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文化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及展望

2021-01-04郭涛熊康宁刘肇军杭红涛宋淑珍池永宽

生态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草地

郭涛 熊康宁 * 刘肇军 杭红涛 宋淑珍 池永宽

草原文化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及展望

郭涛1, 2, 熊康宁1,2, *, 刘肇军3, 杭红涛1, 2, 宋淑珍1, 2, 池永宽1, 2

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贵阳 550001 2.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阳 550001 3. 遵义师范学院, 遵义 563006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文化的支持, 发展喀斯特地区文化急需借鉴草原文化的精髓, 以达到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共处。重点阐述了草原文化内涵、先进思想与理念, 草原文化具备包容开放性、尊重自然、严格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优势, 将畜产品丰富化, 发展特色旅游业, 实现生态和谐与经济发展。发展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需借鉴草原文化和结合喀斯特自身特点努力营造“土-草-畜-人”四位一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局面, 进而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种新视角, 最终为打赢喀斯特地区脱贫攻坚战提供理念支撑。

草原文化; 喀斯特; 石漠化; 启示

0 前言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面积广大, 在气候、地形等地理环境和一系列的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石漠化问题愈演愈烈, 严重制约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石漠化的背景下, 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建设难度大, 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欠发达, 对于石漠化治理政策宣传不到位, 以及多年以来落后保守的文化观念等原因, 造成了现在喀斯特文化的落后。草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以内蒙古地区为草原文化典型代表[1]。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既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也是草原文化的当代传承者, 又是创新草原文化的主力军[2]。蒙古族中的先进理念与思想在草原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将先进理念与思想灌输给了每一代的草原游牧人民。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先进的理念与思想给我国喀斯特地区治理石漠化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日益严峻, 其治理急需文化的支持, 借鉴草原文化的优秀内容是变革喀斯特地区落后文化必要一环[3]。我国北方多平原, 地形平坦。而我国南方多丘陵地形, 平原少。南方草地长期未被重视, 基本都被不适当地开垦为农田, 水土流失严重, 尤其是我国喀斯特地区, 形成地膺民贫的国内著名贫困地带[4]。因此草原文化的精髓对喀斯特地区治理石漠化具有深刻意义。

喀斯特既是一种资源, 也是一种文化[5]。受特殊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 喀斯特地区长期处于隔绝封闭的状态, 外界的信息, 科技文化等大多难以进入此处, 从而使当地社会环境保守封闭, 经济滞后, 形成了具有特殊特征的山地文化[6-7]。环境的封闭, 使山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 文化基础极为薄弱。文盲、半文盲众多, 许多人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说, 现代化的意识更是薄弱, 这就使得喀斯特地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远落后于北方的草原文化[8]。随着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严重, 为了更好的治理石漠化, 当地居民需要借鉴草原文化的先进理念与思想, 文化的变革已经不可避免[9]。本文以草原文化的内涵、先进理论与思想为出发点, 重点论述了草原文化给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地区带来的启示与研究, 根据自身条件, 发展喀斯特文化、草地文化, 不仅为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先进的思想理念, 而且努力营造喀斯特地区自然-文化-社会的平衡, 进而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种新视角, 最终为打赢喀斯特地区脱贫攻坚战提供理念支撑。

1 草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1.1 草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2]。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 是区分一个民族的根源所在[10]。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与其地理环境和传统是紧密相关的[4],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 地形复杂多样, 文化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草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11]。草原文化的代表就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 尤以内蒙古地区最为突出。草原文化的内涵, 也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和研究。伯希和指出,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 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融合体系[12]; 李俏认为, 草原文化就是把草原作为载体, 以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 在草原环境中, 通过不断的生产生活形成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13]。

