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66元换1元的“傻子”?
2021-01-03金筱
金筱
如果有人用1元钱跟你换66元,你会愿意吗?先别急着否认,因为也许你会哭着喊着也要完成这笔交易。
1917年,经济学教授马丁·舒比克在课堂上玩了一个著名的拍卖游戏——1美元拍卖游戏,学生们可以用任意最高价格竞拍到老师的1美元。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用1美分的代价拿到这张1美元的钞票,让老师吃个大亏。可结果让他们大跌眼镜:最后老师用1美元换来了一位学生的66美元!而且这个结果并不是个例,在听说了舒比克这个拍卖游戏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经济学老师纷纷在他们的课堂上玩起了这套把戏,结果最后的赢家无一不是老师,差别只在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疯狂程度,他们分别愿意以20美元到66美元不等的代价来换1美元。
為什么会这样?难道名校学生都学成书呆子了,连钱的多少都分不清吗?不,事实上,这可能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陷阱。因为这场拍卖的规则很特殊,除了常规的价高者得外,还有一条不同寻常的规则:拍卖结束时,报价第二高的人得不到拍品,但必须支付他最后一次出价的金钱。
发明1美元游戏的经济学家马丁·舒比克
我们可以想象到拍卖的过程:当第一个学生出价1美分时,自然地,所有想要占便宜的学生会一点点地将竞价往上抬。期间,也许有人醒悟退出了拍卖,但总有一个人不会退出,那就是出价第二高的人,因为一旦他退出了,不仅得不到任何东西还要平白多付出一笔钱。
慢慢地,价钱到了临界点——99美分。之前报价98美分的家伙不愿成为倒霉的第二人,他宁愿不赔不赚,出价1美元也要赢下拍卖!这样一来,原先出价99美分的人就变成了第二人,他又怎么甘心呢?只要他继续出价到1.01美元,就有可能拿下1美元而只损失1美分,而不是损失99美分。于是这场拍卖就这样持续下去,直到出现66美元的最高价……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愚蠢”行为,哪怕是精明的商人。还记得前几年大热的共享单车吗?一夜之间,全国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小橙、小黄、小蓝、小绿……在便利、低价和环保等种种优势下,许多人都愿意使用共享单车,一时间整个行业利润大涨。
为了瓜分这巨大的蛋糕,各大共享单车公司都打起了价格战,这不像是参与了一场巨大的1美元拍卖吗?优惠程度最大也即出价最高的第一家公司将分走最大的蛋糕,而出价第二高的公司不仅只分得残羹还将损失前期投入的所有资金,没人愿意成为第二名的结果是持续不断的价格战,直到曲终人散。资金链断裂的公司宣告破产或被收购,最终留下的公司惨胜,再也不复当年满街五颜六色单车的盛景。
微博中的“打榜”活动也是利用了人们不愿失败的心理。当第一个明星的粉丝为了自己的偶像能在某个排名中胜出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时,第二名明星的粉丝势必将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为了他的偶像而战,而原先的第一名不愿浪费之前的付出又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最终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恶性循环。
1美元游戏既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么常见,有什么方法能避免自己成为最后的“傻瓜”呢?最好也是最彻底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参与游戏。
当然,人类总是富有好奇心又擅长追逐利益的,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很少有人能抵制游戏的诱惑,那么参与游戏后又该如何止损呢?博弈论专家沃尔夫冈·莱格宁给1美元游戏的玩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策略:事先了解或预测对方的筹码,再做出相应的应对。
如果对方筹码比你多,显然最后的胜者很难是你,这时候应保证出价在较低阶段时就退出,这样可能在对方不了解你的筹码时侥幸获胜,即使不能获胜,也能保证自己不是倒霉的第二名;如果双方筹码一致,假设你们各有1.5美元,你应该首先出价0.5美元,一旦对方出价0.51美元,你就以1.5美元的价格赢下这场拍卖,这样你将以1.5美元的代价赢得1美元,损失0.5美元,而对方则损失0.51美元。在生意场上,这0.01美元可能就此让双方拉开了差距。而如果你比对方的筹码更多,不妨在一开始就报出0.99美元的价位,明确告知对方,你愿意为这场游戏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对方知难而退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并不知道对手是谁,更遑论对方的筹码,唯一能确定的只有自己的筹码。在参与游戏前就给自己定好止损线,明确投入多少代价是自己能承受的,超过后无论是否收获期待的结果都及时收手,才是避免自己成为最傻的“傻瓜”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