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健康视域下的运动戒毒核心理念探讨*
2021-01-04张秀丽张友生何叶光汤慧晶
张秀丽,张友生,何叶光,汤慧晶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东省戒毒管理局,广东 广州 510050; 3.广东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广东 佛山 528135; 4.广州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广东 广州 528100)
“毒品成瘾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已是戒毒领域共识,运动作为毒品成瘾治疗的辅助手段在国内外戒毒领域应用多年,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可促进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对戒毒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世界范围内戒毒人员复吸率依然居高不下也是不争的 事实。
影响戒毒人员复吸的因素既有生理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更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组织法》中给出健康(Health)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状态(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 firmity)”。此后,各领域专家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探讨健康的内涵,从而产生全人健康的概念,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是20 世纪90 年代初由香港大学陈丽云提出的身心灵三维全人健康理论。此理论强调从人的身体、情绪和观念三个层面介入,通过生理、心理和精神(心灵/灵性/价值观)三者相互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1]。
鉴于运动戒毒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研究通过国内外戒毒理念、戒毒模式的系统梳理,从全人健康视角探讨运动戒毒工作的核心理念,为构建以运动戒毒为引领的中国戒毒体系提供参考。
1 运动干预戒毒发展及成效
1.1 国际戒毒发展及成效
1.1.1 国际戒毒理念及模式的变迁
20 世纪前,吸毒最初被认为是个人行为没有引起社会关注,随着毒品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增大,吸毒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0 世纪初至70年代,吸毒一直被认为是道德低下的社会越轨行为,原因在于吸毒者自身意志薄弱,不具有社会一般人的道德意识,因此对毒品成瘾者以惩戒为主,旨在以严厉的强制手段促使毒品成瘾者改变其道德观念,提高其毒品的道德约束,从而达到戒毒的目的。此阶段戒毒措施被称为道德模式(Moral Model)或惩戒模式[2-3]。
惩戒模式戒毒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基于古典犯罪学理论,20 世纪80 年代前美国戒毒以司法惩戒为主导,但实践证明美国的“惩戒模式”未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经刑事司法审判和执行刑罚回归社区的吸毒者,由于缺乏司法监督和社会服务支持,95%的罪犯服刑完后会复吸,60%~80%的成瘾者刑满释放后二次犯罪[4]。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毒品成瘾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观念的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吸毒的本质是人追求某种不正常的精神状况,具有疾病的特征,戒毒措施的目的不应简单地惩戒和威慑吸毒者,而在于挽救和矫正。随后,医学界将毒品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国际毒品治理从严打转向治疗,戒毒模式也从惩戒模式转向医疗模式(Medical Model)[5-6]。与此同时,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引起戒毒领域的关注,运动干预戒毒的研究逐渐增多。
1.1.2 国际运动干预戒毒成效
Fridinger(1993)首先提出在药物滥用治疗方案中加入运动健康促进方案[18];David(1995)研究指出步 行、游戏、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应为药物滥用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9];Correia(2005)证明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毒品滥用者身体形态、心肺耐力、生活质量,降低毒品使用量,延长戒断时间,Rawson 的研究表明,每周3 次为期8 周的运动可显著减少低、中等程度冰毒滥用者6 个月内的复吸率[20-21];Dolezal 等(2013)、Mooney 等(2014)和Rawson 等(2015)研究均指出,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如跑步、持器械的抗阻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药物成瘾者身体机能状况,还能显著降低负面情绪,有效促进药物戒断效果[22-24],Nygard 等(2018)对药物成瘾者进行持器械的最大力量训练(如深蹲),发现最大力量训练可有效改善药物成瘾者健康状况[25];Smith 团队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对运动改善毒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表明,(1)有氧运动(转轮跑)可降低可卡因、海洛因依赖大鼠自主摄入量、戒断期间焦虑水平,且雄性比雌性效果明显,运动介入越早效果越好;(2)抗阻运动通过减少可卡因成瘾大鼠伏隔核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表达,减少可卡因需求量;(3)运动通过促进多巴胺释放增多、增加多巴胺受体2的表达方式,调节多巴胺奖赏系统正常化来改善戒断 症状[26-31]。
1.2 国内戒毒发展及成效
1.2.1 国内戒毒理念及模式变迁
基于古典犯罪学理论,中国早在清朝时期制定了世界上最严密法律体系,但由于历史局限性,没有形成特定戒毒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一举成功创造了世界“无毒国”的奇迹,但这一时期的戒毒更像一场战争,未形成完整的戒毒模式[7]。
20 世纪80 年代初,改革开放引发毒品泛滥,政府颁布了相关《通知》和《指示》,但并未对戒毒工作进行具体细化,也未形成一定的戒毒模式;1990 年12 月,中国首次明确了强制戒毒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强制、劳教戒毒为主,自愿戒毒为辅”的戒毒法律制度,为构建当今中国戒毒模式打下基础,但存在“‘公安——司法’强制隔离双规制,同样性质的违法对象施以不同行政处置方式”的不合理现象[7-9]。
