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低年段构建儿童发展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2021-01-03邱淑楠
邱淑楠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教育目标共性的角度出发,“儿童发展共同体”的创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共同体的背景与价值出发,通过分析小学美术低年段教学中的现象,对低年段构建儿童发展共同体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儿童发展共同体;实施策略;小学美术低年段
一、“木”心向党,思“共同体”内涵价值
共同体是一个含义广泛、指向松散且历史悠久的概念。在西方文明萌芽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人们存在于一个共同体中,人们对善的共同追求使人们获得了相应的利益。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且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在彼得·圣洁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到了“共同愿景”,其含义是在团体或组织中的一群人,有着共同的蓝图。共产党所提出的共同体是为了各国的发展和保护地球环境。那么什么才是“儿童发展共同体”呢?我认为儿童发展共同体的本质就是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建构共同体以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
二、以“林”为本,察“共同体”问题导向
小学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他们富有想象力,善于模仿,学习积极性高,但学习持续时间较短,对自己行动约束力较差,注意力较容易分散。一年级新生的班级分配是学校以无规律的方式进行创建的。这时的学生其实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已组成了发展共同体。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又因对不同的学习需求组建不同的共同体,例如,日常绘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成行为习惯培养共同体;从班级出发到美术教室,路队行走共同体……在“好大一幅画”教学中,需整个班级共同创作一幅作品,组成班级创作共同体;在行课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现象,让我对共同体的构建有了明确的指向。
三、巧思“森”意,解“共同体”实践策略
(一)认知共同体——游戏策略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如何快速地记住座位以及美术教室路线是首要任务。美术教室的座位是圆弧形的花朵,每个花朵坐八个学生,共有六组花朵。教师把每个花朵作为一个小组,采用“萝卜蹲”游戏的结构进行师生和生生互动。在教师明确告知每小组的组号后,先由教师以口号的方式进行游戏,在喊到某组序号时,全体站起且没有拖沓,则胜利;若组内有任意同学落后,则表示失败。两轮游戏过后,则由学生代替教师角色,继续进行“第一组蹲完,第二组蹲”的游戏接力。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自己的组别,也同时需要作为裁判,判断其他小组的对错。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组别”和“共同”的概念,在愉快有趣的氛围中,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将美术教室与班级教室的路线以“我的地图”游戏形式,在实地行走的过程中,寻找标志物。例如,雷锋像、书法广场、食堂、卫生间等。小组每人利用不干胶绘制一个标志物,从而组成小组地图的完整创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以小组共同体的方式,在玩中学,学中玩,快速达成目标。
(二)凝聚共同体——约束策略
语言约束的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小组表扬。例如,表扬第二小组,他们组已经坐端正啦!这时还未完成的同学,就会看向组内坐端正的同学,赶紧向他们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就得以展现。同理,也可运用小组批评。例如,批评第二小组,他们为什么会被批评呢?小组成员就会互相进行找寻,已完成会及时提醒未完成的同学,共同体的力量也同时得到展现。小组表扬和批评也可以一起有序地叠加使用。例如:在“转转儿”这一课中,因教学目标是利用双手将生活中的材料制作“转转儿”小玩具,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也使课堂纪律稍有混乱。又因一年级的学生的学情,并不能采用教师示范完整步骤,学生创作的模式,需将步骤进行分解。每一个教师示范的步骤中间,怎样让学生安静且认真地倾听讲解呢?很多的学生表面上是没有声音,眼睛也看着老师。但是手仍然没有离开他制作的纸张,时不时眼神偷看一下自己的作品,老师讲的步骤也没有明白。如果老师的语言策略足够明确,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就会在这时产生。课堂情境对话和学生动作如下:
师:“表扬第一组一次。”全班这时看向第一组。
师:“表扬第四组一次。”其他小组的同學看向第四组。
师:“表扬全班一次。”全班同学看向老师。
师:“第二组的同学好像还需要我们等待他们。”全班同学看向第二组同学,其他拿着纸的同学也放下了纸。语言约束的策略可在共同体中产生较好的效果。
行动约束的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行动规则指令。例如,下课整理四部曲为:将绘图本放置桌子中央—整理好美术包—收拾座位旁的垃圾—塞好凳子。小组内的成员单独整理好并不可以进行排队,只有整个小组的成员全部完成之后,才能整体下课。利用共同体的目标,达到共同的目标,以此培养良好的整理习惯。在“形状的组合”这一课时中,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利用剪刀完整地剪出形状并进行拼贴的联想。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纸屑和胶水残渣,下课的收拾过程是复杂的。往往有整理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当小组下课共同体产生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帮助稍慢的学生整理纸屑,能力一般的学生会在完成手里事情的同时,用嘴巴提醒大家,凳子都站直了吗?美术包都整理好了吗?经过小组成员快速的努力,达成最终目标,得以下课。
(三)内驱共同体——奖励策略
以学期为单位,设置班级奖励机制,奖品为学生所喜爱小礼品,例如,彩色回力小汽车、动物木头铅笔、卡通便利贴等,学生获得的十个小花章,即可兑换一个小兔子章,拥有一个小兔子章就有抽取一次奖励的机会。获得小花章的途径为:A.根据每课绘画工具的携带,给予小花章。B.每课创作完成之后,会根据本课的创作目标,给予学生部分小花章。C.根据每课的上课行为习惯以及绘画工具整理习惯,给予小花章。因为奖品是学生所喜爱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因此激发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得到的过程除了个体的创作区别,其他都需从共同体的努力中得到,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共同体将发展得蓬勃且热烈。(策略如下图)
在一个森林中,有许多植物种类的存在,例如,灌木丛、乔木林、植被丛等。每一株植物都有各自的特性,但它们拥有共同的目标——生长。在森林的大环境下共同努力的肆意的生长,无论成长为任何的形态,都是最好的植物。中文字“森”拆开看,是由三个“木”字组合而成。希望学校与学生、班级与个体的关系,就像“森”与“木”的样子,通过共同体的创建,促进学生自由且自主的发展学习,在与同伴的“共同体”中激活思维灵性,发展调动内需力。
参考文献:
[1]穆艳杰,张可.重建与反思——论生态视域下共同体思想之理论演进及中国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27-33.
[2]姚晶晶.学习共同体:助力儿童多元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7(32):1-3+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