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共同体逻辑
2021-01-03李枭鹰
李枭鹰
摘 要:大学与城市作为关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而存在,此乃两者互动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解读两者互动发展的认识论逻辑。作为一个关系共同体,大学与城市互塑共长;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赢;作为一个责任共同体,大学与城市共建共担;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学与城市休戚与共。
关键词:大学;城市;共同体;互动发展
大学与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力量和标志。城市早生于大学,两者在岁月的推移中奇迹般地相互走向和走进了对方,彼此不离不弃、互动发展,当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那种“联姻”的浪漫和神奇。这不禁引起无数人的好奇和遐想—到底是什么力量驱动大学与城市走到了一起,又是什么力量维系和增强着大学与城市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与现实昭示:大学与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共同體而存在,实为两者互动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解读两者互动发展的认识论逻辑。
互塑共长:大学与城市是一个关系共同体
互动发展不是无根之木或无源之水,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主体是不可能形成互动发展关系的。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存在关系就一定会存在互动发展,因为还得看彼此之间存在什么性质的关系和什么程度的关系。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用“共同体”来描绘不同个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系共同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共同体,是一切共同体样态的前提,即一切共同体首先必须是关系共同体。广义地说,整个宇宙世界是一个关系共同体,而且是最大的关系共同体,当中又存在或圈套难以数计的子关系共同体。宇宙世界的不同主体或事物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将整个宇宙世界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共同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围绕不同的对象、需要、利益、目标、愿景等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科技共同体、军事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卫生共同体、交通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等。大学与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共同体,而大学或城市本身又是作为“共同体中的共同体”而存在,即大学或城市本身又是一个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两大不同主体,大学与城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存在共同诉求,逐步结成了与众不同的关系共同体,即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体,一种“互塑共长、荣辱与共”的关系共同体,一种“超越了一般联系意义”的关系共同体。
1.大学与城市共栖共荣。大学与城市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征为城市包围着大学,而大学身处城市的“内城地带”。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形,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大学没有围墙,大学与城市几乎没有边界、浑然一体,大学在城市中,城市在大学中,不存在所谓的中心或边缘;一些大学一开始就建在城市周边或远离城市的小镇上,然后小镇以大学为中心逐步拓展开来,大学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小镇的城镇化过程;一些大学一开始建在城市,后来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搬出大城市,来到城市的郊区或周边的小镇,表征为一种“反城市倾向”。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今天的大学身处何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被城市包围,或大学本身变成“大学城”。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让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和协同合作具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同时也让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和协同合作容易形成“向阳花木易为春”的双赢格局。大学逃匿不了城市,城市也拒斥不了大学,大学与城市之间的“聚力”远远大于两者之间的“张力”,大学与城市迟早要走到一起。
2.大学与城市互为辐射源。大学与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两座高地,系统性地汇聚了人类社会的优质资源,具有强劲的辐射势能,因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辐射源而存在。一方面,大学因自身知识的、科技的、文化的资源优势而成为城市的辐射源,大学的能量以大学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对所在城市及其区域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大学所在的城市是“近场”,大学的人才、科技、文化的输出,首先惠及的是所在的城市,然后逐步拓展到城市之外的更广大的“远场”。另一方面,城市因自身政治的、经济的、交通的、能源的、医疗的、卫生的资源优势而成为大学的辐射源,城市向大学输出物质、信息和能量,支撑和维系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与城市互为动力站和供给站,大学与城市又同为人类社会的中观“地域单元”和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创新活动的孵化器,双双成为社会的辐射源,两者协同合作还会产生“共振性辐射”或“辐射的共振”。
3.大学与城市互为名片和磁石。大学是城市的名片和磁石,城市也是大学的名片和磁石。拥有一流大学的城市,或坐落于著名城市的大学,都会提升各自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都会增强各自吸引社会资源的磁力。大学与城市要各自发挥自身的“磁场效应”,服务于彼此,为对方加持、赋值和增值。事实的确如此,一流大学容易吸引品学兼优的学生和高水平的教师,一流城市容易受到国家关注并吸引优质投资,一流大学和一流城市合体更容易使双方成为人们朝圣的目标。中国的大学普遍依城市而立,城市常因大学而兴,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所在城市之大学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创办和建设一流大学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的未来抉择。