1.2 草原文化的核心内容

关于草原文化的核心, 各国研究学者各抒己见。多桑指出草原文化的中心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2]; 胡日查则指出是“天人合一、天人相胜”[4]; 翟学伟则提出“遵循自然规律, 尊奉普遍和谐的原则”是其核心所在[12]; 任继啸认为“天人合一”的生态学理念是其核心内容[14]; 任继周院士则认为严法保护自然, 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特征[15]。综合众多学者对于草原文化的核心内容的阐述, 都具有的内容就是开放包容的“生态”特征, 这是草原文化最为重要的特征。草原文化能传承发展至今, 与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是离不开的,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生态”更加在受到重视, 正是这种特质, 使得草原文化对内蒙古等草原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为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2 草原文化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北方地区多平原, 地形平坦, 因此草原文化的发展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我国南方多山地丘陵, 地形崎岖, 草地资源丰富, 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6]。喀斯特地区的文化就是以地形复杂、高山连绵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滞后的社会人文环境为背景所产生的[17]。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影响的相互作用, 是地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2,7]。我国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 这是发展畜牧业的先天优势。目前喀斯特地区已经将发展畜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也已经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地居民“以粮为纲”的文化模式, 以垦殖为第一要义, 打破了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生活旋律, 也给环境造成深重灾难[4]。草原文化的辉煌发展, 带给了喀斯特地区极大的启示, 将草原文化的精华借鉴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是对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也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2.1 石漠化治理需要开放包容的文化思想

以内蒙古为代表区域的草原文化由游牧民族所创造, 民族地区关系错综复杂, 草原文化是受包容性和开放性文化传统影响而形成的, 对内蒙古地区治理过程与效果产生深远影响。从草原文化的地域来看, 游牧民族多生活于我国边境地区、毗邻境外民族等, 但却没有出现类似“藏独”和“东突厥”等问题[18-19]。由于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思想使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以“蛮夷”自居, 将民族平等表现的淋漓尽致[20-21]; 另一方面, 游牧民族自身乐于接受其他外来的先进文化, 对其他外来文化保持着平等对待的态度, 认识到其他文化的差异性, 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 自身的文化本质没有被扭曲[22-23]。人们的政治行为在治理的过程中离不开自身心理的影响, 政治行为与政治心理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24-25]。乐观向上、正面积极的政治心理会孕育出有秩序的政治参与, 更能维护社会环境的平稳, 这种政治心理、文化的根基正来源于草原文化[26-27]。我国喀斯特地区地形封闭阻塞, 交通不便, 落后性与封闭性并存, 与草原文化的开放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喀斯特地区要想谋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经济的发展, 就要改变落后保守的文化思想与意识, 文化的变革势在必行。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解决需要正确的文化思想指导, 草原文化的发展给喀斯特地区带来了新的曙光, 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喀斯特地区土层薄、肥力弱, 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从而导致石漠化日益严重, 减轻土地的依赖感, 发展畜牧业, 是解决石漠化问题的重要举措[28]。借鉴草原文化的思想开放性, 是石漠化治理的“先头兵”。草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使得人们更易于接受新鲜思想与事物, 不仅为对环境保护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也为喀斯特地区解决石漠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迪。一是转变思想观念, 减轻对土地的依赖, 减轻放牧对草地的压力; 二是加强对外界的交流, 学习新的土地、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 三是加强对下一代思想文化的培养。 解决石漠化问题, 需要正确的文化思想指导方针, 借鉴草原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性, 使喀斯特各地区、各民族万众一心, 团结一致, 方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

