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2021-01-03杨大威

知与行 2021年4期
关键词:领导核心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

杨大威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起步、艰辛探索和成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探索和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和创新发展,再到新时代的接续创新,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历史启示我们,要始终把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正确指引,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立场,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把健全完善党内政治规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政治建设;政治规范;领导核心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4-0010-08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設,在党的建设中居于统领性地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史,也是党不断加强政治建设、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历史。考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总结其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一)政治的内涵

“政治”的定义最具多样性和争议性,处在不同时期、持有不同立场、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学者给“政治”下过诸多定义。现当代西方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大卫·伊斯顿的“分配论”,即政治是“涉及为社会进行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那一部分社会交往”[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中提炼出政治的本质内涵,认为政治是社会组织、社会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开展的一切活动。在无阶级的社会(譬如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政治就是围绕社会管理问题开展的一切活动;而在有阶级的社会,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政治主要是围绕国家政权问题而开展的一切活动。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2]。这一定义揭示了政治的本质是社会组织、社会成员围绕国家政权而开展的一切活动,为工人阶级政党开展政治活动指出了正确方向。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我们在现实语境中谈到的政治建设,分为国家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所谓国家政治建设,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它是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九大推进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把原来党的“五大建设”发展成以政治建设为首要内容的“七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并提升了一个高度。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根据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建设目标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可以把党的政治建设定义为党为了夺取和执掌国家政权而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并以相应的政治规范来保证全党团结一致地贯彻执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这一定义从根本目的、主要内容、根本路径三方面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党的政治建设是为了党的根本目的即夺取和执掌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凝聚全党力量,推翻反动的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是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保证党长期执政。主要目标不同,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1.党的政治建设的起步阶段(1921年7月—1927年7月)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是党的政治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理念集中体现在党的一大到五大所通过的党纲、党章以及一系列决议案中,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相应地体现在对党纲、党章以及一系列决议案的贯彻执行中。

其一,规定了党的政治属性。党的一大党纲把我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一规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1920年7月19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其中规定一切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应当用“共产党”来作为自己的名称,并且强调:“名称问题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而且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问题。”[3]“中国共产党”这一称谓标志着,我们党一成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我们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确立了党的政治纲领。一大党纲就明确了党的政治纲领,党的二大进一步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最高目标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现阶段革命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革命策略,并且规定了革命斗争的一系列政策和原则。

其三,初步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纪律规矩等一系列政治规范。党的五大党章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确立为党在政治上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党的五大还对党的领导制度进行了探索,指出从中央到省委以至支部都要加强集体领导,初步确立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建党前夕,蔡和森就提出了“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的建党理念,并得到毛泽东等建党先驱者的认同。党的二大党章针对党的纪律作了专门规定。党的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党的“政治纪律”这一概念,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不应将党的纪律在日常生活中机械的应用”[4],强调在党的纪律中政治纪律最为重要,这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供了指导。

2.党的政治建设的艰辛探索阶段(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党在不断纠正“左”和右的路线错误的过程中探索政治建设,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一,逐步确立了符合革命实际的政治路线和策略。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标志着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任務。

其二,确立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解决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了解决党对军队的领导权问题,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保证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929年12月28日召开的古田会议进一步批判了单纯军事观点,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从而巩固了“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

其三,党内政治规范有了新的发展。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通过了《政治纪律决议案》,这是党的第一个关于严肃政治纪律的文件。《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党内的生活要政治化、科学化,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党支部会议要政治化、实际化等一系列党内政治生活相关概念和基本规范,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3.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熟阶段(1937年7月—1949年10月)

从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前,是党的政治建设在革命时期的完全成熟阶段。

其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不断总结前几个时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至此,经历千辛万苦,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此后,党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政治信仰更加坚定,政治领导更加坚强,党的政治建设达到了新高度。因此,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大标志,也是党在政治建设道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其二,确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基本政策。革命前期,党的政治路线不断被“左”和右的错误思想所干扰,这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准确地分析矛盾、把握形势,在党的七大上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正确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这条路线是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路线,党有决心把这条路线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在正确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党制定出了关于如何解放农民,怎样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未来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等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政策,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三,党的领导更加巩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党的领导权问题。党对领导权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在1925年党的四大。此后的革命进程里,党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强化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要“经过它的政党实现对于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5]为了加强党的领导,1942年9月通过的《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了党“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这在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

其四,党内政治规范更加完备健全。在这一时期,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内涵更加丰富,并在实践中得到成熟的运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得以形成,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更加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真正建立。在党内重大制度更加完备的同时,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党正式提出了党内法规建设,以促进党内政治规范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继续探索和曲折发展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在全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也从夺取政权向执掌政权转变。如何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来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党长期执政,是党所面临的新课题。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的政治建设一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路线。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党的八大又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等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正确方向。