4.大学与城市是高科技与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大学与城市是当今社会的“自动化天堂”,是科技化和现代化的重镇和中心。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社会发展。越是一流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自动化程度越高,大学与城市的这种耦合会助推科技化和现代化。大学是创新创造的“现代工厂”,是高科技与先进文化的“代名词”。城市是人类社会创新创造的先锋,同时也是高科技和先进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大学与城市之间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构成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5.大学与城市互为对方的重要器官,又同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器官。大学犹如城市的大脑,大学为城市提供意识与思想;城市犹如大学的心脏,城市为大学提供血液;城市又是人类社会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指挥着社会有机体的运行发展。大学是城市乃至社会的智库,大学改变着城市的思维方式和神经网络,同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脑死亡是判断人死亡的最终标准,只要大学永葆青春,那么城市或社会的生命力就会健旺。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认为,城市是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心,大学是城市的中心,创造和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大学被鼓励与城市同心协力,共同致力于知识和技术转移,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1]
共生共赢:大学与城市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任何共同体在根本上都是存在某种利益的共同体,而且互利互惠是维系共同体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最根本动因。作为一个关系共同体,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和网络态的,各种关系的生成、维持和废除的背后是各种利益的博弈—各种利益的生成、维持和废除。关系是生成的和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变,因为两者之间的利益和需要在变,利益互动是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内在驱动力。利益不仅决定着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方向,而且也决定着大学与城市互动的过程,还决定着大学与城市互动的结果。
1.大学与城市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两者之间存在多种共同的利益诉求,各自又能以自身独有的方式满足对方的利益诉求。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利益互动不是一次性博弈或一次性买卖,而是多次博弈和循环性买卖。如果只是一次博弈,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和考虑,大学与城市皆有可能选取直接对抗或伤害对方的方式,争取各自的最大利益,由于多次博弈的存在,合作最终会成为大学与城市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共同选择。这也解释了为何中世纪大学在产生之初,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主要是竞争性的,而随着大学与城市的多次博弈,大学与城市越来越体现出合作为主的特征,即合作而非冲突成为主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大学与城市的利益博弈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非零和博弈;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合作是主流的,对抗是非主流的。大学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已经意识到,零和博弈只能带来大学与城市的“共同创伤”,不利于大学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大学与城市完全可以在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大学与城市在互动发展中双赢。当前,大学与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化、城市规划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合作。一方面,大学因城市提供的土地、人口、经费等得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是创新文化的聚集地和创新人才的匯聚地,大学的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使大学在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城市将因大学提供的智力、人才、科技、文化创新而快速有效地发展。大学与城市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特色互补等形式的互动,达成了彼此的利益诉求,满足了彼此的现实需要。城市对大学的影响是可感的和可见的,大学对城市的贡献也是昭然若揭的,像“信息的爆炸,通讯革命、电子全球村庄、自动化生产、电脑化管理……的存在,都是在过去一百年中发源于大学和研究所之中的”[2]。
2.大学与城市并非总是一团和气,两者也因利益诉求的不同而发生矛盾和冲突,但最终会在矛盾和冲突中走向合作。互动是双向的,有互动就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这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大学与城市也存在冲突,但冲突不等于对立。冲突也不存在解不开的“死结”,冲突也不必然引起“对抗”。冲突能否形成对抗,与特定的时空条件有关,避免冲突从隐性走向显性、从舒缓走向紧张的必要手段就是建立有效的“安全阀”制度,使对抗或对立的态度与情绪通过排解或替代等方式安全释放出去。大学与城市的冲突是必然的,即便大学与城市之间看似的和平,或许只是冲突极其微小的极端表现而已。“在某种意义上,冲突是社会的生命之所在,进步产生于个人、阶级或群体为寻求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进行的斗争之中。”[3]大学与城市的冲突调节着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双方的身份特征和职责边界,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与城市之间的矛盾运动,促使两者走向深度互动与合作。
3.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带来的利益,既有显性的有形利益,也有隐性的无形利益,而前者相对后者仅是“冰山一角”。各种有形的利益是可见的、可感的,如大学与企业共办工厂 、大学与政府共同开发项目等。同时,大学作为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本身就代表着城市精神和文化发展的高度、品位和境界,长远地和永恒地影响着城市的规格、档次和质量。大学智力集中、人才荟萃、设备和科研条件优越,这些为城市文化的丰富活跃、引导提高、变革更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可以提升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在城市科技、文化、生态等软实力方面,尤其需要大学支持。大学之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不知道一个没有大学的城市会更富有还是更贫穷,因为谁也无法预知一个没有像大学这样的大机构存在的社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但是,我们相信,相对来说,很少有其他方式可以像大学那样给一个城市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效益。”[4]事实上,大学带给城市的绝不仅仅只是经济效应,而且还有深远的社会效应。
