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2021-01-03都戎

群文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文化

都戎

快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同时促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迅速增长。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公共文化事业的涵义与特点

公共文化事业是政府对公共文化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各项活动,是通过用公共财政来购买或补贴该产品和服务的渠道实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新闻传媒行业,如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等;二是公益行业,如民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三是文化基础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发射台等;四是非营利文化和文化行政管理领域,如文化行政机构、文化协会等。公共文化是文化与公共的结合,特点具有公益与普及性。

二、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市公共文化事业的相关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后,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基础非常薄弱,根据历史、民族、经济和风俗习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发了各项政策。1998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2003年出台《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呼和浩特市文化公共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办法》《社区与机关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用管理办法》《广播电视管理办法》等,呼和浩特市也相繼出台了有关政策,公共文化事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市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注入,每年有一部分经费投入到呼和浩特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中。2019年投入8342.65万元,2020年投入49769.54万元,2021年预算投入41651.02万元。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补贴资金645万元。2016年蒙汉文并用工作经费67.75万元,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项目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2017年自治区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支持了清水河县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项目。2018—2019年自治区文旅厅给呼和浩特市“中央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857万元,国家投入115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到位2142万元,涉及16个项目。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资金902万元,国家和自治区分期分批为市各旗县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每个单位投入价值68万元的机器设备,共计612万元。为4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投入140万元;各旗县区也投入经费近100万元,建立了4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018年,设立8000万元马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19年,市演艺集团文化惠民演出费500万元、市广播电视台蒙古语频道建设费3800万元、市图书馆和美术馆物业费等241.11万元。文化惠民悦享卡1000万元,全国少数民族艺术活动1000万元,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300万元等。

(三)市公共文化事业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呼和浩特市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框架。目前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民族美术馆1个。市图书馆建设分馆46个,流动站53个,25个城市书房,14个草原书屋。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建成了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乡镇(街道)和区域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86个。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遍布市28个街道办事处,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有15个。建成旗县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9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23个。

内蒙古博物馆旧址、自治区人大旧址、将军衙署等场所也划归至呼市,自治区投资建设了内蒙古文化大厦、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博物馆新馆,这些文化设施均已投入使用。

呼和浩特市的广播电视事业也迅猛发展。目前有电视频道3个,分别是新闻综合频道、都市生活频道、影视娱乐频道。电视人口覆盖率95%,电视节目全年播出26100小时。有5个广播频率,包括综合广播(中波882千赫、FM92.9兆赫)、交通广播(FM107.4兆赫)、城市生活广播(FM90.1兆赫)、文艺广播(FM99.8兆赫)、蒙古语综合广播(FM105.1兆赫)。广播5个频率和电视3个频道实现了24小时连续播出,全台自办节目86档,自办新闻节目时长150分钟,节目内容包括新闻资讯、专题服务、综艺益智类、影视剧及广告等方面。

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公共文化事业。民族公共文化事业包括昭君文化、敕勒川文化、蒙古族宗教文化、马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了发展马文化特色事业,相继建立了内蒙古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蒙古风情园、内蒙古奥威马文化产业园、蒙古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托县神泉生态旅游区、蒙亮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研发展示中心、马文化博物馆等。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在2020年成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试点。

2021年,计划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公园项目,修缮乌素图召庙壁画、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等古遗址、古建筑,打造敕勒川小镇、部落和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区。推荐乌兰夫纪念馆申报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推进市四区小剧场等项目建设,加快县、乡、村三级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办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传承地方戏曲,扩大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影响力。

总之,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设施不断增加完善。

(四)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目前,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博物馆、美术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市图书馆馆藏书籍达到65万册举办图书阅读活动年均50余场,读者近400万人次。市文化馆在“十三五”期间承办的展览演出各类活动600余场,举办惠民文化活动1200余场,服务受众近800万人次。市民族美术馆共举办展览活动120余次,各类公共教育活动320余次。在少管所建立了流动图书馆,社会辅导网点免费为群众提供文化项目培训。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等,将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图书报刊、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戏剧电影、科技知识、广场舞会、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展览等适合群体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览展示、论坛讲座、全民阅读等多种活动形式送到群众身边。

2018年,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被整合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市民可通过平台能迅捷获取各类文化信息服务。

