古籍文献自身特征、古籍载体形态为目标,以硬件保护为方式,以科学修复为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对古籍文献予以防护,以延长其寿命的措施和方法。古籍保护的复杂性,涉及温度、湿度、防火、防虫、防光、防尘等环境因素,又因隶属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私人收藏)相关政策而有所差异[1]。笔者主要以标准化的古籍存放环境、古籍入库程序、古籍修复方法等进行探讨。

1.古籍存放环境标准化

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书库不应设置于建筑物顶层;地下书库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防水防潮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2]。一般而言,房屋顶层较易发生漏水现象,且夏季顶层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室内环境不利于古籍存放,可致纸张韧性降低、酸化、霉变等。研究表明,古籍文献纸张泛黄,多因其中含有发色基团化学物质(如木质素),通常为羰基和芳香共轭结构,在光照条件下被氧化为有色物质而引起。

标准化的古籍文献书库应安装有恒温恒湿空调,温度控制在16~22℃之间,相对湿度为45~55%;需配备新风系统与空气净化装置,以实现良好的空气净化与通风。自然采光的书库,采用防紫外线玻璃等措施,避免阳光直射;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采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消防与安防方面,应设置水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和自动防盗报警系;书库灭火器的配置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灭火配置设计规范》;应设置可靠的防盗设施和安全监控系统。紫外线光源过强,温湿度不当,空气中灰尘、有害气体含量过高,水火侵害、鼠蠹损害等,均不利于古籍文献的保管与存放。

2.古籍入库程序标准化

一般而言,新入库古籍文献存在虫卵、霉菌等潜在危害可能,故而应在古籍文献存放书库外适当位置,设置用于消毒、除霉、杀虫等设备与场所,实现科学保护。调研发现,目前多家收藏单位除一般冷冻杀虫(-22℃~-25℃,7d)等传统防护技术外,诸如化学消毒杀虫灭菌法(甲醛、环氧乙烷、五氯酚钠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x射线、r射线、远红外线、钴—60、微波)、臭氧灭霉法、充氮杀虫法等多项科学技术已逐步运用于古籍文献的防虫防霉领域。

3.古籍修复标准化

2007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通过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专业修复人员比例有所上升,古籍修复技艺亦由传统的“师徒传承”发展到院校培养,人员配比虽与当前有待修复的古籍文献数量相比仍显不足,但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均采取不同方式,加大古籍文献修复数量,提升古籍文献修复质量。随着科技进步,一些专业修复仪器,如纸张厚度测试仪、纸张纤维测试仪、纸张酸碱度测试仪、纸浆修补仪器等设备等,已投入日常修复工作中。

3.1修复原则

古籍文献修复应坚持最少干预,遵循“整旧如旧,保护原貌”原则进行。保存古籍文献有关的信息价值,实现古籍文献原貌真实性与研究性。坚持原则深思熟虑制定文献修复方案,预防文献修复性破坏。

3.2修复材料

古籍文献修复工作中,水的预处理和糨糊调制,对于修复后古籍文献的保存能否具备防虫防腐效果至关重要。古籍文献的修复过程中,优质的水,能更好地进行调制糨糊、纸张染色、揭搓旧纸、清洗污渍、喷水压平等操作,然而水的重要性,在以往修复教学、培训活动以及实际工作中最易忽略。笔者认为,水质的优劣,与修复后古籍纸张的纸质、质性和防虫等有着直接影响,常以花椒(防虫)、黄柏(去酸)碾碎浸泡12h,加热至沸腾后过滤,取透明汁液备用,收效颇佳。

古籍文献修复中,糨糊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秘书监志》《长物志》《秘书监志》《古今医统大全》等,均载有“糊料”制作方法,且多以明矾、白芨等为用。有研究表明:经过化学验证,明矾[KAl(SO4)2·12H2O]中铝离子水解,Al3++3H2O=Al(OH)3+3H+,产生氢离子,在酸性条件下纤维素水解,使高分子链断裂,糨糊中含量过多,则易致纸质变脆、破损。再有白芨,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除入药、酿酒外,亦可做“糊料”。白芨碾碎后,煮水、去渣、取汁后,用之稀释以小麦淀粉(去除蛋白质)熬制成的干糨糊,既能增加糨糊黏性,又因其“气微味苦”之性味,具有一定的防虫 之效。

3.3修复过程

完整的古籍文献修复过程,必须坚持“整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3.3.1针对古籍文献望、闻、问、切,诊断“书病”,确定古籍文献破损等级、纸张酸化程度,以及有无污渍、霉味等病症。3.3.2前期准备工作,以制定修复方案为核心,包括:记录破损程度、破损部位、书叶酸碱度等相关信息。3.3.3记录古籍文献的特征信息,防止再次装订时发生乱页现象。3.3.4据原古籍文献挑选与原书页颜色相近、材质类似、厚度值稍低的修复用纸。3.3.5依照基本步骤剪断装订线、拆除纸捻、修补书页、喷水、压平、修剪、对齐书口、敲平、再次压平,订入纸捻、合上书皮、装订成册。

二、再生性保护

古籍文献经历漫长岁月,易出现纸张酸化、絮化、脆化和脱落等损坏现象,人为翻动亦可能对古籍文献造成破坏。随着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信息化时代,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因其既能减少对古籍文献的直接损坏,又能方便研究人员查阅,备受重视。各类收藏单位通过制作光盘、缩微、数据库形式,尝试对古籍文献的载体进行转换,以此实现古籍文献的再生性保护。

1.光盘、缩微技术

古籍数字化工作,早期以光盘、缩微胶片等载体形式为主。光盘技术可以将古籍文献原件以图像方式输入到光盘中去。缩微技术是拍摄纸质的古籍文献,利用缩微胶片扫描仪,再将胶片模拟信息转换为无损数字影像[3]。但光盘、缩微等载体存储空间较小,载体独立性较强,载体之间信息项联系涉及很少,对于载体之间内在关系紧密、结构复杂的结构化载体组织则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因此资源共享性不高。加之光盘和缩微胶片存储寿命较短,因而不利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长期发展。

2.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近年来古籍文献整理工作的主要方向,随着各级各类收藏单位的数字化实践工作不断深入,各类古籍数字化平台软件相应问世。目前对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加工流程,主要以图片水印制作、古籍文献元数据著录、古籍文献分类、数据命名、数据提交为主。此外,每条古籍文献数据尚需包含牌记、版本、批校、序跋、印章、分类等信息,以便确认古籍文献数据的准确性。

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古籍文献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古籍文献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工作亦在逐步加强,古籍文献修复技艺逐渐进步,古籍文献数据库技术逐渐完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开发与研究,转向可持续发展。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背景下,发挥古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加强古籍保护的同时,不断提升古籍的利用效能,实现藏用并举,已逐渐成为各级各类古籍文献收藏单位相关工作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猜你喜欢

古籍纸张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