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蓝印花布主题化文创产品设计探索与实践
2021-01-04翁欣烁
翁欣烁,刘 鹤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1 引言
蓝印花布作为传统民间印染手工艺,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桐乡是传统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蓝印花布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是我们需要去传承以及进行保护的一门手艺。当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科技发展迅速,许多工艺品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开始被人忽略,逐渐被人遗忘。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手工艺,政府倡导并主导了一批围绕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的新兴产业。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摆脱温饱生存问题后,精神审美的要求就不断提高。然而现有的传统蓝印花布手工艺仍然墨守成规,在品类上应用单一,种类与功能都十分单调。在审美上没有创新之处,材料以及颜色过于单薄,无法撑起丰富的视觉感受,具有独特风格的蓝印花布产品相当缺乏,这对蓝印花布的主题文创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蓝印花布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创新,在设计方面也开创了新的思路。基于目前的蓝印花布设计现状,文中对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蓝印花布的设计实践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归纳了其设计定位、设计思路等,并给出了相关设计实例,为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文创产品的设计探索提供参考。
2 江南地域文化的内涵
江南地域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在变化转型当中,逐渐成为了一个丰富且保持开放态度的文化体系。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最早可以从远古时期开始追寻,由于江南地区膏肥土沃,经济实力相对其他地区而言较高,其文化内涵表现得更加明显。许多学者认为江南地域的文化内涵与江南的“水”有着紧密联系,“水”代表着温润、柔美、婉约、灵动。江南地区的百姓也多为性情柔和、心思细腻之人。与“水”有着相关联系的则是“玉”,古人以“温润如玉”来形容一个君子美好的品德。“玉”与“水”都有着美好、柔美的特点。在古江南时期,玉文化十分发达,古人不仅喜欢将玉当做祭祀的礼器,如良渚文化中琮、壁作为祭祀用的礼器。以玉作为祭祀的礼器不仅质地细腻,且雕刻精美。“玉”象征着品德美好、温润、柔和。古江南地区的先民爱好美玉,恰恰反映了他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他们的细腻情感与山东、 四川地区人民的豪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江南的文学作品中,多出现的也是婉约秀丽的风格。
3 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文创作品设计现状与设计策略
由于传统的蓝印花布产品手工艺人较为缺乏对蓝印花布以及相关产品的再造意识,这也就导致了蓝印花布的产品类型十分单一,功能无法得到拓展,应用范围受到局限,仍旧处于家用以及生活用的使用范围。江南地区的蓝印花布制作还在沿用原来的制作模式:用花版进行蓝印花布产品的制作。蓝印花布的花纹样式单一,缺乏新鲜元素,不符合大部分现代人的审美口味,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导致了被大部分人忽略乃至遗忘。对于手工艺者来说,他们尚未对蓝印花布产品的多样性生出设计思维或者灵感,蓝印花布缺少了核心竞争力,相应蓝印花布市场变得不景气。
地域性是主题文创的重要属性。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文创产品,离不开江南文化土壤的滋养。因此,对于蓝印花布的再造,一定要体现江南的地域文化,以江南文化为产品主题的核心思想。江南文化包括江南农耕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江南地域的文化特色可以在产品的造型、颜色、手法上一一得到体现,并传递给消费者以及观赏者。蓝印花布的造型设计可以在原来的布料上进行新的设计,借用江南地域的代表性物品,如布偶等,进行同构异质,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其次在原来的材料搭配上,蓝印花布产品可以尝试采用江南地区独有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包装设计。
4 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文创设计实践
4.1 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主要在石门镇“丰同裕染坊”以及桐乡蓝印花布厂展开,不仅观赏了蓝印花布的工艺制作过程,还了解了蓝印花布的历史以及相关产品。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经过刻板、刮浆、浆布、染色、显色、刮白的步骤,一道一道步骤井然有序,从图案设计到最后将图案设计展现在布料上,凝结了作坊工作者们的心血。但在调研中发现现有蓝印类产品的不足之处:品类单一,缺少多样性;产品缺乏创意,不够时尚,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及观赏者;应用形式较为传统,不能与时俱进;受众面较窄,不利于文化传播。
