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优化发展

2021-01-03周强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宜昌市社区治理

周强

摘要:公共卫生危机通常因其"爆发急,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具有较大的物理破坏力和心理冲击力。政府传统的自上而下行政动员抗击危机的方式很难在控制危机的第一时间奏效。在危机应对主体多元化的今天,社区作为"现场第一救助人"的作用浮出水面,并且其通过社区危机应对能力的再造,邻里守望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力量与社区参与的联动配合,及时弥补了政府的缺位,诠释了社区危机治理发展的新动态。本文通过分析宜昌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发展,来探索如何更好的应对公共卫生危机。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社区治理;危机应对;宜昌市

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我国自2003年非典“SARS”病毒以来,面临的一次巨大的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疫情发生以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疫情的防控难度之大远远超出了常规的想象。

一、宜昌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现状

1.机构设置情况

按照《宜昌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宜昌市城区规划设置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公共卫生科,并明确专业设置和相应职责要求。

2.现有硬件设施

宜昌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房屋总面积 46388㎡,平均面积为3866㎡,最大为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00余㎡,最小为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疾控工作用房总面积3565㎡,占机构房屋总面积的7.69%,平均面积为297㎡,其中伍家岗区疾控用房尤为缺乏。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固定资产5404万元,其中用于疾控工作设备167万元,占机构设备总额的3.09%,设备配备缺项较多,其中卫生应急设备缺项率达 83.75%,免疫预防用设备缺项率达62.5%。

3.专业人员配备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45人,其中从事疾控工作专业人员88人,占机构总人员的16.15%。从事疾控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19人,专科学历29人,中专或高中40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54人,初级职称23人;年龄状况25岁以下5人,25-35岁21人,36-45岁25人,45岁以上37人。

二、宜昌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规模制约”问题

基础建设需要加强 宜昌市规划建立的14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建成12 家,点军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花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建成。在已建中心,疾控工作用房仅占机构房屋总面积的7.69%,用于疾控工作设备仅占机构设备总额的3.09%,疾控工作有关经费支出仅占机构总支出的9.61%。疾控工作的比重过低,规模不足,相应资源重心偏移,制约了工作发展。随着疾控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越来越多的预防保健工作将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承担,亟待扩大规模,需尽快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

2.存在“经费困难”问题

政府投入支持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目前按照每人25元给予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经费,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尚未完成,相当部分经费用于基础建设,未能用于公共卫生工作。由于基层政府财政支持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手段单一,对其运行机制和经费扶持显得薄弱。调研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工作财政补助部分仅占疾控工作费用支出的 46.33%,其业务用房、人员工资待遇、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目前仍然需由中心医疗创收承担,因此相关工作人员数被压缩,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缺乏足够动力。

3.存在“人才忧患”问题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医师缺乏。现有专业人员45岁以上占42%,高中或中专学历占45%,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多由其他专业经预防保健短期业务培训转行而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缺乏,业务素质不高,预防保健指导能力水平偏低。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待遇低、环境差、职称评定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部分疾控工作虽然得以开展,但质量、深度不够。

4.存在“业务单一”问题

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质量不高 现有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履行情况较好的是计划免疫、突发疫情的处理、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工作。主要因为这几项工作经长期运行,有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要求,专业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从计划的制订、任务的布置、报表的上报到工作的总结每个环节均进行监管督导,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而结核病、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管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工作刚刚起步,各区在全区公共卫生管理中运行保障机制、考核与奖惩措施滞后,专业督导显效滞后,信息化管理滞后,各中心均存在着泛泛铺开,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的情况。

三、社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优化发展

1.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治理智慧化水平

街道和社区应评估、诊断和反思疫情期间社区管理的经验与不足,将疫情防控经验教训作为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新起点,充分依托大数据和各类信息化手段,强化社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支撑,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把社區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纳入智慧社区重要组成部分,搭建防控管理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智慧党建、社区客服热线等途径,引导居民通过社区信息平台构筑社区防线。有效管理和使用信息平台,为基层社区工作减负增能提效,为疫情防控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

2.提升社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准

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全员培训,壮大群众防病治病“守门人”力量。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在社区工作中的普及应用,发挥区域人力资源优势,梳理志愿者队伍的专业特长,构建立体型的团队结构,形成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统一接受社区任务分配,迅速组织居民开展有效自救和互救。

3.提升居民公共卫生素养和社区安全韧性

要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素养提升活动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开展安全与急救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健康知识素养等专题培训,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要引导公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组织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和专业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测评及筛查,精准掌握居民心理变化;结合居民心理应激不同层级,依托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热线、心理健康讲座等实施居民心理危机干预及服务,增强社区公共安全和居民心理安全韧性。通过日常学习和演练培养居民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增强社区卫生安全韧性。

4.提升社区物资储备和环境整治能力

把应急物资储备作为社区卫生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摸清底数需求,强化统筹协调,通过政府划拨、物业投入和居民自筹等渠道落实经费,做好防护和消杀用品、必备药物等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和更新工作。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以社区活动范围为中心,事先与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协调,建设和指定临时避难和隔离场所。将社区环境整治纳入社区治理,配合其他部门协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高标准加强维护和管理,织牢环境卫生防线,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把爱国卫生运动作为社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做实做细,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楚安娜,许迎喜,吕全军: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7):50-55。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事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王宏伟:《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本。

[4]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肖萌:公共危机社会舆情管理研究[D]。青岛大学,2019。

[6]黄顺康:公共危机治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7]刘军,陈瑜:宜昌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控职能履行现状及建议[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126-129。

猜你喜欢

宜昌市社区治理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