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如何影响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2021-01-04杨政怡殷俊韦宏耀
□ 杨政怡,殷俊,韦宏耀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穿梭在农村和城市间就业(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但是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实现市民化,2018年选择本地就业的农民工增加103万,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204万,我国迎来了农民工“返乡潮”(2)数据来源于《2018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这既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也必将对农村就业提出新挑战。提高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如何实现农村返乡劳动力从就业规模扩张到就业质量提升的转变,成为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点。
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农民工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促进农民工个人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其返乡后的就业选择[1] [2]。殷江滨、李郇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通过外出务工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其回流后的非农就业[3]。谢勇、周润希通过描述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返乡后的就业状态,指出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出现分化[4]。外出务工经历作为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打破了农民工的传统生活和劳作方式,那么它是否会影响其返乡后的就业质量?既有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结论。
从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收入的影响来看,大部分研究认为外出务工经历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5][6][7]。例如,周蕾和李林桐认为外出务工经历通过积累人力资本而提高农村返乡劳动力的收入[8],而毛新雅和魏向东发现,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9]。也有研究发现,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农村返乡劳动力越倾向于从事非农就业,但并没有分析外出务工时长对就业质量的影响[10]。另外,外出务工距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视不同的分类标准而各有差异。李中建和袁璐璐以本县为划分标准,指出当农民工在本县范围内务工时,务工距离的增加会导致农民工就业质量下降;而超出本县范围,务工距离的增加会提升其就业质量[11]。刘洪银认为在不同层级城镇打工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有不同影响,在省会及以上城市务工,收入增加效果较好;而在地市级及以下城市务工,增收效果较差[12]。秦芳等认为省外务工经历能显著提高家庭创业的可能性[13]。工作转换次数反映外出务工的稳定性,频繁的工作转换会显著降低受雇就业者的就业质量,降低其收入、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劳动合同签订率[14]。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出务工经历中某一个具体维度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鲜有全方位地探讨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工特别是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另外,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某一年份的数据,无法消除时间变化趋势带来的潜在内生性影响。基于此,本文运用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并就外出务工经历的不同维度(外出务工时间、地点、工作性质)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内在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群体之间的差异化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而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会促进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个人收入和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5],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导致劳动者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迁移劳动力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16][17],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竞争力[18],返乡后有更多的工作选择和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其就业质量。
同时,外出务工经历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累积,拓宽农村返乡劳动力的社会网络资源,从而推动其就业质量的提升。农民工外出务工打破了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封闭社会网络,务工经历则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注入新元素,使其向外蔓延与扩展,呈现出开放性[19]。新的社会网络通过增加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信息量、缩短其搜寻就业机会时间[20],为他们带来更优质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回报,并提高其就业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 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累积,从而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外出务工经历是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生命事件”是打通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结构的中介,“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都会对人的生命历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时间累积、空间变动和性质状态刻画外出务工经历这一“生命事件”,外出务工时长是外出务工经历在时间上的累积,外出务工地点是外出务工经历在空间上的变动,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是外出务工经历的性质状态。外出务工经历的这三个维度都会对农民工生命历程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外出务工经历中时间是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因素,过短的外出务工时间和频繁的工作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对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相对较长时间和稳定的务工经历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提升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其次,外出务工的空间分布影响农村返乡劳动力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无论外出务工地点是在省内还是省外,相关信息、技术和观念都会通过社会网络不断传递,从而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省内务工因地缘优势更容易建立强关系,而强关系为农村返乡劳动力找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更有利于其就业质量的提升[21]。最后,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影响农村劳动力返乡后的就业选择。职业选择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在外从事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返乡后更有可能从事稳定工作,就业质量更高;而有临时工务工经历的农民工返乡后则更有可能从事临时性工作,工作与收入的不稳定会降低其就业质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和相应推论:
假设2 外出务工经历差异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的影响不同。
推论2.1 时间差异: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越高。
