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舆图”意象
2021-01-03陈松刘慧玲
陈松 刘慧玲
内容摘要:“舆图”常被赋予疆土、疆域之义。植入“舆图”一词的中国古诗词所创设的“舆图”意象主要有三种:一是发怀古之忧思,以垂声教;二是抚“舆图换稿”之殇,以期一统;三是颂咏疆域之广大,以传后世。南宋故土沦丧,士大夫阶层对王朝疆域的认同基本是以九州地域为核心,因此产生的“王朝一统”的焦虑在诗作中倍感明显;而宋以后的王朝版图囊括了九州,诗作中多了豪迈之气和教化色彩。
关键词:古诗词 舆图 士大夫 疆域认知
“舆图”是由“舆”与“图”组合而成的词语。吴哲、定牧羊认为“舆图”一词的产生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早期,词义主要为地图或借喻疆土。[1]赵志强等认为“舆图”的来源有三种可能:一是“舆图”由“舆地图”简省而来;二是“舆图”在其早期义“疆土、土地”的基础上引申为“地图”;三是依据《故训汇纂》中许慎的注释,“舆”还有“地道”义,即大地的特征和规律,与“图”组合成表地图的“舆图”一词。[2]两篇论文虽然对“舆图”的词源流变论断略有出入,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舆图”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地图。如《杨家将演义》中“陛下车驾长驱直捣幽州,取萧后舆图以归”,以及历代冠名舆图的各类地图。二是疆域、领土。如《三字经》中“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舆图”在古籍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吴哲、定牧羊相关研究已进行过分析。而对于“舆图”一词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情况,尚无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舆图”一词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应用及其创设的意象,解读以诗词作者为代表的士大夫对于疆域的认知,是一个较有新意的话题。
一.古诗词中的“舆图”意象
通过“百度”及“诗词名句网”的搜索,以“图”入诗的诗词句甚多,达千余条;而以“舆图”一词入诗的诗词句不多,有38条,其分布情况如下:
愿奉舆图泰,长开锦翰裁。——(唐)郑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
书尝手校舆地图,上下千载铅黄朱。——(两宋之交)张元干《奉送李叔易博士被召赴行在所》
太阿何止敌万夫,四海可归舆地图。——(南宋)徐璋《送举人》
十年空诵归田赋,万里试披舆地图。——(南宋)晁公溯《偶成》
但愿舆图早来复,白头敢望起云中。——(南宋)陆游《雨夜》
中原宋舆图,今仍传胡雏! ——(南宋)陆游《悲歌行》
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南宋)陆游《书事·闻道舆图次第还》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南宋)陆游《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泣然》
舆图悚视天设险,舟楫竞与江东之。——(南宋)张縯《次袁说友巫山十二峰古风二十五韵》
金城未入职方考,玉座正披舆地图。——(南宋)周必大《永新贺升卿携中原六图相过其论古名将出师道》
呈上方披舆地图,烦公赤手系单于。——(南宋)杨万里《送张倅》
朔南声教本一源,大地图舆古无考。——(南宋)刘志行《尧山冬雪》
原气推宗分不疎,一相思一检舆图。——(南宋)白玉蟾《席上偶成呈主簿兄》
千载一时周历数,两河百郡汉舆图。——(南宋)李壁《再和雁湖·翠华南度几千余》
共喜舆图方日辟,讵应卒伍尚星居。——(南宋)刘宰《和真州太守营屋新成之韵三首》
煌煌我宋开鰲极,坐揽舆图朝列避。——(南宋)林宗放《钱倅生日》
昔我高皇渡江日,拟将文治复舆图。——(南宋)陈宓《端砚六绝》
蝼蚁小臣孤愤意,夜窗和泪看舆图。——(南宋)刘克庄《感昔二首其一》