2007 年12 月 《禁毒法》颁布,强制隔离戒毒成为中国戒毒的主要措施。法律层面:将公安机关负责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主管的劳教戒毒并轨,建立了统一的强制戒毒措施,让上述不合理现象得到解决;观念层面:认为吸毒者有病患者、受害者和违法者三重属性,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根据戒毒人员的症状、生理条件等状况分类管理,注重保护未成年人或怀孕、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权益,并将戒毒人员的身体康复训练列为戒毒常规工作。此后国内运动干预戒毒正式开始,集中探讨不同形式运动对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的 影响。
1.2.2 国内运动干预戒毒成效
2000 年,黄赫等人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促进海洛因依赖者的康复可持续6 个月以上[32];李德祥(2008)、王飞(2015)等研究证明动作舒缓的小强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康复操等)可以提高戒毒者的免疫功能、平衡稳定性、减缓有氧耐力的持续下降及焦虑和抑郁程度[33-34];袁荣亲(2018)、何玉宝(2019)等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能够提高戒毒人员的心肺功能和力 量[36-37];周成林团队(2014)的系列研究表明一次或短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骑功率车、慢跑、跳绳、瑜伽和 有氧健美操)可提高药物成瘾者身体机能,同时通过促进大脑抑制功能的恢复和神经化学递质改变而改善戒毒人员身心健康水平、认知水平及决策能力,降低毒品渴求[38-42];边宇(2018)对2000 多名强戒人员体质测试发现:入所半年强戒人员体质逐渐改善,但此后又呈下降趋势,离所时与入所时差别不大[43]。
1.3 运动干预戒毒研究的局限性
综上可知,国外主要集中于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运动对毒品成瘾行为、戒断时间、复吸率的生物学机制,为数不多的以吸毒人员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证明运动可以延长毒品成瘾者戒断时间,减少低中程度成瘾者短期内(6 个月)的复吸率,但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方案推广。
国内运动干预戒毒研究,2008 年前只有1 篇正式研究报道,2008 年后急剧增加,与《禁毒法》规定对强戒人员进行身体康复训练密切相关,因此某种程度上,国内运动干预戒毒等同于强戒人员的身体康复训练。纵观国内10 多年的运动干预戒毒研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更多地从医学角度关注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的治疗效果,局限于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以“输血”为主,解决了强制戒毒所内戒毒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问题,但没有发挥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缺乏提高戒毒人员“造血”功能——抵御毒品能力的考虑,致使强戒人员在戒毒所内通过各种运动干预,身心虽得以康复,但运动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难以形成自主运动的良好行为习惯,效果显著,但只是暂时的。
第二,戒毒人员身体康复训练基于传统体育观,强调通过“长期、枯燥、机械而稳固的训练活动,不断提升戒毒人员的意志力,忽略了戒毒人员作为普通人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及心理需求。传统体育观仅把运动当做一种简单的、枯燥的体力活动,而不是改善大脑、促进健康的手段。全国18 岁到35 岁戒毒人员近半,年轻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动作舒缓的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在入所初期可以改善平衡能力,但不能满足青年人喜欢动感、时尚运动的心理需求。戒毒人员在长期枯燥、机械的训练中体验不到快乐、体验不到成就感,“被迫” “硬逼”培养出的“韧性”“耐性”和“意志力”,不能转化为抵御毒品的意志力。
第三,出于安全考虑,多以少数身体状态较好的戒毒人员为实验对象,而大多数身体状况较差的戒毒人员没机会参与,且仅为持续数周或数月的短期研究,覆盖面较低,缺乏系统性和推广性[44-51]。
2 运动戒毒核心理念
改善戒毒人员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没有在运动戒毒工作中体现。基于戒毒人员的身、心、行为特点,将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体能训练学融入运动戒毒,从全人健康的角度归纳运动戒毒的4 个核心理念。
2.1 科学训练,促进身体健康
戒毒人员的第一属性是病患者,长期吸毒导致人体各大系统功能失常,身体机能下降,健康状态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身体健康是全人健康的基础,体质、体能的改善相对较容易,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效果,但毒品成瘾是慢性脑部疾病,大脑和神经的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强度、频率、负荷适宜的科学训练。
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同等程度地改变大脑[45]。首先,并非所有运动都同等程度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增加,只有技巧性的、需要多个环节、系统协调的复杂运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BDNF 增加。其次,并非所有运动都同等程度地改变大脑结构,简单、娴熟动作的完成将“不经过大脑”而直接由低级中枢完成,运动对大脑神经中枢的改善效果降低,即机械性的、没有挑战性运的动无益于大脑的改善,只有自主的、自愿的积极运动,才能促使新生神经细胞建立神经连接并加入神经网络,从而改善大脑的功能。
体育运动种类枚不胜数,每一种运动都可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如只做单一运动,久而久之会出现运动方面的“营养不均衡”或“营养不良”,如某些关节或部位因长期反复的载荷产生不适或损伤,而其他关节或部位依然薄弱。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不应以导致其他方面的负作用为代价。
