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模式探索
2021-01-03封丽萍姚明明
封丽萍 姚明明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关联性”三大问题以及“资源、时间、经验”三大挑战,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各方协同推进实践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的协同、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第一课堂与第N课堂的协同”。在协同推进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具体实践教学模块的探索性设计,包括现场教学、朋辈教育、读书报告、研究学习、志愿服务五大模块。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模块
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直以来,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1]。实践教学是把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2]。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做到四个“正确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将“青春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将远大理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3]。但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乏系统性。相对于教材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言,教学体系自上而下没有形成对实践教学一致性的认识,因此也就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二是缺乏统一性。对实践教学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具體教学开展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例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三是缺乏关联性。存在着实践教学脱离教学的情况,有“为了任务而实践,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情况存在。
对于思政课实践学分的单列,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方面挑战:一是资源挑战。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校内外资源,作为一个教学单位,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所接触的校内外单位相对单一,对接和掌握的实践教学资源也相对单一。二是时间挑战。对于原本课时量就较大的任课教师来说,实践学分的增加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何调配好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更多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获得感,是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三是经验挑战。承担思政课的主讲教师主要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和内容了解不多,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
针对以上的三个问题和三个挑战,秉承“协同教学”的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主渠道与主阵地”“第一课堂与第N课堂”的协同,打造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力求探索并形成新时代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协同推进实践教学的建设理念
协同推进实践教学的根本在于打通以学生作为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各要素隔阂,形成各要素之间的协同[4]。
1.理论与实践的协同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基于教材体系开展的实践,需要以教材的理论为根基,进行系统性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布置。新教材结合新时代的特征须对理论进一步完善和论证。我们应当结合新教材,在充分深入挖掘理论点的基础上,系统进行对应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并通过试点验证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性以及在实践教学中理论的检验和论证的情况,再反馈于实践教学的设计,从而进一步完善。在内容维度上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协同,可以解决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的问题。
2.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的协同
教师队伍是主渠道育人,学工队伍是主阵地育人,虽然两支队伍的育人方法、阵地、时间不同,但育人目标始终一致。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成长是两支队伍共同的目标,两支队伍的有效协同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是两支队伍是学生在不同课堂以及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引导者,两支队伍的协同是实现不同课堂协同以及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根本。二是两支队伍的协同能有效进行互补,如弥补教师队伍的实践性不足和学工队伍的理论性不足等情况。三是通过实行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实践导师,同时聘请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助于两支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更好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3.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
思政课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3],其与学生工作部门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上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主渠道需要主阵地的延伸,主阵地需要主渠道的根基。实践教学首先在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内进行基本的认知,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在主阵地中通过具体活动设计的践行,再将践行的情况和成果在思政课堂上进行反馈和凝练,最终得到内化和升华。在空间维度上将主渠道和主阵地进行协同,可以很好解决缺乏统一性和资源不均衡现状,使高校思政课更好地发挥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4.第一课堂与第N课堂的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在每时每刻开展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第一课堂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且还需要在课后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甚至是第四课堂协同进行实践教学。从时间维度将第一课堂与第N课堂协同起来,能够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实现最大化的实践教学成效。同时,第N课堂的实践内容从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是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链接,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基于第N课堂的内容和资源进行拓展和深化,第N课堂的内容设计也可以充分借鉴第一课堂的主题与内容。在时间的维度上将第一课堂与第N课堂的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很好解决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挑战性现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更强。
探索协同推进实践教学的五大模块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为理论基础,通过不同的实践践行,将课程内容进行吸收、内化和自省的过程[5]。有效的内容设计能够将学生的具体实践与思政课的课堂指导结合起来[6]。基于学生课堂的五大行为“看、听、读、思、行”,确立实践教学的五大模块“现场教学、朋辈教育、读书报告、研究学习、志愿服务”,在探索四个全面协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实践教学。
1.模块一: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各种鲜活的实践场所,通过任课教师课上的提前介绍,实践导师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看”中完成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现场教学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学生在课程期间均有若干次参加校内现场教学和1次~2次校外现场教学的机会。在每年教学日历的安排时,由学院根据教材内容和热点确定本年现场教学的主题和内容。校内现场教学点须协同学工部门,根据学校大型活动的开展情况,确定多个主题活动,由实践导师带队或学生自行参加;校外现场教学部分须协同校内其他部门,统筹社会力量,确立思政课现场教学点,由任课教师或实践导师带队进行现场教学。
2.模块二:朋辈教育
朋辈教育是在与“人生、发展、规划”等相关的主题章节里,将高年级优秀学长请到课堂,通过其对自身成长经历和感悟的分享,让学生在“听”中完成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理想信念,并将其践行。朋辈教育需要协同各院系和学工部门,通过推荐各领域优秀的学长形成学长库,进入大一新生的思政课堂。在优秀学长进课堂的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课前与学长进行充分沟通,确定分享主要内容和主题,课上进行适时的引导并在结束时进行点评,课后要注意收集学生们的反馈和心得,为下一次的进课堂进行准备。通过高年级优秀学长的经历分享,对大一新生的大学生活甚至是人生规划都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
3.模块三: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是在一个学期内精读一本或一系列经典书目,并将个人体会和感悟进行分享。让学生在“读”中完成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進行理论学习。读书报告由各方搜集整理形成一个必读书目清单,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在统一必读书目清单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同时也允许学生们在任课教师的同意下阅读清单外书籍。在开学初,任课教师进行读书报告相关实践任务的布置,学生在学期内完成某本书籍的精读,并在期末上交一份读书报告,任课教师就读书报告进行点评,并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读书报告分享,同时选取优秀读书报告进行更大范围的分享。
4.模块四:研究学习
研究学习是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到一个科学研究或调研中,并将成果通过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进行深入呈现。让学生在“思”中完成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增强明辨是非和分析事情的能力。研究学习根据教材体系的每个章节,分别列出2个~3个相关性的研究题目,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个题目在一个学期内通过文献阅读、社会调研、分析研究、结果论证等步骤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期末的时候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评比。由任课教师在每个教学班中推选优秀项目参与学校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通过经费资助使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进行结项。
5.模块五: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学生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无偿助人的同时,使自己也获得成长。让学生在“行”中完成实践体验,是课程理论和知识获得与践行的有效方式。志愿服务是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以课程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到有组织的志愿实践中,或自发组织并参与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模块的实施需要通过志愿者管理平台进行。开学初,每一位学生都在平台上完成志愿者的注册,并通过平台进行志愿者活动的日常管理,如志愿活动的注册和小时数的认定等。通过志愿者平台,不仅有利于实践教学的管理,而且有利于全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任课教师在课程伊始须向学生介绍清楚志愿服务模块的设置和流程,并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相关的理论指导。而具体志愿服务的开展则是由实践导师进行实践指导。在学期末,学生上交一份志愿服务报告,由任课教师根据报告情况给出相应分数。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改革中让学生获得感更强的一个必要渠道,也是让思政课变得更鲜活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通过五大模块的内容设计协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也需要我们根据新时代的背景和变化,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
本文系浙江大学文科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专项资助;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VSZ123);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协同模式探索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艾志强,祝玲玲.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3):49-52.
[2]陈海飞, 邵宇.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为例[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4):62-65,54.
[3]李元元. 新时代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J]. 管理世界, 2018, 34(6): 1-11.
[4]闫玉, 黄佳. 协同效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7): 135-138.
[5]田福宁.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判定标准及内涵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6): 51-54,158.
[6]孔繁森, 王瑞.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5): 135-139.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