下裂舆地图,上应周天宿。——(南宋)华岳《记梦》
吾皇神武中兴,直须整顿舆图旧。——(南宋)李曾伯《水龙吟(和幕府贺策应)》
抚舆图、真儒事了,把勋庸、留在鼎彝看。——(南宋)李曾伯《八声甘州(庚戌寿郑丞相)》
披舆地图上意肯,黄河不浑青海静。——(南宋)戴栩《上丞相寿》
谁人胸里着舆图,挥斥荆吴入绡墨。——(南宋)黄大受《江行万里图》
若非剖一为三后,未必舆图尽入秦。——(南宋)徐钧《三晋》
万里舆图入朔方,摇摇孤注海之阳。——(南宋)唐泾《崖山亡》
宝历承千祀,舆图冠百王。——(元)黄镇成《赠奉使宣抚伞萨尔二十韵》
大哉舆地图,垂创何其艰!——(元)周伯琦《野狐岭》
形势启舆图,踪迹征史传。——(明)殷奎《关外纪行四十韵》
何当考舆图,罗缕尽毫发。——(明)俞安期《过洞庭湖》
舆图沦浩荡,舟楫变昏朝。——(明)俞安期《过洞庭湖》
贵州舆图手掌大,安用官员如许多。——(明)纪青《担夫谣》
卷石三山钟阜低,弹丸千里舆图缩。——(明)等慈润公《长干宝塔放光偈》
谁献舆图出秘阁,庙漠亲授使臣知。——(清)孔尚任《朦胧淤口有感》
残山梦最真,旧景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清)孔尚任《桃花扇》
一卷舆图计已麤,单车竟入虎狼都。——(清)马廷櫆《荆卿故里》
贾舶倾诸国,舆图奄八荒。——(清)张仲举《寄题玉山诗一百韵》
舆图今万里,不必限长城。——(清)范大元《长城》
秋风无赖犯破席,绳床兀臬如舆图。——(清)夏曾佑《后黄公庐赠吴遂君》
此外,还有元代赵汸作《观舆图有感》以“舆图”为题作诗。
在上述以“舆图”一词入诗的38首作品中,有以下特点:
一是作品所属朝代出现的频次来看,唐代1次,宋代23次,元代2次,明代5次,清代6次。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南宋,其次为清代、明代。唐以前的朝代则未见有相关作品流传、收录下来。
二是从诗词作者来看,以“舆图”入诗的南宋诗人最多,陆游曾数次将“舆图”一词植入到诗歌中,形成了一个以陆游为代表的南宋诗人群体。
三是从字面上看,以“舆图”二字为主,但也有“舆地图”三字入诗的,“舆地图”出现了8次,在38首作品中,所占比例达21%。“舆图”为“舆地图”的减缩形式,二者在意思表达上没有区别。还偶有将“舆图”写成“图舆”的,但意思表达上,仍与“舆图”同义。如刘志行《尧山冬雪》中的“朔南声教本一源,大地图舆古无考。”
四是“舆图”一词的含义,即便诗词中的字面意义是指“地图”,但在诗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指代疆土、疆域。
上述诗词中所创设的“舆图”意象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发怀古之忧思,以垂声教。“舆图”诗作中,一部分属于作者的追古之作,蕴含声教之意图。如:唐代郑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中的“愿奉舆图泰,长开锦翰裁”就是面对古迹发出的缅怀和感叹。宋代张元干《奉送李叔易博士被召赴行在所》一诗中“书尝手校舆地图,上下千载铅黄朱”中亦有追思情怀,从舆图校对延伸到历史的悠悠千载。明代所选取的5首作品中,声教的色彩更为突出,从“形势启舆图,踪迹征史传”到“何当考舆图,罗缕尽毫发”、“舆图沦浩荡,舟楫变昏朝”,都以“舆图”引出对疆土变迁的唏嘘感叹,透漏作者对世人的教导、教化的期望心理。而纪青《担夫谣》“贵州舆图手掌大,安用官员如许多”则参杂了对王朝政治治理的斥责和告诫,更多了一份现世关怀。
第二,抚“舆图换稿”之殇,以期一统。清初孔尚任《桃花扇》中“残山梦最真,旧景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舆图换稿”所引申的江山易姓丧国之痛,是历代正义的士大夫们最不能忍受的,九州分裂、疆土丧失、“忽值山河改”,相伴而生的是诗人个人命运的焦虑和无助,国家覆亡与个人的无奈交织成缠绵悱恻的家国情怀,最为悲切动人。南宋陆游即为代表,面对胡尘漫漫,他“泪尽灯前看地图”(《夜观子虡所得淮上地图》),写下“中原宋舆图,今仍传胡雏!”“但愿舆图早来复,白头敢望起云中”、“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每一个被代入诗中的“舆图”都是一悲三叹,是无限的感慨、惊心动魄的悲伤,是恢复山河、实现一统的殷殷期盼。