推论2.2 空间差异:相比省外,省内务工经历更能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推论2.3 性质差异:临时工的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负向影响,而从事稳定工作的务工经历则有助于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三、数据描述与实证策略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2015和2017年数据。2015年第三轮调查样本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区),363个县,1439个村(居)委会,有效样本共37289户, 133183人;2017年第四轮调查共采集有效样本40011余户,127012人。该数据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本文主要研究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问题,选取15至64岁(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符合国际标准。、以雇员身份获得工资收入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共获取有效样本25393个,其中农村留守劳动力19680人,农村返乡劳动力5713人,占有效样本数的22.5 %。
(二)就业质量指标设定
本文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测度采用客观指标[22][23][24][25][26],借鉴Leschke and Watt使用的多维就业质量指数[27],参考明娟、曾湘泉对就业质量测量维度的选择[28],结合CHFS数据的特点,选择工作收入、工作强度、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险四个维度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四个分指标分别为:①工作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最重要的指标,用平均每月实际获得的收入来衡量,包括工资、奖金、现金福利、补贴等;②工作强度,采用月平均工作小时数来衡量,由平均每月工作天数与平均每日工作小时数相乘而得;③工作稳定性,用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来衡量,劳动合同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长期合同;④社会保险,用是否同时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来衡量,其主要原因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最主要的两个险种,与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大、惠及面广、缴费率相对较高,更能衡量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好坏。
就业质量总指数的测量。首先对各分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1)
(2)
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1显示了全样本、返乡样本、本地样本就业质量各项指标的基本情况。全样本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数为44.013,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2594.497元;每月工作220.731小时,平均每周工作55.183小时,远高于法定周工作时间40小时;仅有25.3%的农民工签订了无固定期限或长期劳动合同,59%的农民工同时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表1还分别报告了农村返乡劳动力和农村本地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情况,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本地劳动力,具体来看,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和工作强度都显著高于本地劳动力,但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工作稳定性低于本地劳动力。在社会保险方面,农村返乡劳动力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参与率略高于本地劳动力,但二者未呈现出显著差异。表1的结果初步显示出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通过计量的方法来验证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
表1 就业质量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分析模型
本文模型的构建分为两步,第一步,构建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及分项指标的影响模型。由于就业质量指数、月工资收入、月工作小时数均为连续性定距变量,采用OLS回归模型:
Qit=α0+α1Experienceit+γm0it+εit
(3)
其中,被解释变量Qit为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指数、工作收入、工作强度;Experienceit为核心解释变量外出务工经历。
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险为二分定类变量,采用Probit回归模型:
P(Qit=1|m)=α0+α1Experienceit+γm0it+εit
(4)
其中, 被解释变量P(Qit=1|m)为农村返乡劳动力签订固定或长期劳动合同的概率和享受社会保险的概率;Experienceit为核心解释变量。
第二步,构建外出务工经历具体指标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模型。
外出务工时间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回归模型:
Qit=α0+α1Timeit+γm0it+εit
(5)
外出务工地点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回归模型:
Qit=α0+α1Proinit+α2Prooutit+γm0it+εit
(6)
外出务工工作性质对返乡农民就业质量影响的回归模型:
Qit=α0+α1Work1it+α2Work2it+α3Work3it+α4Work4it+γm0it+εit
(7)
式(5)式(6)式(7)中,被解释变量Qit均为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指数,式(5)中,Timeit是核心解释变量外出务工时长;式(6)中,Proinit与Prooutit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表示省内务工和跨省务工;式(7)中,Work1it、Work2it、Work3it、Work4it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表示正式合同工、临时工、自营或自主创业、自由职业;m0it表示其他解释变量,包括性别(1=男,0=女)、年龄(岁)、受教育年限(年)、婚姻状况(1=有配偶,0=无配偶)、健康状况(很不好=1;不太好=2;一般=3;比较好=4;非常好=5)、现职工作年限(年)、现单位性质;α0是常数项,γ为其他解释变量的系数,εit表示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对外出务工经历进行处理,依据问卷问题“是否在户籍所在市以外地方有过半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和“你的户口类型是?”将回答为“农业户口且没有外出工作经历”的界定为农村本地劳动力;将回答为“农业户口、有外出工作经历”、且在调研之时(2015年或2017年)已返乡的界定为农村返乡劳动力。根据这一定义,有20.5%的农村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经历。
外出务工时长是对外出务工经历时间上的描述,外出工作时间越长,农民工积累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对提高其返乡后的就业质量越有利。本文用农民工返乡年份减去外出务工年份得到外出务工时长,农村返乡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长平均为5.203年。外出务工地点是对外出务工经历空间上的描述,本文用省内务工与跨省务工来区分,其中有78.8%农村返乡劳动力有跨省务工经历,21.2%农村返乡劳动力曾在省内务工(表2)。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是反映其外出务工经历的重要维度,根据对“回来之前工作性质”的回答,将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分为正式合同工、临时工、自营或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四类。农村返乡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为临时工的比例最高,为67.85%;其次是正式合同工,占23.99%;自营或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分别占4.29%和3.87%。为准确地测量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本文将控制农村返乡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和现有工作特征。其中,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现有工作特征变量包括现职工作年限和现职工作单位性质。所有控制变量的基本描述见表3。
表2 外出务工经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外出务工时间、外出务工距离、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实证分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及四个具体维度的影响;其二,分析外出务工时长、外出务工距离和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
(一)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基准回归结果