2.2 石漠化治理需要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草原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出于生存的需求, 崇尚自然, 尊重自然, 重视对草原、河流和生灵的保护, 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发展道路。因此草原文化成为了以尊重自然为根本特质的生态型文化, 这种特殊的文化理念从观念到实践都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休戚相关, 游牧民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成一种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 创造了“围封转移”、“轮牧休牧”、“生态移民”等做法[29-30]。我国南方草地长期未被重视, 不是闲置就是不合理开垦为农田, 水土流失严重, 形成地膺民贫的国内著名贫困地带。云贵高原区草地既是我国东部平原的生态保障, 也蕴含着丰富的草地资源, 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与开垦, 草地退化严重, 石漠化现象加剧, 石漠化面积每25 年翻一番, 形势危急[31]。喀斯特地区由于地形的封闭阻塞, 当地居民思想保守, 文化意识落后, 将草地资源开垦为农田后, 超负荷的人类活动, 使得土地肥力日益下降。草原文化重视对草原的保护, 而喀斯特地区的居民将贫瘠的农田闲置, 再次将未开垦的草地变成农田, 对草地资源的生态等功能意识不高, 导致草地资源日益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石漠化。治理石漠化, 打赢喀斯特地区脱贫攻坚战, 必须加快转变喀斯特地区居民生态意识, 从玉米等传统种植方式向发展草地畜牧业生态模式转变, 学习草原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等生态意识。

2.3 石漠化治理需要严谨的律法制度

严谨的草原律法制度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草原文化里面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 认为生产、生活的一切资源都是上天给与的, 因此需要制定法律法规, 严禁毁林开荒, 保护草原与草原上生存的动物。在我国早已有了对草原的明文法令了, 元朝《刑法志》中就有这样的规定: “诸每月塑望二弦, 凡有生之物, 杀者禁之。”, 元朝初期, 忽必烈在位时就对草原提出了禁猎区和禁猎种类[32]。在北元时期《阿拉坦汗法典》中有记载: “偷猎野马者, 以马为首罚五畜; 偷猎黄羊者, 罚绵羊不等五畜; 偷猎雄岩羊、野山羊者, 罚山羊等五畜。”[33]。清朝在《喀尔喀法典》中再次对禁猎期和禁猎区提出了规定, 其中第136 条: “不许杀无病之马、猪、黄羊羔等。谁看见捕杀者, 罚要其马。”[34]。蒙哥汗于1251 年发布登基诏书: “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 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锁的威胁, 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 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 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35]。草原上生活的民族通过各种习俗规定与律法制度, 严禁采取破坏草原环境的生产活动, 把保护草原的心理牢牢地建立在习俗规定与明文律法上[36-37]。由此可见,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等对草原的认知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解, 反观喀斯特地区对于草地的理解却较为欠缺。喀斯特地区的发展除了文化思想外, 更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解决石漠化问题, 需要对草地资源与草食动物等加以保护, 制定严谨的明文法令, 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草地资源不被破坏、草食动物栖息地得以保存。

2.4 石漠化治理需要实现土-草-畜-人的和谐

草-畜-人的和谐相处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喀斯特地区的农耕文化将放牧作为落后的生产方式, 他们以开垦农田取代草地放牧, 不了解草地与草食动物协同进化的根本原则。将牲畜作为草地退化的元凶, 否定草地放牧的原本属性, 使得农耕文化中科学放牧体系逐渐褪去[38-39], 既使草地生产力下降, 也使得草原文化在喀斯特地区无用武之地。随着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的严重, 草原文化中对科学放牧体系的阐述对喀斯特地区有着更深层次的启示。草原文化对草原的放牧体系告诉我们, 吸取游牧的合理内核, 施行划区轮牧, 构建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休闲, 常保草地生产效益和生态安全, 建成现代草地畜牧业[40-41]。草原文化中与轮牧最为接近的就是季节轮牧, 就是以每个季度为一个周期, 草地逐季轮换。这就避免了过度放牧给草地造成的破坏, 使草-畜-人之间和谐相处, 同时也使得游牧民族放牧这一实质得以保存, 更是给草原文化提供了生存环境。建立以划区轮牧为核心的, 配合多种科技、金融等社会支撑系统, 既可促进草原现代化发展, 还能使草原文化焕发青春, 保有草原文化的现代化才是我们的最佳期望值[42]。