唐泾《崖山亡》“万里舆图入朔方,摇摇孤注海之阳”更有唱响亡国之音的悲切。“靖康之耻”后的南宋,偏安江南,虽有收复北宋故土之愿,却无力一统,丧地议和之辱一直是士大夫们难以抚平的痛,因此也造就了一大批有着家国情怀的诗人、词人,除了陆游,还有杨万里、刘克庄、李曾伯等。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舆图”所指代的疆土之义,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热词,被频繁植入到诗歌创作中。既有“舆图换稿”之殇,也有一些鼓舞士气的激励人心之作,如刘宰《和真州太守营屋新成之韵三首》“共喜舆图方日辟,讵应卒伍尚星居”、林宗放《钱倅生日》“煌煌我宋开鳌极,坐揽舆图朝列避”中不失昂扬向上、奋勇复国的积极斗志。
第三,颂咏疆域之广大,以传后世。这一类意象较为少见。以“舆图”代表疆土辽阔、气象恢宏的封建王朝中以元、清两朝为盛,这在诗作中也有印证。在“舆图”入诗的唐、南宋、元、明、清几个王朝中,多为追古、声教、抒悲之作,仅在元、清两个大一统王朝中诗人有歌颂之作:元代黄镇成《赠奉使宣抚伞萨尔二十韵》“宝历承千祀,舆图冠百王”,周伯琦《野狐岭》“大哉舆地图,垂创何其艰”,万千感慨中横生一股豪迈之气,清张仲举《寄题玉山诗一百韵》“贾舶倾诸国,舆图奄八荒”也描述了一幅旷达的景象,范大元《长城》“舆图今万里,不必限长城”更是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之图,凸显了大清王朝一统天下、气势宏大的王者之气。
二.以诗词作者为代表的士大夫的疆域认知
“舆图”被赋予疆域、疆土之义,植入诗词中的“舆图”也反映出以诗词作者为代表的士大夫对于疆域的认知。
1.南宋“舆图”诗与士大夫的九州认同
在38首“舆图”诗作中,南宋有23首,占比达60.5%,诗人对于“舆图”的热衷,与南宋时期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代赵翼《题遗山诗》),南宋偏安江南,怀念故土、收复故土成为这一时期诗人抒怀咏志的主题,其中以陆游为最。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于南宋,国家不幸、家庭流离、宦海沉浮,家国情怀成为陆游诗作中最典型的气质,终其一生都盼着朝廷收复故土,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复国大计,写下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九州未能实现统一,是陆游挥之不去的痛,也是他放不下的身后事。在陆游的眼里,九州代表了正统王室应控制的地域范围,“九州同”是王朝一统的标志,同时代士大夫阶层大都持这一认识。“王朝一统”的焦虑对宋代地图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华夷或禹迹为题材的“天下”地图在宋代广为流行。管彦波认为,宋时期地图所描绘的天下,核心部分是九州,由于受到辽、金、西夏、大理、吐蕃等周边政治势力的挤压,南宋王朝的实际管理与控制范围已远远小于唐王朝,但对传统九州疆土各种地理要素的描绘,仍沿袭历史的做法,幻想恢复祖宗之疆土。[3]宋代地图学的热度上升,尤其是唐代僧一行的“山河两戒图”通过北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及南宋初年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得到广泛传播。唐晓峰认为,唐僧一行山河两戒图以天象分度对应地理位置,结合华夷之辨的古典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分界,表达出明确的华夏世界与非华夏世界的人文地理分界线。[4]华夏据九州,是宋人的基本共识,以九州为核心的地域既是王朝的地理空间,也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所认同的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
2.元明清时期士大夫对于舆图和疆域的认知
