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课探究

2021-01-03钟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文科教学模式

钟凤

内容摘要:在“新文科”语境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如何做出改革,以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我们如何能够让学生真正将我们传授于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他们自身以及他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跨专业学科之间的尝试与探究。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文专业 新文科 教学模式

自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新文科”这个概念以来,我国在2018年也出现了“新文科”概念的端倪。希拉姆学院提出的“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意义上的文科进行重组,把许多其他学科融进文科领域,使其呈现出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近些年,许多高校纷纷将建设“新文科”提到研究日程上来。对于“新文科”的建设具体如何进行,大家众说纷纭。有的支持传统意义上学科重组;也有的认为文科内部应该先有一个贯通;还有的认为是不是应该思考哪一些学科最适合与文科贯通的再考虑重组的方式方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可能没有高屋建瓴式的这种全局思维,但是我也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在今天“新文科”话语大背景下,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后面简称汉教专业)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定位?汉教专业内部的课程该怎样融合?汉教专业能否与其他专业融合?下面,我们就从汉教专业一些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解,教学内容自然是根本。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的选取变得格外重要,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不能满足今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是将课本知识死板地传授给学生已远远落跑于时代。知识的海洋太广太深,如何将其精华传之于学生?如何将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融合,甚至是与跨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传于学生是高校教师值得思索的关键性问题。下面以高校汉教专业为例进行探究性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汉教专业的具体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比如《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可以根据时间层面来形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可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根据学时安排再对每个阶段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重难点安排,想要无重点无主次地讲授基本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这样的选择其实并不像想象中容易,需要授课教师要有非常扎实深厚的古典文化根基,还要有对学科前沿的关注与研究,思考如何将所授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乃至他们的人生紧密连接起来,其实这部分思索与今天高校都在探索实践的课程思政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不尽相同。

其次,在主讲教学内容确定下来之后,我们的老师备课時需要做到“触类旁通”。当然,这样的教学准备量对老师来说是巨大的。比如我们讲到一位诗人,除了这位诗人的基本信息、主要作品介绍及赏析外,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以及将他的作品放在整个历史时代发展的长河来评述,这就自然和历史课程结合起来;如果还可以和外国同时期的类似风格的诗人作比较就和比较文学联系起来了;如果从跨专业角度思考的话,诗人以及他的作品可以和旅游、美术、音乐等专业融合,我们今天许多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就是不同专业跨界合作的结果。不得不说,我们的学生坐到课堂里多少是带着功利思想的,教师如果只是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肯定是不能满足的。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获得知识信息不再是一件难事时,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引领指导,需要的是老师比他们多读了很多书之后的思想的精华,内容整合的可能性。而要做到这些,显然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深度都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另外,除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外,老师还可以根据翻转课堂等模式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本专业密切结合的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然后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跨专业拓宽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对打开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有帮助的。这个部分的操作可以把视野放大一点,除了中文专业内部相关资源的整合,还可以跨专业进行相关资料的对比融合。

二.教学思维

立足当下,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纯理论知识式传授思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教育现状。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途径实在太多,如果我们还是秉持用知识满堂灌的思维去教学,还是只满足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不进行延伸拓展,我想教学效果一定是差强人意的。另外,如果学生不用非得到教室就能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那么课堂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所以,作为高校的教师,我们必须要转换我们的教学思维,由“全知全觉”型教学思维向引导式教学思维转换。当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迷宫徘徊时,我们不需要繁琐地去为他们讲授每一个也许他们自己稍微认真就能看懂的知识点,而是应该把握全局,起到一个导游的作用,为他们指点迷津,开拓思路。在这个过程当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作为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尤其应该转换教学思维,因为如果不做这种思维的转换的话,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就无从培养。通常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一起梳理课程基本的知识体系,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教学内容的环节就要做好准备,前面我们已经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做过了具体的分析。然后,在知识体系梳理之后,教师就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做出相关的课题探究,这个课题应该是教师结合现实结合学科前沿的相关现状深思熟虑的结果。更进一步的探索应该是本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跨专业地思考知识与应用的结合点。我们知道知识和思维是没有绝对界限的,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相通的,我们需要通过某种努力去打通并找到一条看似关联不大的知识要径。

三.教学模式

上面我们探讨了在今天的教育语境下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思维的转换方面进行全新地思考,但仅做到这两点还不够,它的落到实处还有待教学模式的变革。不同的课程要求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我们还是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来举例,以唐代文学里的杜甫这一教学内容为例。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就杜甫的生平、创作以及重要作品进行系统梳理。

其次,在梳理完杜甫相关知识体系之后,我们需要结合历史的相关知识,将杜甫放进盛唐、中唐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和他的诗歌。然后教师可以以一首作品作为举例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带领学生细读,细读的最重要的环节在于最后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挖掘,这也是我们根据其中的某些知识点结合现实形成课题探究的思考,这里完全就可以融入中文专业的其它知识、跨专业的相关知识结合的探索。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挖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它不但要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对生活的细心关注,学生往往容易陷入片面的迷沼,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为他们指明方向。

有了研究方向之后,并不意味困惑就没有了,恰恰相反,这才刚刚入门,也就是常言说的“师傅领进门”,如何指导学生课下所遇到的困惑也相当重要。通常情况下,比较大而有价值的课题我们会通过设置专门的项目课程来解决,系统地带领学生去实际操作。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其实很高,教师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前沿思维,项目课题的开展才会有一定深度,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熟练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高效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里的许多相关诗词可以成为我们汉教专业的项目课程——文化创意写作很好的文案内容,但是如何贴切又精准地链接是比较复杂的探索和琢磨的过程。学生的文案作业我们老師大多都会指导他们修改至少三稿以上,直到满意为止。文稿修改的过程就是不断带领学生融入其它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并最大限度地将这些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在带领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完整的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专业的通力合作。比如,我们的关于首饰类创意文案项目,我们学生根据文案设计需要的LOG图案大多都是从网上借鉴的,因为学生们不具备美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他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文案进行图案的设计。假想一下如果能与美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合作,设计与文案都是原创出来的作品效果将会更棒。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模式就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变动。比如我们组织本专业学生学习文案创作时,参与项目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也一起来听课,这样当他们在设计LOG图案时才会更接近文案本身。同样,我们汉教专业的学生也要参与美术专业的相关图案设计的课程,他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和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能结合自己的文创内容对设计出来的图案给出较为专业的看法或是意见,文案与图案的设计一定是在双方多次沟通磨合之下才会尽善尽美。跨专业之间的合作比较适用项目化课程的建设。

作为志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一名教师,以上仅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汉教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就教学内容、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的一点思考分享,我想这只是教学探索的开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利群,刘晓文编.高校中文专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注:本文体现在所研究的项目中:2020JY04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下的汉教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