草原文化对于放牧体系有着更为科学的方法, 这正是喀斯特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所欠缺的, 草原文化中土-草-畜-人的和谐相处, 在喀斯特地区依然适用, 并且结合自身环境的特征, 使喀斯特地区实现土-草-畜-人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例如云南省和重庆市多地采取了林灌草复合模式, 充分利用当地林灌草资源, 增加经济效益, 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贵州省贞丰县对花椒培育, 特殊的地理环境栽培的顶坛花椒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贵州省安龙县对金银花的种植, 在石漠化地区见缝插针、见土补植, 达到保持水土、增加收入的作用[43]。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在未来的建设中通过复合经营, 进行水土保持、牧草品种改良、名特优果树和药材生态产业的培植、耕作制度的革新等技术开发示范, 从而带动当地百姓的经济发展[44]。这些模式的成功构建是在借鉴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结合自身环境得出的, 这些模式对于喀斯特地区实现土-草-畜-人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四位一体模式的实现, 有利于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科学构建和优化调整, 提高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率, 建立有效的石漠化等级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产业链[45], 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这对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也拥有重要意义。

2.5 石漠化治理需要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喀斯特地区为了脱贫致富, 农户养殖牲畜的数量越来越多, 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生态脆弱、土地面积有限, 饲料来源缺乏等原因, 导致人畜争粮矛盾突出, 过度放牧现象严重, 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减少, 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缓慢发展。蒙古族对于牲畜的牧养有着悠久的历史, 尤其蒙古族对于牲畜的牧养有着悠久的历史, 尤其是牛、马、羊等[46]。这种牲畜混养的畜牧经济模式下蕴含着深刻的先进经济思想[47-48]。第一, 牲畜混养的畜牧经济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草地的利用率, 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 牲畜混养的畜牧经济模式完全能够满足游牧民族对于衣食住行必需的生活资料。第三, 牲畜混养的畜牧经济模式能够有效进行周期轮牧, 在有效利用草地资源的同时又能保护草原和躲避自然灾害[49]。最后, 牲畜混养的畜牧经济模式的提出也是草原文化中爱护家畜、维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蒙古族对新鲜肉类食品的营养作用十分重视, 蒙古族独特的游牧生活成就了其对肉类食物独特的加工方法[50]。在日常生活中, 牧民会将春夏季节多余的肉质食品切条、撒盐然后放在通风处以风干的方式加工储存, 这些风干后的食物体积小、便于携带, 不仅营养没有流失, 而且不易变质, 能够存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51]。牧民会将多余的牛奶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 奶酪等干制食品以便存放[52]。对于肉类食品, 重大庆典和招待客人时都会用新鲜饮食品来招待客人, 饮食方式、习惯、风格的不同, 反映着草原文化与众不同的思想[53](表1)。

草原文化对畜产品的利用方式为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对于遵循科学发展观, 寻求草原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畜牧业的产业化途径, 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55]。同理, 喀斯特地区要想发展草地畜牧业, 要使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更应该延长畜产品的附加值, 挖掘畜产品的深层次经济价值, 而不单单只是生产牛、羊肉等初级产品,重视草原文化中对于畜产品有效利用的这一内容, 在产业发展中延长生产的产业链, 才能使草地畜牧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2.6 石漠化治理需要发展特色旅游业

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支撑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现已形成了内蒙古重点开发旅游线路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网络基本构架[56]。内蒙古地区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蒙古包、蒙古袍、摔跤赛马、肉乳、接待礼仪、蒙古歌舞为主的表演艺术等六方面, 各地政府也都有意识地开展了草原特色旅游的主题文化活动等[49]。独具特色的就是地区旅游文化节的开展, 例如河套文化艺术节, 王昭君文化节等景观的挖掘开发,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对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发挥了巨大作用[57]。尤其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鄂尔多斯婚礼”等节目, 将蒙古歌舞与蒙古族的民俗相结合, 并打破舞台演出的局限性, 直接走进游客中间, 与游客互动, 做到演员和游客共欢, 取得巨大成功[58](表2)。地域性文化体系, 就是通过添入文物古迹、加入民族精神、汇入文学艺术、融合风俗习惯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形成的, 做到从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的模式转变, 为发展文化型旅游的质变积攒能量[59-60], 为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旅游的繁荣起到促进作用。

