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2021-01-04张晓静王康妮宋荟柯
张晓静 王康妮 李 姣 宋荟柯
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潮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企业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
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当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求经济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这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机遇。“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在“一带一路”完成的总体布局基础上,聚焦重点、把握细节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开放、透明、包容”为合作理念,以追求“绿色、惠民、可持续”为发展目标,从以往强调规模和辐射范围的扩大,转为强调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开放合作。开放性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特征。“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之路,致力于为全世界打造公共产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在逆全球化盛行、保护主义抬头的时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开放导向,不断提升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整合资源,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为各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二是加强联通水平。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能力强、价格合理的基础设施是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促进“一带一路”沿路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实现联动发展。同时,要大力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沟通,寻找各方利益共同点,与东道国形成最大的共识。
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创新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中国也会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顺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抓住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机遇,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
四是促进均衡发展。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秉承的合作精神。“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致力于进一步缩小各国间的发展鸿沟,确保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惠及民生,实现包容和均衡的发展。
五是倡导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确保“一带一路”在经济和环境上带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绿色技术和绿色创新方面的机制,推行低碳、环保的技术,助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转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绿色模式合作,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形式
1.高质量的合作平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一带一路”是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新型合作平台。新形势下,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对标国际标准,打造高质量的合作平台,完善境外产业合作园区、中欧班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方案,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高质量的产业链和合作项目
“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靠构造产业链,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合作项目。目前,高质量的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中国的海尔集团在海外建立了多个海尔工业园和制造工厂,在当地组装零部件,不仅增加了当地的财政税收和就业岗位,也降低了海尔的出口成本,是一个双赢的模式。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工程、各种建筑工程和园区建设的高质量,以及产业链和回报率的高质量。
3.高质量的融资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其资金来源不能依靠对外援助,而应主要依靠市场中的国际资金,即从中国主权基金走向国资与民资的结合、中资与外资的结合,比如IMF资金等,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形成高质量的融资,确保项目安全。
4.高质量的规则
“一带一路”沿线有众多国家,各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规则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制定一个为各国所接受的统一规则是重中之重。在规则制定中,一方面是要增加透明度,公开招标;另一方面要融合多种规则来源,既有中国的规则。
二、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经验
(一)参与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寻求更多投资机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优先领域。在国家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较大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拥有稳健的投资项目与机会,拥有广阔的投资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抓住了此次机遇,开始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根据《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986.2亿美元;2018年年末,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实现直接投资178.9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2.5%,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越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柬埔寨、俄罗斯、泰国、孟加拉国等国家。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1-9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6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00.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4%。总体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整体呈起伏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见图1)。其中,电力工程建设、石油石化等领域主要分布于中亚等区域;在建筑业、工程承包、制造业等领域,东盟国家有较大投资潜力。
图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趋势图数据来源:《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此外,中国“一带一路”网资料显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设进展顺利;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已与1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能源资源通讯设施合作力度加大,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保持稳定运输,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截至2019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近1.7万列,国内开行城市达62个,境外到达16个国家的53个城市,回程班列已达99%,基本实现去一回一,综合重箱率达88%。
(二)进行制造业海外转移,解决企业产能过剩问题
图2 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趋势图数据来源:《2019中国商务年鉴》。