表4包括4个回归方程,反映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为了获得稳健的实证结果,我们逐步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省份固定效应,观察实证结果是否一致,以判断实证结果稳健与否。R1仅纳入核心解释变量外出务工经历,考察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R2将其他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R1和R2均未控制固定效应的影响。R3和R4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省份固定效应及它们的交叉项,以避免那些随时间和省份变化且不可观察因素的影响。R1显示,外出务工经历的估计系数为正,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R3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省份固定效应及它们的交叉项后,外出务工经历的估计系数仍然为正,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回归结果非常稳健。R2和R4显示外出务工经历的估计系数仍然为正,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高度显著,进一步证实了结果的稳健性,说明外出务工经历会显著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整体就业质量,假设1得以证实。
表5包括4个回归方程,反映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分指标的影响。R1、R2、R3和R4分别为外出务工经历对工作收入、工作强度、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险的的回归分析。4个方程均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及二者的交叉项。R1显示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高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工作收入,与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本地劳动力相比,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返乡劳动力月平均收入高出102.459元。外出务工经历能够帮助农民工积累人力资本,从而提升返乡就业的工资收入,这与周蕾和李林桐的研究结论一致[8]。
表4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
表5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分指标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
R2显示外出务工经历与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返乡劳动力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本地劳动力月工作小时数更长,工作强度更大。外出务工经历会改变农民工的工作态度,当农民工外出投身到竞争更激烈的工作领域中,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主动增加工作时间,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返乡后他们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影响其返乡后的工作态度,与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留守劳动力形成鲜明对比。
R3显示外出务工经历对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长期劳动合同的影响不显著。这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农民工的家乡均为小乡镇,临时性和季节性的工作岗位较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长期劳动合同的岗位较少;二是农民工回到家乡需要重新搜寻工作岗位,这种工作转换使得农村返乡劳动力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流动性相对较大,与本地劳动力相比,农村返乡劳动力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或长期合同的可能性较小。
R4显示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社会保险的获取率,与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本地劳动力相比,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参与率更高。一方面,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工视野更开阔,对风险的认识更全面,他们会对在外务工状态和返乡务工状态进行对比,更有可能在返乡搜寻工作时要求一份可以提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工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本地劳动力,其返乡后更有可能获得一份有社会保险的工作。
(二)外出务工不同维度的影响
为更全面地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本文将从外出务工经历的时间累积、空间变化和性质状态——外出务工时长、外出务工地点、外出务工工作性质三个维度分别研究其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
表6 外出务工时长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
1.外出务工时长的影响
表6反映了外出务工时长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R1、R2、R3和R4分别报告了未控制任何固定效应、控制时间固定效应、控制省份固定效应和控制时间、省份固定效应及二者交叉固定效应的结果(4)回归方程中对外出务工时长取对数,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减小其方差,缩小残差的波动范围;二是直接得出其弹性估计值,有利于对回归系数的解读。。外出务工时长是对外出务工经历在时间上的描述,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4个回归方程中外出务工时长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显著,验证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正向影响的稳健性,说明外出务工时长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工在外务工时间越长,其返乡后就业质量越高。伴随外出务工时长的增加,农民工可以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积累人力资本,扩展社会资本,为其返乡后就业提供支持,从而提升其返乡后的就业质量,假设2.1得以证实。
表7 外出务工地点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
2.外出务工地点的影响
表7反映了外出务工地点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即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在空间上的变化。本文将外出务工地点分为省内务工和跨省务工。R1、R2、R3和R4逐步控制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及它们的交叉效应,省内务工经历在4个方程中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说明省内务工经历能显著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跨省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2被证实。比较省内务工和跨省务工估计系数的绝对值,这发现省内务工估计系数的绝对值远大于跨省务工估计系数的绝对值,说明省内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远大于省外务工经历。通常情况下,同一个省份内部行业发展呈趋同状态,农民工在省内就业的经验更有可能移植到其返乡后的就业中。省外务工经历可以开阔农民工视野,积累工作经验,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有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可能与省外务工有较大差异,对农民工本土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有限。
表8 外出务工性质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
3.外出务工工作性质的影响
表8反映了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本文仅报告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显著的三种工作性质:正式合同工、临时工和自营。不同外出务工工作性质对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呈现差异,进而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不同影响。正式合同工和临时工的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正式合同工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非合同工相比,正式合同工工作更稳定,反映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所在的企业相对正规、农民工自身的竞争力较强,这种工作经验的积累能够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临时工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较大的工作流动性和较频繁的工作转换增加成本,不利于技能等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自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工在自营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人脉和经济资本,呈现出更积极的工作状态,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假设2.3得到证实。
表9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平均处理效应
表10 外出务工经历具体维度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平均处理效应
(三)稳健性检验
