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创新奋力谱写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篇章

2021-01-03黄培培宋涛佛音胡学杰

群文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考古

黄培培 宋涛 佛音 胡学杰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指导下,青海省博物馆顺应文旅融合战略,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提升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新形象,激发新活力,彰显新作为,精心组织策划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1+3”主题展览体系,多角度展现青海地域历史及民族文化特色,以博物馆自身优势助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彰显青海文化魅力的蜕变发展之路。

一、展览实践与亮点

(一)“青海历史文物展”——全面展示区域历史文化

该展览是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体系中的核心基本陈列,是青海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的集中反映,再现古代青海历史沿革及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茶马古道在中华文明交流互鉴当中所发挥的区域作用,呈现青海独特人文风貌和多元的民族风情,全方位展示青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元文化价值特色和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展览分6个部分,展品文物67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52件(套)。

亮点一,从考古发掘见证青海是华夏文明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史前文化辉煌灿烂,在出土的陶器、铜器、玉礼器中的半山文化类型陶鼓、宗日的陶埙、喇家遗址的石磬、玉刀,沈那遺址的青铜大矛等都表明青海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原始农业粟黍种植传播为构建青海礼乐文化秩序奠定了物质基础。星罗棋布的史前文化遗存,反映出先民所创造的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亮点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冲。青海是黄河的上游地区,自古以来联通中国东、西部,与欧亚大陆中亚地区相连接,连绵至西亚,远抵东欧。它是一条农耕传播之路、彩陶之路、青铜之路、玉石之路。青海地区出土的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粟黍等农作物,圆銎宽叶大矛,玉璧等实物,证明了早在史前时期青海就已经开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展览在内容上,每部分单列丝绸之路青海道,再现青海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亮点三,移民迁徙是河湟文化发展的再生动力。在黄河文明的历史背景下,西汉赵充国囤田戍边,开创了河湟地区的移民屯田,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传入河湟谷地,成为河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伊始。汉族逐渐成为河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移民迁徙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河湟文化发生发展的再生动力。

(二)“青海考古成果展”——为世界呈现丰富多彩的青海考古成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通过首次举办考古成果专题展览,呈现独具特色的青海历史考古丰硕成果。

亮点一,集中展示代表性遗址。展览将青海考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8处典型遗址进行集中展示,辅以古道调查、文物保护等内容,既有对考古过程的梳理,也有对考古成果的解读和阐释,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青海考古的丰硕成果,丰富本地区历史细节。

亮点二,秉持“让文物回归考古语境”的策展理念。运用类型学、年代学等多种方法,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让深藏于文物库房中的文物“活起来”,展览上展文物31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3件(套),绝大多数文物属于首次展出,如都兰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出土文物等。

亮点三,主辅线穿插设计丰富观展体验。展品中将考古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进行集群展示,并辅以考古学方法科普和互动体验等内容,让神秘的考古文化不再束之高阁。加大文物保护宣传,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三)“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示青海大地厚重的传统文化

立足于青海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选取热贡艺术、黄南藏戏、“花儿”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6项,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土族纳顿节、塔尔寺酥油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88项,河湟剪纸、河湟刺绣等省级非遗项目17项作为展示对象,共计展出190套(640件)展品。

亮点一,展陈内容更具时效性。展示内容紧跟非遗保护传承的时代潮流,依托国务院最新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青海省政府公布的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青海省非遗项目进行梳理整合,在展览筹备过程中,主动联系得到上级部门和非遗传承人的大力支持,展览图文详实、展品丰富。

亮点二,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在展览布局上,打破传统的非遗分类模式,以非遗项目所凸显出青海民族文化的交融性、多元性、独特性特征作为展览叙事逻辑,划分为河湟神韵、民族风情、文化生态保护区三个单元进行体系构架,突出青海独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亮点三,多手段活态展示非遗传承。通过实物展示、图板介绍、活态展演、场景还原、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社会公众展示近年来青海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辅以青海古建风情、自然风景等,力求达到“看非遗 游青海”的展览效果,让文化旅游“靓”起来、文旅品牌“响”起来。

(四)“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新青海精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特别策划“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也是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首次推出的红色主题专题展览。

亮点一,创新展览主题,以物讲史。展览以践行习总书记关于保护革命文物的重要指示和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将展览重心放在“革命文物”上,以物讲史,以物传神。以2021年我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为主展示多年来我省在革命文物保护上的成果,开启全民对革命文物认识的新篇章。展览主题新、内容新、数据新,与时俱进、与时同行。同时,该展览也是践行《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有益尝试,展示出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各界人民为青海乃至全国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亮点二,创新展览内容,以事讲史。展览在叙事方法上打破了专题纪念馆以时间为叙事逻辑的方法,让革命文物成为主角,以事件为展览逻辑,形成文物组群式展现手法,讲述文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做到“见物——见事——见人——见精神”。分不可移动与可移动革命文物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展示我省境内为数不多的1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第二部分展示红军长征、西路军西征、青海解放、抗美援朝、兰青铁路、青藏公路、两弹一星、玉树抗震救灾等历史事件中青海人民及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激励社会各界人员保护革命文物,赓续红色基因。

