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对于外语教学的可供性研究
——以微信打卡学习为例

2021-01-04王雯馨

科学咨询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法语外语语音

王雯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江苏苏州 21512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外语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活动,借助新媒体而发展出的新教学形式逐渐进入学生和教师的视野:MOOC,COOC,SOOC,SPOC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转变。

在中国,近年来外语学习者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人数的增加的同时外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原版教学资源缺乏,对于外语语言文化已经社会环境的认知不足,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外语学习的热情和进度。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予外语学习者新的可能性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微信或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人际关系的维持和交流,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成为了碎片化学习时代获取最新资讯和材料的重要环节。外语社交网络的学习模式所带来的改变不只影响了学生,外语教师也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线上教学活动:在线回答学生问题、安排学生课后学习进度、发放相关资料和督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以提升师生之间知识与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效率。

一、社交网络的可供性

社交网络,是一种用于增强人际联系和沟通的媒介。它通过移动信息技术,为外语学习个人与群体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以共同达成更有效的学习成果为目的,个人和群体通过此平台可以分享、讨论甚至改进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式,因此,对于社交网络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的分析研究对于教学和学习过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Gibson)首次提出了“可供性”(Affordance)的概念,即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complementarity),他认为事物本身的物理属性与生物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事物的价值常与其特定类型的用途相关,无法被人与动物自由感知其性质,只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行为,因此,事物提供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即为可供性。之后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交网络的可供性研究,提出社交网络的可供性主要包括可回顾性(reviewability)、可关联性(association)、可编辑性(editability)、可重组性(recombinability)、可实验性(experimentation)、可创作性(authoring)。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理论为我们用来解释或研究与语言学习相关的工具或者环境,分析外语学习活动潜在特性以及社交网络可供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理解社交网络中学生和教师活动和关系是如何构建和转变提供了心理学的视角。

二、社交网络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

网络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不同的事件的交互变得更为高效,没有了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与课堂学习给予的拘束感不同,社交网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彼此交流和分享信息的心理需求,这都给学习者提供了增加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以及培养自我学习的可能性。

社交网络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环境。根据吉布森的功能可供性理论,学习者作为活动主体与虚拟“环境”相互作用而对学习产生了影响。依托可供性理论,社交网络对传统教学的改变主要作用在外语学习个体、虚拟学习社区和教师三个方面。

(一)学习个体的主观性

社交网络对于学习个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习个体获取教学资源的便捷性,解决问题及时高效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社交网络中资源信息的关联,外语个体学习者能更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大大提升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与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不同,社交网络的独特属性赋予学生“中立性”,在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之中,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学习进度,减小课堂环境造成的压力。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

通过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学习者的关联,社交网络有助于建立以外语学习为中心的虚拟社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同疑问和难题更容易集中体现。这有利于教师发现、整理和归纳学生学习的困惑,及时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另外,社交网络本身的社交性,即个人(或群体)与他人维系关系的总称,包括这些关系所采用的形式,使得围绕外语学习的交流更为及时和丰富。

一个活跃的外语学习社群,可以提供以下功能,例如:知识交流、问题反馈或讨论的集中汇总,经验交流和总结,以及纠正不足与提高等。学习环境与社交功能融合,将学习融入生活的每时每刻,而不限于每天单一的课堂任务是社交网络带来的特征之一。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学生不再单一依靠教师的教授来获取知识,他们的需求向获取系统有效的信息渠道转变,教师在其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社交网络向传统教学的逐渐渗透,对于学习个体、学生社区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优势可以概括成如下几个方面:①获取教学资源的便捷性;②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及时高效;③学习环境与社交功能融合;④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三、社交网络可供性在语音阶段运用的实例——语音打卡

语音是外语学习的第一步,为日后学习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下文以法语学习中的语音阶段为例,论述如何在法语课堂之外合理利用社交网络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法语的语音阶段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记忆规则、观察和模仿,构成法语发音的肌肉记忆。我们利用微信中一款记录打卡的小程序以观察社交网络的可供性对学生语音阶段的学习产生的实际影响。

(一)打卡小程序的实际使用概况

从语音阶段的第一天开始,针对学院大一新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而建立了名为“法语语音阶段”的打卡社群,针对全班的法语零基础学生,学生每天进行学习打卡并上传录音,老师进行点评和纠正。据统计,在初学法语的三个月期间,一共有53名法语学习者参加,累计打卡次数达1543次。

(二)社交网络对法语语音学习可供性体现

1.知识的回顾与记忆

在每天日常的教学内容之后,给学生安排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打卡内容,有助于督促学习养成每天朗读背诵的习惯。另外,社交网络的可回顾性使得学生每天发布的内容和录音在一段时间内公开获取,有利于学生就自己的语音语调进行纵向比较,总结不足并自我学习和提高。

2.知识的分享和交流

由于打卡社区的构建,学习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是相互连结的,建立起共同学习的环境有利于个体间互相分享经验,以及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中提高。社交网络可供性的可关联性即指此过程,随着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社交关系的建立,学习者之间形成友好互动的关系、互听录音并点赞等社交行为都有助于推进学习进度,给予学习者以持续的学习动力和鼓励。

与此同时,老师担任指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教师每天坚持与学生一起打卡,并听取学生打卡内容,并予以简单的点评,可大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听取老师的示范录音,并进行模仿,此过程具有可回顾性,而且给予学生自己更多的选择和提升的空间。

3.知识的自我创造

语音阶段后期,教师即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从第三周开始不再统一规定打卡内容,而让学习者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题材进行阅读或创造,并给予适当的点评与鼓励。将法语语音阶段的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这也是社交网络可供性中可编辑性和可创造性的体现,不再受限于课堂的时间,将更多的自主权交予课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依托于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分析了社交网络对于外语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并以法语语音阶段的打卡学习为例,通过实例进一步论证了可供性在此阶段法语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对个人的学习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

但社交网络教学也存在阻碍,对于外语学习中写作等不易于修改和点评的练习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改变是潜移默化并影响深远的,不论是现实环境,即课堂学习,或是虚拟环境,例如社交网络,教学者都可以从自身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将社交网络教学融入传统教学,发挥社交网络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知识融入日常的社交与生活。

猜你喜欢

法语外语语音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浅谈法语学习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