共建共担:大学与城市是一个责任共同体
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是一体的,这是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共同生活需要一种共同的秩序和担当,这对于家庭、单位、城市和社会的成员,莫不如此。大学与城市既然是利益共同体,那么也自然是责任共同体。责任不共担的共同体,一定不是长久的利益共同体。大学与城市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和延续,必须以大学与城市作为责任共同体为前提。大学与城市既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两者在与时推移中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递增。现代大学已走出象牙塔而步入经济社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英国学者埃里克·阿什比指出,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美国的贡献就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直接让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第三大职能。时至今日,大学担当的社会责任还在增加,游离于城市之外、我行我素的大学极其稀少,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大学也极为罕见。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地要向社会提供服务”[5]。
人类进化以拓展生存空间、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发展需要为动力,只要人类还有自我进化的需求,那么建设和发展大学与城市的行动就不会停驻,大学与城市的利益互动就不会终止,大学与城市构筑的责任共同体就不会解体。大学与城市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愿景,如政治的稳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公平、生态的和谐等,是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最优秀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等基本是在城市或大学的土壤中孕生的;甚至大学与城市的周期性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周期性兴衰存在某种历史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譬如:欧洲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一大批新型的城市和大学,而当时的欧洲正是世界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富庶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历了数次“城市革新运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得以重塑并得到快速发展,而这一时期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得到强化和促进。
1.大学与城市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大学与城市理应对彼此负责,同时也要对人类社会的健康、持久和长远发展担负某种应有的使命和职责。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头脑,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当政府、企业、社团等机构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时,大学应担当起引领者和思考者的角色。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创造的主体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阵地,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社会环境,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权衡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各种社会机构的存在“有赖于那些有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的存在……随着长期贸易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与银行机构都要求有一批具备新知识的人才”[6]。当今社会,大学与创新型城市要互动发展,大学推进城市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创新环境等,与企业、科研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和政府等创新主体,形成集聚和扩散知识、技术的网络系统,同时也从中获得一系列有助于大学自身发展的优质资源。
2.大学与城市是人类的伟大杰作,它们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存在和发展。大学的发展或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大学与城市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大学是以高深知识为基本的加工材料,以高深知识的传播、保存、创新和理解为基本活动方式,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机构。大学首先是人的大学,人构成大学的主体,更是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城市也是如此,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无非是为了人发展得更好。一言以蔽之,大学与城市的联合、互动和发展,在根本上不是为了大学或城市自身,而是为了人的发展,两者在这一点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正是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因和终极目标。
休戚与共:大学与城市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互相关联的。每一件事物影响另一件事物。不管差别多么大,不管距離多么遥远,我们都是相互关联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我们中间,在其他人群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找不到真正的分隔—除非在我们的思想里制造这种分隔。”[7]广义地看,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命运共同体,有些事物之间相距遥远,看似无关,实乃命运与共。
