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1-01-03王维新赵志岩

甘肃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现状小学语文

王维新 赵志岩

【摘要】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尤为关键。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找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选择科学适宜的策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章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着眼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条件,了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能力;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7—0061—03

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作为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个性化发展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由内而外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从教材内容和生活中提取审美教育的资源,给予学生美的启迪,对不同教育资源灵活配置,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此让整个课堂教学大放异彩。

一、审美教育的现状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实践中识字、阅读、写作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淡化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使得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认为这门课程索然无味。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一些教师在“知识本位”及“能力本位”的影响下,没有意识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积极意义,只侧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功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教材中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致使学生越来越厌倦语文课程。

其次,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人文情怀的对话,学生体验不到真情实感,激发不了审美意识,产生不了审美趣味,审美需要得不到满足,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最后,教师只注意到了语文课堂教学,忽略了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作用。而学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方能感受到写景状物的自然美、品格高尚的人物形象美、物我两忘的意境美、起承转合精妙的结构美、节奏欢快的音乐美等[1]。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为了有效解决上文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深挖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和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要在课堂中营造出有利于语文学习及审美培养的教学氛围,即构建师生之间的课堂平等对话关系。此外,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语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感悟。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进入文本所描述的美的意境中,并发现美,從而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认识、分析和鉴赏能力。

阅读中,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有效阅读最为重要。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丰富语言文字积累的目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文本知识,为学生的审美感知打下扎实的基础。

阅读中,教师的范读非常关键。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产生和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外部作用力。审美教育的关键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将文本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标。而且,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朗读技巧,快速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对比深化学生的认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学生对不同情感以及形象的分析和揣摩最为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不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以及剖析。这样,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个人的审美能力也得到有效强化。实践证明,通过简单的对比,能使文本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确保学生能够变得更加积极,形成个人的主观判断,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简单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抓住细节要素,了解学生对不同美学元素的认知以及理解能力,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学习及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及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自主分析和判断能力有所区别,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基础,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2]。在指导和鼓励学生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改革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

3.利用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美的能力。要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鉴赏语言文字所塑造的美及文本所蕴含的美,借助审美媒介就显得尤为关键。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产物,多媒体借助形、声、色让语言文字塑造、蕴含的美变得具体可感,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广泛,审美因素丰富,学生对美的概念理解和认知比较浅显,多媒体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各项感官,有助于学生第一时间感受美,并理解美,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把金钥匙[3]。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内在需求,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那么对于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反复揣摩及分析,自主品味文本,体悟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中,课前准备工作不容忽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指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才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变得非常主动和积极。

除在日常课堂教学外,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延伸学习,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课堂外更广泛地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教师可以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依据,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主动表述所见所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确保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动机,摆脱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强化学生审美意识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间接提升,个性化成长也就不在话下了。

总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审美因素,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主动体验,通过简单的对比及分析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情趣,真正彰显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参考文献

[1]于艳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9):1.

[2]米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明日,2019(36):214.

[3]许怡.试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C].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北京,2019.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现状小学语文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