研究表明大强度运动可能更有利于减轻戒毒初期的戒断症状[57],但由于毒品成瘾者的多巴胺能系统处于紊乱状态,大强度运动可能会导致多巴胺能系统的进一步紊乱[58-59];另外,Mathias(2019)的研究表明,对铁人三项运动员施加过多的训练负荷时,会引起包括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减少,运动员表现出精神疲劳,行为更加冲动,即超负荷运动使大脑网络中负责认知控制的大脑皮层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刚进所的戒毒人员稽延性戒断症状明显,运动强度以低强度为主。
运动方案的制定需考虑戒毒人员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设计。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为例,生理脱毒期戒毒人员属于高风险,应以低强度为主;教育适应期稽延现象基本消除,可逐渐增加到中等强度;康复训练期可以中等强度为主,适当增加中高强度训练,重在让戒毒人员获得更多的高峰体验,促进心态的转变,逐渐养成自主运动的良好行为习惯,重塑自身形象;回归指导期则引导戒毒人员利用其学到的技能和知识服务他人(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服务社会(出所后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的意识[44]。
2.2 寓训于乐,促进心理健康
全人健康理论强调身心相连理念(body-mind connection),即疾病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不适和精神困扰。毒品成瘾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常模是戒毒领域的共识,强迫、抑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精神病性以及恐怖,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是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的现象。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行为上就会表现出对抗社会、排斥异己、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降低焦虑、抑郁程度,提升人的幸福感、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但事实证明“长期、枯燥、机械的训练活动”效果不理想,寓训于乐,让戒毒人员在运动中充分体验愉悦、快乐等积极向上的情绪,不仅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戒毒人员养成长期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44]。
2.3 激发内驱力,促进精神健康
戒毒人员的社会人口学调查显示,戒毒人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95%以上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超过半数的戒毒人员家庭关系紧张、冷淡或一般,情感沟通存在障碍,表现为缺乏良知、爱心及责任感;社会对吸毒人员的排斥,使得其自卑、自私、冷漠,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内驱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举手动作都懒得付诸行动,如果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对父母、配偶、儿女家庭成员的责任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戒除毒瘾的内驱力,解戒出所后即使没有了生理和心理依赖,抵抗毒品诱惑的意志力也不会被调动起来,随时可能被往日损友拉下水,重蹈覆辙。
运动戒毒过程中,可以用拍摄小视频、录制语音等把戒毒人员参加运动训练的情况传递给亲属,同时把家属或朋友对戒毒人员的鼓励、支持等信息传递给戒毒人员,搭建起牢固的亲情纽带;利用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引导戒毒人员利用其学到的技能和知识服务他人(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服务社会(出所后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的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44]。
2.4 授之以渔,促进再社会化
强制隔离戒毒注重心理辅导、运动对身心康复的积极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治,戒毒人员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达到解戒标准出所,但心理治疗、行为矫治及运动干预均在他律的情况下进行,尚没有戒毒人员自律能力的引导和锻炼,出所融入真实社会后,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戒毒人员受到引诱复吸在所难免。因此,给戒毒人员“输血”的同时,也要提高戒毒人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自愈能力及对毒品的自我防御能力。
戒毒人员“造血”能力的提高可借助于系列科普讲座。首先,让戒毒人员学习多种体育运动技能,掌握常见体育运动正确姿态和动作(学会运动);其次,让戒毒人员掌握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强度监控的简易方法,提高体育运动的安全性及效果(学会监控),促使其养成自主运动的健康行为习惯;再次,让戒毒人员了解体育比赛规则,学会欣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培养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学会鉴赏);最后,针对社会对健身、健康教练的大量需求,组织有潜质的戒毒人员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健身教练)培训,进一步提升戒毒人员的自信、自尊水平,为其回归社会后拓展就业渠道[44]。
3 结语
毒品成瘾既是生物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同样影响复吸的因素,既有生理层面的,也有心理和精神(心灵)层面的,戒毒人员既需要医学治疗和康复训练改造大脑、提高身心理健康水平,更需要教育引导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教育引导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融入运动戒毒和康复训练过程中。运动戒毒应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戒毒人员的身体、心理康复为短期目标,以唤醒戒毒人员的正向内驱力,培养戒毒人员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我防御能力为中期目标,以延长戒毒人员戒断时间、降低复吸率为终极目标而实施的系列措施,运动戒毒训练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应贯穿四个核心理念:科学训练,促进身体健康;寓训于乐,促进心理健康;激发内驱力,促进精神健康;授之以渔,促进再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