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1-01-04陈仔浩谢彦妩
左 丽 陈仔浩 谢彦妩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强,针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劳动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1]。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劳动教育的地位弱化的最厉害。尽管当下有部分高校通过教育方式的创新来达到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可根据最后的数据来看,对目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仍旧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也让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既影响了劳动教育工作的发展创新,也使得劳动教育的本义遭受曲解。
一、当下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劳动教育都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劳动教育不受重视,劳动存在感被弱化,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为部分大学生身上的标签。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短板,就是高校的劳动教育不仅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还缺少相应的系统知识。因此,重视高校劳动教育很有必要[2]。
1.高校缺乏相应的劳动观教育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加上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不够重视,很少会去有目的地组织相应的劳动观教育,导致学生体会不到劳动的重要性,对于劳动教育也缺少正确的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向大学生灌输劳动观教育时,仍旧采用单一对照课本了解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缺少创新,很难让大学生产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高校针对进行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也不够专业强大,师生间缺少互动,也让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错误理解。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很少有亲身经历劳动实践的机会,劳动教育脱离了劳动实践,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劳动有着错误理解观念的来源之一。劳动责任感、劳动意识的严重缺乏,也是导致高校劳动观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2.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存在不足
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缺乏是导致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劳动教育的长期不重视,加上政策支持的力度缺乏,也让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实践理论研究无法进行。对劳动教育理解意识模糊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对劳动教育的地位认识不清,致使劳动教育一直处于透明化的尴尬地位,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缺乏,也让劳动教育的内容无法适应当下的时代特征[3]。劳动教育缺少针对性的培养体系,也让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工作无法实际展开进行,高校对劳动育人的重视度不高,教学形式滞后,也是导致劳动教育无法形成相应教育体系的原因之一。
3.高校师生缺少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
部分高校师生仍旧追求“成绩论”,对劳动教育没有正确的价值认识,忽视劳动教育带给学生的有利作用。学生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对劳动产生歧视,对劳动人民缺少认识和尊重,加上高校的老师对大学生缺少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也让很多的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畏惧,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对劳动的抵触心理而排斥劳动。因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老师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行为,降低大学生对劳动的抵触心理,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情感。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
新时代要想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就应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协调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老师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帮助培养对待劳动的态度,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相应的劳动知识技能。
1.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内在热情、创造积极性两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大学生来讲,劳动价值观的树立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和看法[4]。因此,高校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尊重劳动,明白劳动的重要性,让劳动价值观念的种子在大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并让大学生能自觉将劳动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实际行动。
2.重视大学生积极劳动态度的培养
长期的劳动情感体验会对劳动产生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这就是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支配着劳动态度。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丢弃这一美德,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不能让大学生丢弃劳动奋斗的传统美德。尽管当下时代的发展,让思潮不断涌现,思想观念尚不稳定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所以,高校加大对辛勤劳动态度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倡导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
不断进行劳动可以帮助形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目的不仅旨在让大学生掌握生存生活技能,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达到均衡发展。劳动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倘若要想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就要先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并开始动手,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意识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借此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自觉性,帮助大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培养大学生具备劳动品德
劳动品德地树立可以帮助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具备劳动品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意识,还能让大学生做到实践劳动。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时,老师在注重引导大学生利益价值抉择时,还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对当下社会责任的看法,重视劳动品德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大学生将国家兴旺发达与个人理想追求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国家的发展得更有希望。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措施
1.建立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要准确把握劳动驾驭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加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高校通过校园内的新闻广播宣传劳动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高校可根据实际状况,为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榜样团队,定期举办关于劳动教育知识的讲座,加大校园师生对劳动人民的交流沟通。校园内加强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达到宣传劳动教育的目的。
2.劳动教育实践理论相结合,打造相应的劳动教育体系
利用高校科研人员的优势,加大对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鼓励实践探索,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创新。高校还应完善教育机制,针对年级不同设立劳动目标和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已有资源,建立综合的实践平台用作劳动教育基地,加大校务合作的创新性,高校利用占地面积大的优势,倡导师生在校内展开劳动,如班级公共区域的卫生劳动、针对教学设备地维护劳动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完善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让在校大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担当奉献意识。
3.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完善
针对改善劳动教育课程的培养方案,各大高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同时借鉴国外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成果,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将需求落实在实处,确保课堂上劳动教育的展开。此外,高校还应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劳动实践课程进行相应的增加,对劳动教育的论知识同实践经验进行结合,加深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也是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的有效途径。
4.建立劳动教育师资团队
高校建立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仅可以发挥校园内的资源优势,还能整体提高劳动教育的师资水平,在强化师资力量水平培训时,还应定期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老师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水平,还让让他们的教授能力得到提升,也能更好地保障劳动教育的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加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达到学生正确树立劳动价值观的作用。时代的不断发展,也让劳动教育的模式正在不断进行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完善,也让高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更加重视,同时也帮助更多的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