表1 内蒙古与喀斯特地区与牲畜相关的可开发资源比较

注: 部分数据来源于葛宏[54]

表2 内蒙古地区与喀斯特地区特色旅游资源比较

注: 部分数据来源于刘敏等[61]

据此, 草原文化推动草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喀斯特地区文化和草地资源将来要支撑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 草原文化早已经取得了成功。从表2可以看出, 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多为原始景观, 对于丰富的文化、民族、草地等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喀斯特地区正是要挖掘当地深层次旅游资源与草地资源, 才能形成具有喀斯特地区独特的景点, 最终形成特色旅游景区, 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也保证了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展望

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近些年来, 草原地区草地退化严重, 超载严重, 人畜关系矛盾突出, 草原文化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生态学理论, 但是依然能从中深切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敬畏自然的思想。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下为了满足自身所需而创造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条件, 他们在生产生活中, 遵循自然法则, 尽最大限度做到“物尽其用”, 生成和发展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草原文化[62]。草原文化之所以能发展保存至今, 正是在这片草原下生活的游牧民族强大的适应生存能力, 为自身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开拓了空间, 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 也使得自然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须理解“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充分融入自身环境, 适应环境, 协调平衡土-人-草-畜四者之间关系。

喀斯特地区由于它本身自然环境的恶劣, 加之人口压力和系统管理的失误, 草地资源普遍处于生态危机之中, 致使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石漠化的发生伴随着生产资料的减少, 水、土、植被等基本生态系统的作用下降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尤其是第一产业受到严重遏制, 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63]。依据草原文化的长久繁荣发展, 治理石漠化问题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调整喀斯特地区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既涉及到社会传统文化, 也涉及到社会运行机制, 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形与文化特征, 借鉴草原文化提出的草-畜-人三位一体生态经济战略, 石漠化地区应实行土-草-畜-人四位一体全面的生态-经济战略, 全面提高现有草地资源的生产潜力。通过家畜饲喂等生产方式, 将草地和农田系统耦合在一起, 使草地资源各个生产层次的组成具有丰富性与可控性[64]。同时, 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尽快开展深刻变革农业结构和方式、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战略和政策研究。

北方草原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喀斯特地区对草原文化的内涵有了准确的定位, 借鉴草原文化的精髓, 积极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不仅使治理石漠化问题有了新的视角, 给喀斯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研究该区域文化的意义, 不仅对我国, 而且对世界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重大的推动与示范意义[65]。为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正确的文化支撑。“十三五”以来, 国家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新的阶段, 依据不同形态的生态区域, 开展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建设, 我国的草地畜牧业应急起直追, 消除其反面影响, 尤其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更要以全新的面貌助推国家崛起。

[1] 王利俊.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和作用[C]//论草原文化, 2009.

[2] 张亚涛. 当代内蒙古草原文化创新原因探析[J]. 新西部, 2018(16): 72–73, 44.

[3] 陈洪松, 岳跃民, 王克林.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成效、问题与对策[J]. 中国岩溶, 2018(1): 37–42.

[4] 任继周. 中国南方草地与国土资源的持续开发[C]//全国半农半牧区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2000.

[5] 罗时琴, 贺卫, 卢兰, 等. 贵州喀斯特洞穴价值分析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36): 226–229.

[6] 包维楷, 陈庆恒.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J]. 山地学报, 1999, 17(1): 22–27.

[7] ZHANG Qian, LI Wenjun. Policy Analysis in Grassland Management of Xilingol Prefecture, Inner, Mongolia[M]. The Future of Drylands, 2008.

[8] 邓玲玲, 熊翠琳. 贵州民族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 贵州民族研究, 2011(6): 76–81.

