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思之思
2021-01-03沈晨阳
沈晨阳
摘 要:本文从场域与观者的角度对进行解读,以及他如何以东方的禅境与玄思介入,完成对观看方式的重塑,笔者以此为契机,思考中国传统艺术进入当代的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观看;禅境;传统艺术;当代
一、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与“道隐无名”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生于1967年,冰岛/丹麦)是一位涉猎广泛的视觉艺术家,运用装置、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等媒介创作。自1997年至今,他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埃利亚松的公共空间项目包括他的首个装置艺术作品《美丽》(1993),水流过管道喷射出细密水雾,结合光线散射形成彩虹般的水帘;展览于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成名作《气象计划》(2003),运用黄色灯光与巨大镜面,加上特质雾气,为观众展现了室内场域中震撼且梦幻的夕阳氛围;2008年的《纽约市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以及分别于2014年在哥本哈根、2018年在巴黎展出的《冰钟》(Ice Watch)等。
“道隐无名”是埃利亚松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中的展览题目,来自埃利亚松的好朋友、哲学家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对艺术的描述——The unspeakable openness of things(中文译为“道隐无名”):“艺术存在并超越语言范畴,在艺术作品形式形成之前,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会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却难以被充分表达;同时,艺术作品本质上对观者是开放的,当观者在作品的引导下体验、发问时,它已准备好聆听他们的倾诉。”从这一描述中可见,一则艺术家关注于创作过程中的“无以名状”的心理感受,这一层次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概念有相合之处,更重要的是与传统中国画体悟“天人一体”的内心之感相契合,超越了西方哲学的二分法,也就是说埃利亚松在创作中试着以悟“道”的方式介入当代艺术的创作过程。
二、场域与观者
1. 作品的题材与观者的心理
除了对自身创作心理的关注以外,埃利亚松将作品的意义阐释抛向了观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是一种文化建构,它需要习得和开发”,埃利亚松试图建构作品意义中具有“不确定性”的空白部分,这一部分需要观者的参与进行填补,从而共同完成意义的呈现。在作品《冰钟》(Ice Watch)中,埃利亚松将24块巨大的冰块以环形圈状进行排列,以一种时钟的形状进行呈现放置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外,观者在面对这一作品时,首先会对题材的选择产生疑问,为何要以格陵兰岛的冰块为媒介呢?他想通过这一作品传达什么新的理念呢?
首先源于对现实的关注。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一个消息—“每秒钟正有10000块这种冰块,从格陵兰岛脱落流入大海。”面对这一环境问题,埃利亚松以现实的境遇切入艺术作品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冰块取自努普·康格鲁阿峡湾(Nuup Kangerluafjord)中自然脱离冰层的冰块上,并未以环境的破环而进行意义阐释,这也符合“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思维观。
其次,在作品《纽约市瀑布》中,埃利亚松扩大了观者的想象。
作为一个艺术家,埃利亚松以他的探索光、知觉和环境问题的大规模的装置闻名,此瀑布隐藏了一个用黄色钢材建造的格子形钢架。观众从瀑布的侧面可以看到,一个管道系统将水抽到钢架顶部的平台再流下来。埃利亚松说:“这道瀑布重现了过去的工程巧思。一个表面看似外来的因素,扩大了人类想象的范围。”当观者面对陌生的作品时,往往希冀于语言等媒介以了解其深刻的寓意,这使得视觉的感知力被逐渐减弱,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到:“当我们的经验和概念往往显得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又显得不通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1因此,就如禅的不可言说性,观者应不断发掘依靠视觉发掘意义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想象力,发挥感受的天赋。
2. 观者感受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从社会身份来说。
“人的观看并非是纯的观看,总是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正是复杂行为失了其在文成了观者心中既成的心理图式。”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个人的经验意识有关,个体在生活中担任的身份会影响对不同事物的解读。“我希望(这件)艺术品可以在数据、科学家、政客、各国元首以及普通人的感受之间搭建桥梁。”从这一角度可看出,埃利亚松在作品中试图将社会身份及等级意识削弱,增加了阶级平等的主张。
第二,从历史认知来说。
伽达默尔出:“我们实经常处于传统之中,而且这种处于绝不是什么对象化的行为,以致传统所告诉的东西被认为是某种另外异己的东西,它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一种范例和借鉴,一种对自身的重新认识。”2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与无意识的心理认知方式,伽达默尔将传统文化的因子视为一种对自我的审视方式,以后的历史进展在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向前推进。
三、观者的观看方式
“道隐无名”展览给前来观展的观众的一些建议,当你观展时,可以坐着,若你愿意也可以躺着,你甚至可以跳舞,你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沉默去享受展览。
米歇尔认为:“视觉是一种文化建构,它需要习得和开发。”埃利亚松在创作作品时,将观者的观看形式进行新的拓展以丰富对作品的感知度。Alpers认为如此将观者的位置考量入画面的安排,是对于叙事行动的替代。
注释:
1 [美] 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2 [德]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p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