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铜抗软化性能研究

2021-01-04朱明益郭晓辉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再结晶软化晶粒

朱明益,郭晓辉

(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39)

纯铜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冷、热加工性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极板、叠层母排、IGBT模块等有无氧铜(TU1、C10200)、韧铜(C1100)等纯铜,但具有优良电、热性能的同时,其力学性能相对其他铜合金而言,强度、硬度偏低;而且纯铜软化温度低,导致抗软化性能较差。

图1 TU1的硬度与退火温度(保温1小时关系),材料厚度1mm晶粒大小:——0.015mm;----0.040mm

如图1,当温度高于200℃时,纯铜开始出现一定的软化,处于回复阶段,材料的内部具有一定消除应力效果,而当温度达到220℃~240℃时,软化加剧,处于部分再结晶阶段,随时间延长或热处理温度增加,材料达到完全再结晶,表现在材料的强度、硬度下降,延伸性能增加。

某新能源汽车客户,需求IGBT模块用纯铜,主要利用纯铜良好的导热性,作为芯片散热使用,要求材料具有一定导电率,同时要求材料在250℃~280℃的焊接环境下处理10min后,其材料的硬度在HV90以上,为此,笔者通过对纯铜微量元素添加及加工性能研究,在保证纯铜具有一定导电率的同时具有较为优良的抗软化性能。

1 抗软化性能研究

1.1 微合金化提升纯铜抗软化性能的研究

为改善纯铜性能,通常采用添加某些微量元素或在铜中保留一定脱氧剂的方法,各种元素或杂质对铜导电性能影响如下图2。

图2 各种元素对铜导电率、电导率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添加元素的量增加,纯铜的软化温度升高,但生成氧化物的杂质,对铜的软化温度没有明显影响,纯铜的软化温度增值,也不是单个元素影响的算术和,而只是比具有最大影响元素所提高的软化温度略高。因此,选择添加合适的微量元素及添加量是本方案研究的重中之重。

为此,笔者选择试验纯铜牌号为C1100,通过添加微量的合金元素Ag,添加量为0.005%~0.20%,其他成分参照C1100,试验两批次,规格为3.0mm、4.0mm,通过热加工得到14mm厚坯料,直接冷轧至3.0/4.0mm厚度,然后进行不同温度下处理,检测材料力学性能及电性能参数如下表1。

表1 微合金化对纯铜的硬度影响

图3 材料硬度随热处理温度变化曲线

对两批次材料分别取样检测其高倍组织,试样经高倍制样并侵蚀后观察,试样均为α单相组织。两规格的试样通过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其纤维组织基本一致,发生再结晶晶粒平均直径为0.015mm,四批试样显微组织见图4~6。

图4 250℃处理后组织高倍图 倍率:100X

图5 300℃处理后组织高倍图 倍率:100X

图6 350℃处理后组织高倍图 倍率:100X

从以上组织高倍可以看出,250℃热处理20min后,组织仍为加工组织,说明材料在该温度下未发生再结晶,处于回复阶段;当温度升到300℃时,材料内部存在部分组织开始发生再结晶,处于回复+再结晶阶段;当温度达到350℃时,材料已经完全再结晶,该温度下,材料软化,曲线如上曲线图显示。从试验来看,微合金化对于提升纯铜软化点有积极作用,试验材料将纯铜软化点在220℃提升至260℃以上,通过生产验证,材料的性能满足用户要求。

1.2 加工率对提升纯铜抗软化性能的试验

试验纯铜牌号为T2(具有98%IACS以上导电性能),采用两批次铜带,经完全再结晶处理后,选取不同加工率进行冷轧处理,分别检验其初始硬度,然后在250℃环境下保温20min,经空冷至40℃以下,检测硬度HV如下表:

表2 不同加工率对纯铜软化温度的影响

图7 不同功率对铜软化的效果对比

(1)材料硬度随加工率增加而增大。

(2)加工率在62%以上时,抗软化性能差,样品全部软化。

(3)加工率在45%以下,材料具有一定的抗软化性,软化后硬度在90以上。

2 结论

(1)笔者通过两种方式对纯铜的抗软化性能进行研究,并得到了预期效果。

(2)微合金化对提升纯铜抗软化性能效果明显,微量Ag的添加在纯铜中形成固溶,显著提升纯铜强度及抗软化性能,减少温度对材料的影响,同时Ag元素同样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因此Ag的添加对纯铜的导电导热性能提升是有益的。

(3)成品热处理前的冷加工率对纯铜的软化温度有一定的影响。较大的冷加工率,晶粒破碎较重,晶粒细小,这样晶粒之间的结合能较小,形核过程需要的能量较低,因此相对较低的温度导致材料热处理过程迅速软化;而当加工率较小时,晶粒破碎较轻,晶粒粗大,晶界之间的结合能较大;热处理形核需要的能量较多,导致软化温度相对较高。

(4)改变纯铜软化温度还有其他途径,就微合金化而言,微量P、Sn的添加均对提升纯铜抗软化性能有一定的作用,但该类元素的添加,在提升其抗软化性能的同时,不同程度的降低了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而如何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添加,以此降低对导热、导电性能的影响是未来材料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再结晶软化晶粒
中科院测定金属材料再结晶取得新进展
塑料维卡软化温度的测定能力验证分析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下压速率对42CrMo 钢动态再结晶的影响规律
热变形对含铌奥氏体不锈钢07Cr18Ni11Nb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应力对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影响
基于DEFORM-3D的2024铝合金锻造变形过程晶粒度分析
Y2O3–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双晶粒尺度7075铝合金的制备及微观组织特性
循环应变- 高温退火制备Al-Cu-Li 合金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