[9] 王德光. 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0] 任伟娜.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文化发展的作用与意义[J]. 北方文学, 2015(10): 142–142.

[11] 李慕寒, 沈守兵. 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 人文地理, 1996(1): 7–11.

[12] 刘敏, 陈田, 钟林生. 我国草原旅游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07, 22(1): 1–6.

[13] 顾冠华. 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6): 34–40.

[14] 卫路兵, 卫润屋. 浅论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J]. 甘肃科技, 2012, 28(6): 143–145.

[15] 任继周.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J]. 草业学报, 2010, 19(1): 1–5.

[16] 刘树军. 发挥优势,推广经验,促进南方草地畜牧业快速发展[C]//中国畜牧业协会、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中国畜牧业协会、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中国畜牧业协会, 2014.

[17] 郭晓娜, 苏维词, 李强, 等. 基于GIS和RS的黔南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应性评价[J]. 中国岩溶, 2016, 35(2): 218–225.

[18] 吴团英. 试论游牧民族与城市生活[C]//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 2007.

[19] DONG Guoming, LIU Jiaping, LIU Yang. Brief Analysis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oor Environment of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Dwellings[M].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4.

[20] 宝力格, 盛明光, 黄金. 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05(4): 44–45.

[21] LI Xilai, Perry G, Brierley G J.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Degradation and Restoration[M]. Landscape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Dynamics and Manage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Zon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22] 刘戈. 从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看中国的爱国主义——以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为研究对象[J]. 人民论坛, 2012(9): 120–121.

[23] QI Jiaguo, XIN Xiaoping, JOHN R, et al. Understanding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Asian Dryland Belt[J]. Ecological Processes, 2017, 6(1): 22.

[24] 潘婧. 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1.

[25] DOVE M R. Anthropogenic grasslands in Southeast Asia: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oforestry[J]. Agroforestry Systems, 2004, 61(1/3): 423–435.

[26] 何天明. 政治文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涵[C]//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 2005.

[27] KINUGASA T, SUZUYAMA Y, TSUCHIHASHI N. Colo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grassland species after abandonment of dirt roads in the Mongolian steppe[J].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 11(1): 19– 27.

[28] 颜萍, 熊康宁, 檀迪, 等.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水土保持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4(1): 1–7, 21.

[29] 陈光林, 吴团英. 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J]. 求是, 2010(19): 45–47.

[30] WHYTE R O. Analysis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ropical Grazing Lands[J]. Handb Veg Sci, 1977, 13: 1–121.

[31] 任继周, 胡自治, 张自和, 等. 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初探[J]. 草业学报, 1999(S1): 12–22.

[32] 玉芝. 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D].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06.

[33] 珠荣嘎校注. 阿拉坦汗传: 蒙古文[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2.

[34] 苏永钦. 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35] 任继周. 草业大辞典[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6] 苏日古格. 蒙元时期蒙古族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7.

[37] LIU Min, DRIES L, HEIJMAN W, et al.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grams on Grassland Conserva­tion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8, 29(14): 326–336.

[38] 包文忠, 山薇, 杨晓东, 等. 我国北方草地资源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对策[J]. 中国草地学报, 1998(2): 68–71.

[39] NESTER W R. Farming, Grazing, and Hunting[M]. The War for America’s Natural Resources, 1997.

[40] 任继周.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C]//中国草原发展论坛, 2009.

[41] EL-RAMADY H R. Integrated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Postharvest of Crops[M].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view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42] 任继周. 放牧, 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方式—兼论放牧的转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8): 1259–1275.

[43] 鲍乾, 梁建发, 王棋, 等. 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土壤蓄水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1): 18–24.

[44] 杨苏茂, 熊康宁, 喻阳华, 等.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J]. 世界林业研究, 2017, 30(3): 91–96.

[45] 张俞, 熊康宁, 喻阳华, 等.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探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7): 19–25.

[46] 嘎拉雄浩, 曹春花, 焦常胜, 等. 内蒙古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7, 28(6): 95–96.