1.作为共栖共荣的两大社会主体或人工生态系统,大学与城市之间存在一种协同进化和耦合并进的关系。大学或城市既在关联中“自成系统”,又关联中“互成系统”;大学与城市在共同体中存在、演化和发展,又在共同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自作为一种“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在进化,也作为一种“他组织”的生态系统在进化,并且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赖又促进”另一方的进化。城市的进化越完善,城市对大学的哺育能力就越强,大学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平台就越好,大学从城市中汲取的生长元素、养料养分和物质能量就越多。大学的进化越充分,大学对城市的反哺能力就越强,就越能为城市整体功能的释放提供支撑。大学与城市相互影响的渠道是多元的,城市主要以资源与政策为核心影响大学的发展速度或规模,大学主要以人才和智力为核心影响城市的发展步伐和方向。
大学与城市作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存在。最初的大学尽管不是城市的“有意设计”和“刻意安排”,诞生后的大学,它的生存和发展,与城市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大学的诞生、存在、发展、壮大和繁荣,总是关联着特定的一所或几座城市。大学诞生之后,城市的命运也在被不断改写,大学通过向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内在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步伐,改变了城市的发展轨道,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效能。尤其是现代社会,“大学教育成为专业精英的标志。这些精英从事法律实践、政府管理、医疗和教育,他们通常是城市各部门的行政等官员,如市长、法官,以及律师、公证人、医生等。”[8]大学与城市在互动中不断满足各自的种种需要,充分彰显了两者时空共在性、文化共生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独特优势。城市办大学、新大学运动、大学城建设、地方与城市共建大学、城市与大学共建科技园区等客观事实的存在,理性而雄辩地表明大学与城市协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2.城市是大学生发和进化的土壤,大学发展强势,很快超出了城市最初的预估和设想,若干大学不仅分享了城市,甚至占有和生成了新的城市。中世纪大学昭示:“起初,大学的教师社群是与其他行业的社团共享牛津城,但后来大学竟然逐渐独占了这座英格兰的重要城市”。[9]大学与城市从疏远到亲近,最后越来越难以分割,大学与城市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在与时俱进中改变着对方,即大学改变着城市,城市也改变着大学,而且这种改变不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改变,亦即就算是大学身处城市,但大学也不是附庸于城市的,更不是城市的“寄生虫”,驻扎于城市的大学不是“寄人篱下”。当然,大学也不是凌驾于城市之上的,即便历史上曾经有过大学主宰城市或控制城市的先例,像牛津大学之于牛津城等。作为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城市也不是专门服务于大学的,更不是作为大学独家的环境而存在,城市还是政府、企业、军队等的环境。不管怎么说,大学与城市犹如河流之两岸,是一种对生性的存在,此岸和彼岸不能有短板,否则,洪水来临其后果不堪设想。
城市孕生在前,大学孕生在后,而且晚生了数千年,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影响两者之间的“联姻”,而且由于命运相连、兴衰与共,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愈加密切甚至不可分割。今天,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大学或城市不是“孤生”的而是“整生”的,两者在系统关联中存在着、发展着和消逝着。一言以蔽之,大学与城市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两者在互动发展中从过去走来,汇聚于现在,又奔向未来。大学在路上,城市在路上,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也永远在路上。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印痕,是非线性的和螺旋式递进的,在哺育与反哺耦合对应的螺旋发展中、在大学发展与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对生互化中,呈现出复杂的超循环生发态势。
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围绕发展目标长远规划和统筹考虑。确立互动发展目标,形成互动发展理想,标识互动发展轨迹,是一种战略性的互动发展运筹。互动发展目标可以生发互动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形成与增加互动发展的推动力和牵引力。这既可提高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系统性,又能增强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自觉性,还会生发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持续性与整一性,成就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整体生发。诚如此,大学与城市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就有了系统性的、可持续的互动发展,而不是心血来潮“唱一曲是一曲”,抑或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滑到哪”。
结语
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具有典型的“国别特征”,即在不同国家的大学与城市具有不同的关系或不同的互动发展模式。譬如说,美国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具有“自生自发性”,而中国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则带有鲜明的“政府主导性”。当今中国,城市发展迅猛,大学发展快速,可谓是“城市越来越大,大学越来越集中”。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大学和现代城市之间呈现出一种“谁也难以独处”的共生关系。事实昭示:城市是大学的基本生存环境,没有城市的土地、人口和经费,大学难以获得存在的资本和生长的营养;大学是镶嵌在城市中的璀璨明珠,没有大学的引领、谋划和助力,城市难以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青春活力。大学与城市的这种关系,无需我们去找寻它,只需要去揭示和发展它。
参考文献:
[1]约翰·胡德,邵常盈.大学对城市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05(6):15-16.
[2]徐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1.
[3]L·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2.
[5]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80.
[6]Edited by Warren Treadgold. Renaissances before the Renaissance: Cultural Revivals of Late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130.
[7]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8.
[8]张育林.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城市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
[9]海斯汀·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博雅教育的兴起(第三卷)[M].邓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48.
(作者單位: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