市广播电视事业节目内容丰富,包括新闻资讯、专题服务、综艺类和广播剧等各种类型,全面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各方面的资讯信息和文化服务。

2016年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知识以多种形式不断送进全市20所大中小学。

2019年开始,呼和浩特市每年承办“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千古马颂》在2015年被评为“中国马文化推广奖”,成为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是自治区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

2019年,莫尼山非遗小镇开设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班。2021年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艺术培训进校园活动。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2020年开设传承培训活动500余次。

(五)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品牌建设情况

1.呼和浩特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草原文化,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大窑文化;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也呈多元化的存在。公元1579年,大昭寺建立,此后又建立了大量的昭庙。因此,呼和浩特市又被称为“昭城”,宗教建筑有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清真寺、观音寺、基督教堂等。

2.马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品牌。

3.“昭君出塞”形成了和合的民族传统文化。从1999年开始“昭君文化节”成为呼和浩特市城市形象的名片,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加强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2005年,昭君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4.2003年,国家文化部将和林格尔县命名为全区民间艺术之乡。

5.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共有160多项,其中涉及民族文化的有19项,列入国家级的有5项,自治区级的28项,市级的38项,现有古建筑45处,古城址11处,古遗址219处,古墓葬18处,石碑石刻11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8名。

三、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不足

(一)缺乏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随之也出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缺乏不能将蒙古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和名牌的创意者、生产者和资源整合者。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应将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公共文化事业工作范围内,确保事业长远发展。

(二)公共文化事业的政策落实与资金投入方面亟待加强,文化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和改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乡镇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总量不足。

(三)人才流失现象不容忽视。由于工作条件差,行业待遇低,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还面临着原有人才流失的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文化企业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传统印刷业由于体制相对滞后,非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和薪酬制度导致了人才的严重流失,动漫行业缺乏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造成本土培养的人才大多前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寻求发展。

(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舞台技术、印刷技术、广告制作等自主研发能力弱,技术进步迟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如不加快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创新步伐,许多文化企业将会面临淘汰的危机。

(五)红色旅游与红色教育融合发展缺乏成熟的思路。作为具有优秀革命历史的呼和浩特市,拥有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革命展览馆69个。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还没有成熟完整的思路。

四、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议与创新

(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抓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好红色旅游教育,建设书香青城。继续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各种文化项目和红色旅游教育,提升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市民的公共文化素养。

(二)提高政府在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的有效性。把握地方定位与优势,进行规划与宏观调控,建立扶持与监督监管体系,不断实现公共文化事业的政策创新与体制改革。

(三)加强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达160多项,做好保护与传承是新时代的要求。修缮与维护文物也是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措施。

(四)建立盘活社会性资源机制。将社会文物资源盘活,可以补充和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五)利用地理位置优势,走好公共文化事业的品牌之路。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连接东、西与华北地区的“桥头堡”,又是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城市。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草原文化,进一步打造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品牌。

(六)倡导非营利性机构、非政府组织成为市公共文化事业的生产者和提供者。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的不断前进,政府包办的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在现代化的公共文化事业中需要建立新型的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服务格局。

总之,新时代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事业要吸收各地的有益文化和先进理念,高质量均衡地服务于人民,尽力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保障人们的参与文化活动权,激活人们的文化创造力,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2018年农民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2018年.

[2]关于对呼和浩特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86号《关于依托马文化运动休闲小镇,大力推进马文化产业链建设点》建议的答复.2020年.

[3]呼和浩特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4]对呼和浩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85号《关于成立蒙族传统手工研学基地》提案的办理答复.2020年11月.

[5]关于对呼和浩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02号《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提案的答复.2020年11月23日.

[6]《关于确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所)的通知》2020年7月14日.

[7]呼和浩特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8]呼和浩特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9]岑雪峰.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D].2014.

[10]关于对呼和浩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83号《关于保护文物资源》提案的答复.2020年11月23日.

[11]关于对呼和浩特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358号《关于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发展》建议的答复.2020年11月23日.

[12]经渊,刘茜,陈雅,郑建明.中国公共文化事业战略的历史、现实与展望[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0.44(1):59-65.

(作者單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对一道中考试题的研究
谁远谁近?
诗书画印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呼和浩特市3月1日起调整幼儿园收费标准
呼和浩特市将对部分公办、民办高中进行整合撤并
书画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