[47] 孙成云. 活跃牲畜交易市场振兴畜牧业经济[J].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88(10): 40–41.

[48] DEMBEREL S, NARMANDAKH D, DAVAATSEREN N. Ethnic Fermented Foods and Beverages of Mongolia[M]. Ethnic Fermented Foods and Alcoholic Beverages of Asia, Springer India, 2016.

[49] 白音查干. 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11–26.

[50] 王立平. 生态伦理视域中的草原生态文明[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51] 杨婷婷, 丁路明, 齐小晶, 等. 不同草地所有权下家庭牧场生产效率比较分析[J]. 生态学报, 2016, 36(5): 1360– 1368.

[52] 苏丽娜, 王衡. 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生态内涵[J]. 环境与发展, 2017, 29(10): 173–174.

[53] 王金爽.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5, 35(9): 13–15.

[54] 葛宏. 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2): 21–25.

[55] 刘钟龄. 蒙古族草原文化传统的生态学内涵[J]. 草业科学, 2010, 27(1): 1–3.

[56] 刘丽. 关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 河套大学学报, 2008(1): 88–90.

[57] 刘敏, 陈田, 钟林生. 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06, 29(1): 156–162.

[58] 吴素娥, 金鹏善. 草原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 中国文化研究, 2013(3): 76–79.

[59] 葛宏. 促进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 经济纵横, 2013(6): 61–64.

[60] KIM E S, PARK D K, ZHAO Xueyong, et a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for controlling Asian dusts and desertification in Asian continent and a suggestion of Eco-Village study in China[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6, 21(6): 907–911.

[61] 王珊. 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2] 陈寿朋. 草原文化的生态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63] 熊康宁, 许留兴, 刘凯旋, 等. 喀斯特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耦合关系[J]. 家畜生态学报, 2016, 37(10): 72–79.

[64] 任继周, 林惠龙, 侯向阳. 发展草地农业确保中国食物安全[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3): 614–621.

[65] 熊康宁, 池永宽.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生态经济, 2015, 31(1): 23–30.

郭涛, 熊康宁,刘肇军,等. 草原文化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及展望[J]. 生态科学, 2020, 39(6): 205–212.

GUO Tao, XIONG Kangning, LIU Zhaojun, et al. Enlightenment and prospect of grassland culture 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J]. Ecological Science, 2020, 39(6): 205–212.

Enlightenment and prospect of grassland culture 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GUO Tao1, 2, XIONG Kangning1, 2, *, LIU Zhaojun3, HANG Hongtao1, 2, SONG Shuzhen1, 2, CHI Yongkuan1, 2

1.School of Karst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2. St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Karst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Guiyang 550001, China 3.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6, China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karst areas requires cultural supp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culture is in urgent need of reference to the essence of grassland cul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ecology and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notation, advanced ideas and concepts of grassland culture. The grassland cul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clusiveness, respect for nature and strict management system. Enriching livestock products and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tourism can help to realize ecological harmon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karst area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grassland culture and combine with karst's own characteristics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oil-grass- Livestock-Human ", and the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finally provide conceptual support for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in karst area.

grassland cultur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nlightment

10.14108/j.cnki.1008-8873.2020.06.026

S157.2

A

1008-8873(2020)06-205-08

2019-10-10;

2019-12-02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示范”(2016YFC0502607); 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贵州省熊康宁喀斯特环境研究生导师工作室” (黔教研合GZS字[2016]04号);贵州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战略行动计划项目“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特色生态经济林产业链优化升级与示范推广” (黔教合KY字[2018]086)

郭涛(1994—), 男, 河北唐山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化地理与遗产学研究, E-mail:tsguotao@163.com

熊康宁(1958—), 男, 教授, 研究方向喀斯特与洞穴、资源与环境及石漠化生态治理研究, E-mail:xiongkn@163.com

猜你喜欢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草地上的事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Laughing song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草地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