(三)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新型平台。“一带一路”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已经由单一项目合作向一揽子项目合作延伸,由企业分散布局向园区集聚布局转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一大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同24个沿线国家共建82个境外合作园区,累计投资约29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收超2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0多万个就业岗位。
现阶段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已成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快速发展的重要通道。中国“一带一路”网资料显示,中蒙俄经济走廊产业园区建设是其一大亮点,满洲里综合保税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均已全封闭运营,其中满洲里综合保税区已协议引进项目17项;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处于建设基础设施阶段;满洲里、二连浩特边民互市分别于2016年6月、9月运行;策克、满都拉互市贸易区正在建设中。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2018年20家境外合作区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其中1/3的合作区位于东南亚,主要集中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巴经济走廊中,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自由区建设备受关注,其于2018年年初开园,已吸引银行、保险公司、金融租赁、物流等20多家中巴企业入驻,直接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中印合作建立的古吉拉特邦特变电工电力产业园正式投产,马哈拉斯特拉邦福田汽车产业园破土动工,万达、华夏幸福等企业纷纷赴印考察设厂。
此外,在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新形式,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等风险。
(四)重视环境保护,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因此,中国企业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经贸往来时,需注重在东道国当地的环境保护,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从而获得当地人民的支持与认同感,更快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走出去”时始终立足长远战略发展,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致力于打造“绿色企业”;同时与当地社会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自首届高峰论坛以来,中国已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了20亿元的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并在沿线国家实施“幸福家园”“爱心助困”“康复助医”等项目各100个。
三、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面临严峻的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地缘政治复杂性尤为突出,政治动荡、恐怖袭击等不稳定因素给企业投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如表1所示,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居于前10位国家的营商环境差别巨大:既有排名第2位的新加坡、第11位的阿联酋和第15位的马来西亚,也有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在70名以后的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孟加拉等国。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排名都在100名以后。再加上近年来部分国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增强,更是加大了企业进行贸易投资活动的难度。
表1 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前10位国家
(二)欠缺海外投资经验
虽然早在20世纪末中国就提出让企业“走出去”,但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才大幅度加快。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风险应对和抵抗能力不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水平较低,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沟通能力较弱,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中国的海外项目专业人才匮乏、民企海外投资经验相对缺乏、海外投资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对企业海外投资形成了制约。如图3所示,自2014年以来,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实现了小幅提升,但与同期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图3 中国及世界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注:跨国指数按照(海外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海外资产/资产总额+海外员工/员工总数)/3×100%计算得出,是衡量企业跨国程度的指标。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企业联合会官网,世界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历年世界投资统计公报。
(三)缺乏投资协同机制
当前,中国企业的境外行为管理主要依赖文化、社会责任等领域的部分规范和引导性文件,缺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硬性约束和有效监管。在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带一路”重点投资领域里,中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时,不仅面临着当地企业及其他海外优秀企业的竞争,还面临来自同行业、同部门的中国企业竞争。行业内部的无规则约束、上下游企业间的不配合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甚至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企业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要走得更稳,也需财务、法律、行业咨询、技术设计等各相关配套服务机构共同“走出去”,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四)存在产融对接难题
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多采用基础设施建设与工程承包的方式,这些项目往往金额大、时间长,加之沿线国家的主权偿债能力往往较弱,企业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来周转和进行项目建设。然而,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相比,即便是优惠贷款,中资企业的贷款在融资条件、利率等方面仍然差距较大。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在对其服务定位、授信以及沟通机制、项目可操作性、企业咨询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产融对接不够充分,企业亟需创新型融资服务以及银企合作平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项目的陆续落地,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产融合作,从而为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五)亟需高级管理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等与国内截然不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需要有通晓当地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熟悉争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政策以及具有优秀外语表达能力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一带一路”沿线多为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较为薄弱,招工难、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当前多数项目的管理团队往往靠国内派遣。随着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持续发展,企业对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合同法律、投融资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需求激增,国际业务人才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企业面临的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拆迁问题、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协调问题等都需要有相关人员去协调与解决。
“我过天井的时候,见庄家的鸡窝建得很低。公鸡打鸣时要踮脚伸脖,这样才能音高声长。在低矮的鸡窝里,公鸡打鸣一伸脖子,头就被窝顶挡住,这样啼出来的当然就是半声了!”
