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融合理念,让校园文化润物无声
2021-01-03王晓明
王晓明
[摘 要]学校文化应以整体的、融合的、有机的方式存在,将学校文化与顶层设计、环境创设、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相整合,让校园文化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持续地、深度地发挥好文化对办学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关键词]新旅文化;融合;生命力
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教授王继华曾说:“教育的尽头是文化。”文化的方式,是一所学校理想的存在方式。文化特质,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整体气质,它是整体性的,而非碎片化的;是软性的,而非硬核的;是内在浸润式的,而非外在推动式的。这些特性,决定着学校文化应以整体的、融合的、有机的方式存在,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新安小学是著名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成员们的母校。在十七年的战斗岁月里,新旅以文艺的方式,唤起千百万民众投身民族解放的战场,谱写了少年儿童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在五万里漫漫征程中,新旅在没有固定校舍、没有固定教材、没有固定教员的情况下,独创了“小先生制”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生活会”的管理方式。这种独特的民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出一大批横跨政治、军事、科技、文艺等各条战线的数百名杰出人才,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陶行知先生写诗称赞新旅团员为“一群小好汉”。新旅这种爱国尽责、勇于实践、自主自立、不怕困难的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积淀升华为我校宝贵的文化基因。新时代的今天,我校坚持以融合理念,传承、发展好新旅红色文化基因,使之成为我校的办学文化名片。
一、融入顶层设计,让新旅文化成为核心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物态形式的总和。它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只有融入办学的顶层设计,才能成为学校这个组织中整体性的文化存在,成为引领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从而避免沦为一般性的文化项目。
在进行理念文化设计时,我校确立了“以新旅精神为典范,为师生成功而奠基”的办学理念,将“行知”作为校训,将“继承、创新、奋发、奉献”作为校风,将“做‘会阅读、善思考、能自主、有担当’的新时代小好汉”作为育人目标,将“红色文化、绿色成长、金色童年”作为办学追求,形成以新旅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在新旅文化的观照下,积极构建“敢为小先生、能做小主人、争当小好汉”的“三小”育人体系,赋予新旅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融入环境创设,让新旅文化产生持久影响力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态形式,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学校文化应有机融入环境创设中,成为环境文化的主基调,让文化化虚为实,直观呈现,从而生发出持久的影响力。
在环境文化创设中,我们以新旅历史纪念馆为龙头,将新旅文化辐射渗透到校园的主要文化部位,并在门厅、外墙、广场等重点部位进行重點展示,形成一个统一在新旅文化之下的校园环境文化系统。如校门门厅处的办学思想展示墙,门楼两侧的陶行知“求真”对联,达之楼门厅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题词,达之楼的“以新旅精神为典范,为师生成功而奠基”办学理念展示墙,“三小”育人理念展示墙,新旅纪念馆的“做新时代的小好汉”主题墙,新旅苑的杰出团员、学新旅活动、新旅团庆展示墙,以及行知广场、达之广场标识牌,教师办公室和达之楼走廊的陶行知名言书法,用新旅人物名字为楼宇和各功能室命名等,让校园处处展示出对新旅文化的自信、坚守与弘扬,让新旅文化触目可及、持久浸染。
三、融入课程建设,让新旅文化获得最佳落脚点
文化落地,课程支撑。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落脚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我校在“三色课程”(底色课程、主色课程、亮色课程)体系构建中,本着“活动课程化”思维,将我校传统的“学新旅”活动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旅文化课程体系,并将其打造成为亮色课程,使之成为“三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旅文化课程包括如下子课程:
1.团队活动课程。依托新旅历史纪念馆,组建新旅小讲解团、小记者团。小讲解团承担新旅历史纪念馆的讲解任务,小记者团承担采访来宾、新旅老团员及师生等任务。拟订训练计划,聘请指导教师,定期开展训练及岗位实践活动,学期末进行考核评优。
2.基地实践课程。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新旅历史纪念馆。制作新旅历史纪念馆参观体验卡,将新旅历史、人物、事迹等相关知识及参观体会、后续实践活动等整合成实践体验内容,以知识问答、实践探究作业等形式呈现,使参观过程成为交流互动、实践体验、知行合一的过程。此外,每学期均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新旅”德育课程基地进行体验实践,全面培育核心素养。
3.新旅体验课程。编印“新旅歌曲”和“新旅故事”校本教材,分别落实到音乐课堂和道德与法制课堂,让学生每学期会唱若干新旅歌曲,会讲若干新旅故事,并定期举行新旅歌曲和新旅故事比赛活动。同时建立新旅艺术团,以合唱、诗朗诵、音乐情景剧等形式演绎新旅的战斗历程。
4.新旅节庆课程。每年开展新旅团庆日、校庆日活动,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和庆祝活动,突出纪念、庆祝活动的教育性,将纪念、庆祝活动变成教育的过程和新旅文化渗透熏陶的过程。同时建立“五星少年”“新旅之星”“新旅好后代”等系列评比表彰制度,在“五星少年”“新旅之星”评比的基础上,利用团庆日、校庆日开展“新旅好后代”“十佳新旅好后代”评比活动,举行隆重的“新旅好后代”表彰仪式,在充分的仪式感中激励学生学习新旅,积极上进。
5.访学、游学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寻访新安小学旧址、汪达之墓、毛主席题词碑亭,走访新旅历史研究的专家、民间人士等,搜集、整理相关寻访资料。利用假期举行新“新旅”游学活动,组织学生重走新旅路,拜访新旅老团员,重温新旅战斗岁月,在游学实践中教育学生学习新旅前辈,争做新时代“小好汉”。
融入课程建设,让新旅文化获得了蓬勃生长的土壤。如今,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学习新旅精神,争做新时代小好汉”系列主题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品牌。《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小学德育》《淮安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学新旅主题教育均给予了报道。
四、融入课堂改革,让新旅文化获得长久生命力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学校文化发挥自身影响力的主阵地。与课堂相遇相融,文化就能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力;反之,课堂也会因文化的融入而发生嬗变和转型。可以说,学校文化与课堂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新的课堂样态将会在这样的化学反应中生成。
“小先生制”是新旅文化的核心元素。这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的。他提出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即学即教,这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在新安旅行团中得到大力推广并结出硕果,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我校借鉴新旅“小先生制”这一成功育人方式,将“小先生”这一新旅文化的核心元素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课堂改革的推动力。我们大力培养课堂“小先生”,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通过先学后教,实现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高年级尝试构建“伙伴学习共同体”,倡导伙伴学习、互助学习,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推动课堂深度转型。2018年,我校的“伙伴学习共同体”项目入选省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项目。
与课堂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文化实践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让学校文化以更加细密、长效的方式参与到对课堂、对人的塑造中来。
有机渗透,融合无间,是文化的存在方式;化育万物,润物无声,是文化的价值体现形式。没有有机融合的前提,文化化育万物的功能便无从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以融合的理念去开展文化建设,让学校以文化的方式存在,防止出现文化项目化、文化外在化、文化庸俗化等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