4.2 设计思路
以江南石门镇地域的文化特色为灵感来源,注重品质和内涵,把握传统的与现代的联系,开发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产品。结合丰子恺文化、二十四节气、江南农耕文化、运河文化对蓝印花布产品做出一系列创新。不仅对蓝印花布的纹样进行创新,同时拓宽蓝印花布的产品类别以及产品品类,由单一的蓝印花布发展到文具用品、茶艺用品、家居饰品、配饰、包袋个性化定制等等。结合蓝印花布的非遗物化、地域特色以及自然生态,完成个性创新。
4.3 主题化产品设计
4.3.1 丰子恺文化与蓝印花布的结合
丰子恺于光绪二十四年生于浙江桐乡,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及散文而著名。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从小生活在温情的家庭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因此能够创作出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丰子恺早期的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图1 丰子恺漫画
丰子恺儿童漫画具有诙谐、童趣的特点,为了让蓝印花布的纹样更具有童趣感,选用丰子恺漫画中的一副女孩学字图(如图1),将图案在蓝底的蓝印花布上进行刺绣,结合平针绣、回针绣等多种绣法,增添了图案的丰富性,采用白色和两种蓝色的线使其更有层次感,将这个刺绣图案(如图2)与包袋结合,最后再加上绳带和渐变的流苏装饰使整体更加和谐精致。
图2 刺绣图案
最终的作品完成如下(如图3)。丰子恺漫画中的图画不仅仅出现在包袋上,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周边产品,例如有丰子恺漫画图像的水杯、手机壳、书袋子等等。丰子恺文化与蓝印花布的结合不仅达到了纹样的创新,同时也拓展了产品类别,丰富了产品品类。
图 3 包袋
4.3.2 二十四节气与蓝印花布的融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而科学的“时间制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包括白露、谷雨、小满、小暑、秋分等。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代表着大自然的无限生机。选取谷雨的图像(如图4),采用多种刺绣手法进行图像绘制,用白色、绿色、黄色的绣线更好地呈现谷雨图像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的图景,展现了“雨生百谷”的美好场景。为了增强产品丰富性,在原来单调的只有图像的基础上,用染制的不同花样的蓝印花布以拼贴的手法进行蓝印花布的创新(如图5)。在视觉效果方面呈现出更强的色彩性、立体型以及图案性,也具有更强的装饰性。
图 4 谷雨
图5 拼贴装饰画
4.3.3 江南农耕文化与蓝印花布的融合
江南女子采菱(如图6)自古就十分有名。南梁萧衍有曲曰“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可见江南女子采菱时的婉约柔美。采用江南女子采菱图,将江南女子采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并加入船、水草的元素,选择蓝底的花布为水元素,采用平针绣的绣法制作出刺绣图案(如图7),细密的绣线反映着江南女子的细腻。再结合拼贴的手法,采用不同点状花纹的蓝印花布,有层次地形成点线面的图案,最后将刺绣图案和拼贴布绣于书袋上(如图8),完成产品结构的创新,以及江南农耕文化与蓝印花布的融合。
图6 江南女子采菱图
图7 江南女子采菱刺绣图案
图8 江南女子采菱书袋
4.3.4 运河文化与蓝印花布的融合
江南水乡河道密布石桥纵横,因此古代在江南建立运河。“以船为车、以揖为马”,择水而居、舟揖渡生是水乡人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运河上不仅有孤舟,更有载着货物的船队、官船。江南的水乡文化和运河文化,距今己有八千多年历史。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地域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那么水乡与运河(如图9)则是串联起它们的线。
图9 水乡与运河
根据江南水乡河道以及运河文化的灵感,设计出了如图(如图10)蓝印花布作品。此款蓝印花布作品,取材于江南水乡元素,通过印染的手法在蓝底布上绘制出了白色的具有江南水乡元素的图形印花,图形线条简洁随性,准确地展现出江南水乡人形屋建筑、百姓乘舟船、小河轻轻流淌的图景。颠覆以前传统蓝印花布的题材以及图案,出现的新的纹样元素,想必会让年轻群体对其重新改观。这款蓝色印花作品造型简洁,功能实用,寓意深刻,是馈赠佳友之良品。
图10 水乡与运河蓝印花布作品
5 结语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蓝印花布设计探索应基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把握好文化艺术发展的契机,在传承自身艺术魅力的同时,适应现代人的艺术品味,挖掘可以吸引消费的信息点,增加需求占据市场得以更好的生存发展,将蓝印花布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现代的、时尚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蓝印花布得以转型和创新,更好的适应现代审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