亮点三,凝聚合力,刷新展品数量。基于馆藏,挖掘馆藏文物中有故事文物;跨域合作,以合作办展的形式借展相关单位展品,完善展览内容丰富展线展品。集结青海省博物馆、西路军纪念馆、慕生忠将军纪念馆、原子城纪念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展览馆6家文博单位,精选与青海息息相关的革命历史事件。共集结文物158件,其中三级文物两件,分别为1953年4月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任命朱贵为乐都县政府委员的通知书、195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劳模奖章,都为首次展出,充分展示了青海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谱系和青海在百年党史中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

二、提升展览服务能力的思考

(一)创新办展理念,用心讲好青海故事

以“千水之源、万山之宗、多元共生、人文河湟、大美青海”为办展理念,打造黄河文明、河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区域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展览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把青海历史文化用可知可感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为青海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实物佐证。青海省博物馆“1+3”展览体系的打造,是由多家文博单位合作、内容全面升级的重量级展览,展品数量展览面积都有拓展,展厅面积增至9450平米,上展文物1331件(套)/2405件,其中一级文物191件,珍贵文物248件(套),新增了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金银器、丝织品等一批珍贵文物以及敦煌经卷“唐人写经”等国宝文物,众多文物首次亮相,多件重量级文物闪亮登场,上展文物历年最多,观赏性更强。在多年保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项十大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

(二)創新科技手段,丰富展陈新体验

1.以数字展厅新形式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在四楼增设数字体验馆,打造沉浸式5G数字体验区和历史传送门体验区。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展示“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沉浸式体验展示,在历史与现实间穿梭,打造视觉新感受;数字瞿昙寺,开发出体验感强、多角度全方位解读的线上瞿昙寺场景,满足部分观众无法亲临现场参观的现实需求,活化文物资源跨界融合,凸显数字技术服务于文旅融合发展。

2.线上服务多样化满足全龄段需求。线下参观的同时线上预约、线上观展、线上听讲解、线上观影……通过多媒体融合技术,以满足观众多元需求为导向,丰富观众线上体验,不断解锁更多精彩内容。通过制作“河湟文化5000年——青海历史文物展”、河湟印象、游青海览古建、游青海探古墓、新展早报等系列栏目,精选馆藏文物,深挖历史故事,打造青海省博物馆线上展,远程观展,感受不一样的观展体验。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级观展体验以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3.新材料、新技术多项专利技术的应用。低反射、大尺符抗弯玻璃在展柜中的大量使用,提高观众观展效果;高显可调节博物馆专业灯具的使用以及展厅强电、弱电智能管理系统多项专利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化展览提供了技术保障。

4.创新形式设计理念。“四色盒”的空间设计规划模式。让“1+3”主题展览体系整体又各具特色“厚重的青海历史文物展”——深色盒子;“充满科学活力的考古成果展”——浅色盒子;“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彩色盒子;“传承红色基因的百年革命文物目录展”——红色盒子。呈现了各具个性的展览形式之美。设计理念不断更新,时间模式,空间模式,分类模式在展陈设计中不断应用是展览成功的技术保障。

(三)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间,打造服务质量新模式

为更好发挥博物馆“城市名片”和“城市会客厅”的作用,青海省博物馆增加了自助语音导览机,志愿者讲解员、微信智慧导览等多元化的导览服务;在游客服务空间开设的文创体验休闲区、母婴室、贵宾厅、志愿者活动室、室内存包柜、紧急医疗救助站等功能区块,新增了社教活动室、多媒体报告厅、沙龙广场等空间,进一步丰富社会教育活动形式,通过“考古探索”“青博讲堂”、手工制作体验、视听欣赏、学术沙龙等活动,着力打造青海省博物馆社教品牌,完善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博物馆成为城市对外宣传文化的新舞台。公共区域宽敞明亮、服务功能齐全,咨询、自助取票、预约参观、多种导览手段、配套服务设备全面升级,科学合力的功能布局、舒适优美的参观环境,实现高效精细的运营模式,提升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青海省博物馆展陈改造提升经过两年多的酝酿、160天的紧张实施,羽化蝶变,开启了博物馆发展新的征程。展望未来,青海文旅融合发展恰逢伟大新时代,新的历史机遇赋予青海省博物馆新的历史使命,青海省博物馆将以文化和旅游融合满3年为契机,不断创新展览内容和形式,提升展览展陈水平,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讲好青海故事,提振青海多元历史文化的精、气、神,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紧密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青博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省博物馆)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考古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考古”测一测
大美青海
周末加油站(Ⅵ)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