外出务工的选择过程可能存在内生性,外出务工不是随机的,而是自选择的过程。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可能本身就具有某些农村本地劳动力不具备的特质。为了解决外出务工选择的内生性,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加以处理,以确保结果的稳健性。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基本思想是采用“反事实推断模型”,将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以减少估计偏差。根据有无外出务工经历本文将全样本划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同时生成外出务工经历的虚拟变量并将它作为因变量。令实验组=1,控制组=0,利用离散回归模型Probit,得到有外出务工经历概率的估计值,计算倾向得分。利用就近匹配原则,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匹配,让两组样本的均值无显著差异,以控制外出务工经历的内生性,并估计实验组的平均处理效应,得出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净影响。表9报告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就业选择影响的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结果,结果显示,最近邻匹配法所估计的ATT值为3.68,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外出务工经历显著地提升了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除外出务工经历外,本文还将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出外出务工时长、外出务工地点和外出务工工作性质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表10报告了相应的结果。从外出务工时长上看,外出务工时长的ATT为正,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与前文得出的“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的结论基本一致。
从外出务工地点来看,省内务工经历的ATT为1.218,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省外务工经历的ATT为0.973,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省内务工经历能显著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而省外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并无显著影响,这与前述结果基本一致。
从外出务工的工作性质上看,正式合同工和自营经历的ATT为正,临时工的ATT值为负,且三者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曾经是正式工和自营的外出经历能显著提高其返乡后的就业质量,而曾经是临时工的外出经历则会显著降低其返乡后的就业质量,这与前文所述的结论一致。
五、外出务工经历异质性分析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的原因是农村返乡劳动力个体的异质性在发挥作用。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等与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密切相关,外出务工经历是否会借由这些个体特征因素间接作用于就业质量,仍有待探索。鉴于此,下文将从教育水平、性别、年龄三个维度观察外出务工经历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化影响。
表11 受教育年限、性别、年龄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一)教育水平
外出务工经历对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有差异。本文将教育水平处理为连续变量,操作化为受教育年限。表11中R1显示,受教育年限和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共同效应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高度显著,说明外出务工经历对于高教育水平农村返乡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累积效应更大,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质量。本文的结论与周广肃等的研究结论相左[5],其研究认为外出务工经历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而对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影响不显著。其可能的原因是其研究使用的是2007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的横截面数据,未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忽略了那些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察因素的影响。
(二)性别
性别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表11中R2显示,外出务工经历与性别的交互项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外出务工经历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人群间并无显著差异。其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外出务工,寻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作为丈夫的从属外出务工,以丈夫工作为中心,不就业或寻求一份能够兼顾照料家庭的工作。从这一角度来看,女性外出务工的目标与男性的越来越相近。另外,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削弱性别分工的传统观念,推动性别平等[29],因而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影响的性别差异日渐式微。
(三)年龄
年龄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考量,考察外出务工经历与年龄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共同效应,结果如表11中R3所示。外出务工经历与年龄的交互项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年龄人群间并无显著差异。其可能的解释是不同年龄的劳动者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积累人力资本的差异不大,人力资本的积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因而外出务工经历并没有通过年龄这一变量发挥作用。
六、结论与启示
外出务工经历能帮助农民工积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影响他们返乡后的就业选择。本文运用CHFS 2015和2017年数据,考察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农村返乡劳动力不同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特征之间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以后,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整体就业质量。
外出务工经历对就业质量各指标的影响体现在外出务工经历对工作收入、工作强度和社会保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表现:拥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返乡劳动力的月平均工资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工高出102.459元;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工作强度有正向影响,农村返乡劳动力每月平均工作小时数高于本地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农村返乡劳动力获得一份有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工作。
本文进一步考察外出务工经历的具体维度,即外出务工时长、外出务工地点与外出务工工作性质,实证结果表明,外出务工时长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越高。省内务工经历显著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而跨省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并无显著影响。正式合同工的务工经历显著提升农村返乡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临时工的务工经历则不利于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提升。
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经历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提升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启示。1)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与政策扶持,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回流。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经历能有效提升其返乡后的就业质量,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未来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引导农村劳动力首选省内务工。由于省内的产业趋同性高,省内外出务工经历更有利于农村返乡劳动力将外出务工积累的经验移植到返乡后的工作中,实现就业匹配。3)完善农村劳动力用工制度。提高相关部门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约率,确保其外出务工工作的稳定性,促进其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提升其返乡后的就业质量。4)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不断丰富农民工知识体系,提高其自身素养和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