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探索与思考
(一)政府层面
1.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国内部一致性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迥异,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国家常常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问题上产生较多分歧,这使得各国在经济政策协调上存在一定的矛盾与阻碍。此外,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各持己见,心存戒备疑虑。比如印度虽然强调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却始终没有明确的官方表态。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均为各国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致使问题扩大化、严重化。因此,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沿线各国应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国家间的组织协调机制。该机制可由各国政府代表组织运行,主要负责“一带一路”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重大项目的选择、建设进度的评估、相关信息的发布和重大问题的协商等,从而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2.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提高争议解决效率
尽管目前国际社会上已有多个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像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欧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等,但这些现存的争端解决机制普遍存在机制不足、机制过剩、机制不匹配等问题。现需要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状况,在传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构建完善一套真正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3.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金融合作,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带一路”沿线的多数国家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深入发展开发性金融服务可帮助这些国家进行制度建设。此外,“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多周期长、收益低,在资金方面有较大缺口,开发性金融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此外,还需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PPP)进行多元化投资,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多样,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也具有不一致性,且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这使得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难度较大。但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更好地预测区域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中国应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合作,构建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
5.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保险产业发展,规避贸易投资风险
目前,中国跨境保险业发展滞后于“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存在保险功能不全面、风险覆盖面不足、合作机制不健全、保险机构较单一、创新力不够等问题,致使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贸易、投资风险。为有效规避贸易投资风险,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应支持引导跨境保险产业的发展,尽快建立完善的跨境保险市场体系。
6.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对接,加快互联互通建设
中国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机构的联络与沟通,尽可能多地与各国标准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推进标准互认的同时,不断深化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标准化示范区或示范项目,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落实《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二)企业层面
1.防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风险,提升企业“走出去”成功率
中国企业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贸往来时,经常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其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大国间利益角逐、部分国家内部冲突和暴力恐怖主义活动。为有效防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应加大前期调研准备工作,重点考察东道国当地的制度体系、人文习俗、宗教信仰等政治环境状况,并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政治环境做综合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投资国。同时,企业还要针对投资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结合项目所在国开展一些商业性咨询。此外,企业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制定高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层、员工层的分类综合培训和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学习。
2.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解决企业法律纠纷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各异,致使企业在跨国投资中常因没有了解清楚东道国当地的法律制度而盲目依据中国法律行动,从而使企业的海外行为招致法律纠纷。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应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以便于解决法律纠纷问题。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较为严重,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一方面要熟知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详细了解违反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尽可能地避免投资活动中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企业还要掌握与海外投资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以防范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法律风险。此外,企业在签署投资项目议定书以外,还需附有详细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就项目建设运营等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问题的认定标准、解决方式、赔偿方案等内容做具体规定。
3.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本土化经营策略,解决企业海外劳工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企业与东道国之间的劳工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劳工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两方面造成。为有效解决因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引发的海外劳工问题,中国企业应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深入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中。一方面,企业要提升当地劳工的雇佣比例,以进一步开拓本国市场、维护客户关系、降低沟通及经营成本,同时为当地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应完善企业精英培养机制,通过与当地高校、政府合作,组织劳工进行技能、管理等培训,增强当地劳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始终坚持“当地人管当地人”的理念,提高东道国当地管理人员和企业精英的比例,进一步完善企业精英培养机制。此外,中国企业应汲取先前的经验教训,耐心、理性地分析海外劳工问题,并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情况,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劳工问题争端解决机制。
4.打造“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缺乏适应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这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专业技能和国际贸易等方面。为此,企业应加强人才建设,打造一支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应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官方小语种和非通用语种,在公司内部进行定期的专业化语言培训,提升海外员工的语言文化水平,或通过外部渠道招聘引进通晓各国语言文化的专业人才,以解决企业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的语言人才制约难题。另一方面,企业可深化与国内外高校和社会的教育合作,建立“一带一路”专业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搭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平台;此外,人才在国际贸易、投资等经济文化领域的互动交流,积极组织员工去国际知名机构访问学习,鼓励参加国际性会议、论坛,注重拓展员工的宏观视野,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