元、明、清三代实现了较大地域的统一,疆土范围远超前朝:元代“其地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5]明代“東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6]清朝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莫不稽颡内乡,诚系本朝。于皇铄哉! 汉、唐以来未之有也。”[7]王朝大一统也影响了士大夫的心理,元、明、清三代的“舆图”诗一改宋人故土沦丧的悲恸和热切的复国情愫,而大多以教化功能为主。
元代黄镇成“舆图冠百王”,周伯琦“大哉舆地图,垂创何其艰”,映射出元代广阔的疆域让士大夫们由衷赞叹。明代疆域较元代大幅缩减,诗人们心目中的“舆图”地域(即九州)与现实疆土基本重合,明代士大夫在此问题上所倾注的情感较为理性,政治教化色彩较为浓厚。清代范大元一句“舆图今万里,不必限长城”堪为“舆图”诗中最豪迈,诗人的豪气来源于清王朝疆域达到极盛,幅员之辽阔远超汉、唐,这在士大夫眼里可谓丰功伟绩,值得称赞。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绘制的一些全国总图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这一点。如,元清濬《广轮疆里图》绘制的地域范围东北至黑龙江、长白山,北至应昌路、开平,西北至河西走廊,西南绘有云南,南方绘有海南岛,东南绘制了台湾。明罗洪先《广舆图》“舆地总图”所绘地域东北至“五国城”,北至大漠,西北至哈密、吐鲁番,西至河源,西南括云南,标绘“缅甸”等周边国家,南至海南岛,东南未标绘台湾。清李兆洛绘《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皇朝舆地总图”所绘地域包括了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及台湾。
“舆图”常被赋予疆土、疆域之义,通过对植入“舆图”一词的中国古诗词所创设的“舆图”意象主要有三种:一是发怀古之忧思,以垂声教,为明朝的作品为主;二是抚“舆图换稿”之殇,以期一统,以南宋诗歌为甚;三是颂咏疆域之广大,以传后世,代表作是清代的诗歌。诗词创作中的这种不同意象与各王朝对地域的有效控制范围是分不开的,南宋故土沦丧,元、明、清大一统,投射到士大夫的心理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南宋士大夫阶层对王朝疆域的认同基本是以九州地域为核心,因此产生的“王朝一统”的焦虑在诗作中倍感明显;而宋以后的王朝版图囊括了九州,故作品中多了豪迈之气和教化色彩。
参考文献
[1]吴哲,定牧羊.中国古代“舆图”一词源流考[J].档案学通讯,2017,(6):91-95.
[2]赵志强等.“文档”“舆图”“文件”词源考证[J].档案学通讯,2018,(6):72-73.
[3]管彦波.中国古代舆图上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以传世宋代舆图为考察重点[J].青海民族研究,2017,(1):101-103.
[4]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 [J].自然史研究,1998,(4):380-384.
[5]宋濂.元史·地理志(一)[M]//《历代地理志汇编》第15册(罗汝楠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457.
[6]张廷玉《明史·地理志》[M]//《历代地理志汇编》第16册(罗汝楠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52.
[7]赵尔巽《清史稿》[M].卷54《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1891.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家国天下’:新时代儿童历史地理观培养研究”(2020KY28012);2020—2021年度广西地方志人才梯队项目“古籍中的广西舆图整理与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汝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