2.继续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的加强。党的八大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党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党中央多次强调“党领导一切”的根本政治原则。毛泽东明确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6]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有了创新性发展,比如,党的八大报告中提出:集体领导是党的优良传统,必须积极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独裁和个人崇拜,但同时也要维护领袖的权威。这些规定极大地丰富了党的集体领导的内涵。

3.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人心向背决定着党执政的成败,也是党的政治建设中最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并具体阐述了处于执政地位的党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的具体措施。此后,党进行的多次整风、整党运动,其主观意图都是为了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防止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违背党的根本宗旨。

4.强调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就高度警惕执政后可能出现的作风不良问题,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为了保证全体党员在革命胜利后继续坚守理想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持续开展整风、整党和“三反”运动,对端正党的作风起到了很大作用。针对党内存在的团团伙伙、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非组织活动,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来规范党的政治生活,强调党员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反对各种非组织活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团结统一。

5.党的政治建设的失误和挫折。在党执政的初期,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党的政治建设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党的八大之后,由于对敌我矛盾的过分估计和夸大,党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这一错误路线指引下,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出现了严重失误,相应地,党的政治建设也遭受重大挫折,一些正确的政治规范和原则被破坏,而错误的政治规范大行其道,党的政治建设陷入停滞。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恢复和创新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政治建设进入了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政治建设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治建设的正确做法得以恢复,并在坚持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不断创新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标志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这个理论体系既是改革开放背景下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又为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方向、原则、内容、方法、手段提供着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2.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彻底否定,同时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在党的十三大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提出,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建设的总纲领。随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又不断丰富基本路线的内容,但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核心内容一直没有动摇。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政治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路线。

3.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党中央重申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性。邓小平在讲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特别强调:“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7]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领导核心”理论,他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8]针对“文革”时期党的领导出现的问题,党中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对党的领导的职能、内容、方式方法、制度机制等展开了更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等重大理念和实践要求。

4.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各项政治规范。针对“文革”期间党内政治规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党中央恢复了原先行之有效的党内纪律规矩,同时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内政治纪律、规范党内政治关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保证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规范。1980年出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作出了十二个方面的规范。1997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出台,再一次对党的政治纪律作出了严格规定,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

(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接续创新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1.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时代變化,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最重大成果。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指导思想,也是行动指南。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时期。

2.对党的政治建设作出了新的定位。在十八大以来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行了新的部署,明确把政治建设纳入其中,并进行了新的科学定位,即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居于统领性地位,排在首要位置。

3.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2018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的总结讲话对推进政治建设作出了系统性阐述,即要从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等方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2019年1月31日,党中央制定了第一个专门针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党内规范性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是对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全面落实,也标志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走上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4.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创新,坚持把新时代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明确表述,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为了落实好这一重大决定,中央进一步要求全党同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把“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到全体党员的行动中。为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用制度的权威性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此外,十八大以来,党陆续制定或修订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从制度上落实了党的领导的全覆盖,并提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用钉钉子的精神把党内法规制度落实到位。

三、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回顾党的政治建设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一)要始终把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和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从政治建设的角度看也是党通过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来夺取政权和执掌、巩固政权的历史,把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由党的政治属性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目标:“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9]党夺取国家政权只是完成了党的历史使命的第一步,其后党要长期执掌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直至迈入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坚守这一初心和使命,不论是提出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还是确立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包括制定各项政治规范,都紧紧地围绕着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今天党加强政治建设,依然要坚守这一根本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党长期执政。

(二)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正确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面对的主要矛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不同的,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目标也会随之调整。要保证政治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历史实践也告诉我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用这些理论成果来指导党的政治建设,确保了党的政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向世人宣告,党是为着一切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个人的特殊私利。在党的政治建设历程中,无论是确立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策略,还是制定党的具体政策、纪律规矩,都把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放到最高位置。正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才赢得了民心,受到人民拥护,实现了党夺取国家政权和长期执政的根本政治目标。

(四)要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不偏离正确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革命时期,正是因为我们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而且全党始终注重维护这一领导核心,中国革命才由胜利走向胜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并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全面领导才得以进一步加强,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党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得以充分彰显。

(五)要把健全完善党内政治规范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

实现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需要相应的党内政治规范来加以保障,制定出科学完备的党内政治规范才能确保全党团结一致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党内政治规范属于制度建设的范畴。党章是党的根本制度,也是最根本的党内规范,规定着党的政治属性,以及党组织之间、党组织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的政治关系。党的一大制定的党纲起到了类似于党章的作用,其后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会制定或修订党章,不断地完善着党内政治规范。党在推进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大量的党内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从各个方面规范着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方向、政治行为。当党内政治规范构建严密时,党的政治建设就会取得好的成效;而当黨内政治规范缺位或者得不到严格执行甚至遭到破坏时,党的政治建设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用党内政治规范来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元书.现代政治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5.

[2]列宁.列宁文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07.

[3]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9.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2.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领导核心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增强核心意识,树立核心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风范与政治担当
习总书记核心地位是党心所向、众望所归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