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 引领支撑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药有限公司科研守正创新15年

2021-01-03吴宪兰青山赵润怀王继永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材药材

吴宪,兰青山,赵润怀,王继永,3*

1.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2.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3033.中国中药公司中药研究院,北京 100195

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1955年成立,历经从中国药材公司、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到中国中药公司的65年变革,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中药行业从计划管理、市场化转型到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各个阶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公司始终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在2005年以前取得了“人工麝香研制”和“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1-2],为公司从药材贸易向现代中药产业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至今,公司在实现中药工业转型和中药大健康产业跨越发展的潮流中,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践行中央企业的行业担当,坚持做中药行业的引领者、做中药走向世界的推动者,全面打造并夯实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保障。

1 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成立中国中药公司中药研究院

公司自2004年成立科技研发中心,2006年更名为科技研发部,2012年成立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2017年在中药分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中药公司中药研究院。研究院下设7个研发中心,包括中药资源研发中心、中药饮片研发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中药健康产品研发中心、中药配方颗粒研发中心、中药信息服务研发中心、中药质量评价检测中心。

中药研究院作为国药集团中药研发领域的主力军,通过整合公司内外部科技资源,构建“三横七纵的矩阵式”中药科研创新体系。横向包括创新体系决策层、产品技术研发层、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层,通过这3层的功能定位和协同联动,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研发从市场需求到立项决策、项目执行、成果应用、产品上市和市场营销的对接和良性互动,形成闭合的研发创新和产业转化链。创新体系在纵向上分为中药资源、中药健康产品、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5个技术研发板块及中药质量分析和品质评价、中药科技信息2个服务平台。创新体系7个板块在横向上可以实现中药全产业链衔接和互动,从源头上发力,全过程提升产品标准和技术,提高中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凝聚合力干大事。

同时,中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各个板块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研发方向,广泛地与国内主要大型医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进行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使创新体系与全社会中药科技创新资源实现交流互动,不断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公司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建设了 “濒危药材繁育技术”和“中药质量控制技术”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并通过科研项目合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国内主要中医药科研院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公司自建了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4个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近10年来,仅中药研究院北京平台就承接了国家及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65项、自主研发项目31项,获得专利授权11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各类标准4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4项。

2 种业源头发力,聚焦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卡脖子”问题

中药材种质资源是中药材产业的源头和物质基础,中药材新品种和种子种苗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卡脖子”问题。为了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公司大力开展与中药材种业相关科研攻关并投资成立了国药种业有限公司,推动中药材新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和建立全国一体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供应保障平台。

通过10余年的努力,公司建设形成“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并成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及“遗传改良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公司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牵头单位,先后完成甘草、黄芩、金荞麦、柴胡、黄芪、当归、防风、黄精等70个中药材500余份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建立我国西南区及华北区两大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制定发布中药材种子种苗团体标准15个、企业标准25个,提交行业标准草案13个;获得并产业化推广甘草新品种1个,育成金荞麦新品种4个;获批牵头开展黄芩和金荞麦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先后挖掘针对于甘草、黄芪、黄芩、金荞麦等中药材种质鉴定技术相关专利技术20项;建设形成“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追溯平台”;产业化平台国药种业已建设有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研发技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并运营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申请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

公司积极推动中药材种业成果产业化推广,通过10余年的“甘草育繁推产业化”项目推进工作,率先育成国内第1个甘草新品种“国甘1号”,建成国内最大的甘草良种繁育基地4000余亩(1亩≈666.67 m2,下同),首次完成甘草种子种苗的规模化、规范化、可追溯的生产,实现优质纯正甘草种子种苗的市场化供应。公司以热河黄芩为代表的道地药材,以霍山石斛为代表的濒危药材,以附子、半夏为代表的毒性药材以及甘草、黄芪为代表的大宗药材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工作稳步推进,建设并逐步完善“中药材种业科研和产业化转化平台”。

3 攻克濒危道地药材繁育技术,确保优质原料稳定供应

随着20世纪80年代药材需求量急剧增加,野生药材日渐匮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中国药材公司作为行业管理者,牵头完成了濒危药材人工替代品“人工麝香”的研制和替代使用,该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热河黄芩、中坝附子、紫油厚朴、霍山石斛等道地药材的野生变家种及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热河黄芩、江油附子和三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基地;成功攻关突破了常用南药血竭的加工技术,将进口药材延伸到了产地生产,保障了国内药材供应,稳定了药材价格。

公司通过对热河黄芩栽培和加工过程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热河黄芩独特品质形成的综合因素,阐述了热河黄芩的道地性,为道地药材的成因探索了一条可行性的道路,并以此为基础,在多种道地药材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制定了一系列道地药材特色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建立了资源评价、良种繁育、栽培加工、包装贮藏等关键过程与产品技术标准30余项,形成专利技术20多项;建成了国内唯一的“热河黄芩”野生种源采集基地30亩和制种基地800亩,累计推广种植“热河黄芩”药材3000亩。

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完成霍山石斛野生变家种技术突破的基础上,2015年在安徽霍山投资成立了中国中药霍山石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成功完成了霍山石斛种苗批量化生产,结合设施及栽培技术研究,逐步实现了霍山石斛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转变,实现了从野生抚育、原种生产、种苗繁育、原生态种植、规模化种植、生产销售的无缝连接,并建设了霍山石斛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药材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目前,公司自有霍山石斛野生种源基地10亩、组培育苗中心5000 m2、种植基地近600亩,带动200多个农户种植2000多亩,彻底解决了霍山石斛种苗和药材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作为首倡单位和样品提供单位,成功促使霍山石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针对南药品种血竭资源日趋紧张、进口价格不断攀升的问题,为了保证国内市场血竭稳定供应,公司经过了近10年的技术积累和3年的技术攻关,形成了成熟的血竭加工工艺;于2014年9月在马来西亚槟城注册成立了“众花南药有限公司(Zhonghua Southern Pharma Sdn.Bhd.)”,生产出了高质量的血竭产品,供应国内市场;进一步整合东南亚中药资源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包括乳香、没药等进口南药的技术研究、生产加工与贸易,着力打造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南药生产与贸易企业,实现开发一地资源、带动一片产业,推动中药国际化、产业化发展,为国家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贡献力量。

为了进一步实现全过程管控、保障中药材质量,2019年,公司全面启动了中药材生产的中药材种植和采收质量管理规范(GACP)管理。目前,公司在全国22个省市建设了GACP基地共165个,覆盖品种69个,基地面积9万余亩。通过GACP的实施,进一步确保了中药材质量,在源头上为公司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中成药的生产提供优质道地中药材原料。

4 传承创新中药炮制技术,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公司自2005年以来,主持或参与组织完成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相关科研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了《中国附子》[3]、《中药饮片图鉴》[4]、《中药发酵技术》[5]等多部技术专著,参与改进和研发炮制设备4台套。

公司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以毒性、大宗、发酵等类中药饮片为对象,研发了气相置换润药技术、无胆附子炮制减毒技术、智能热压制霜减毒技术、半夏温浸减毒技术等多种炮制工艺技术[6-9],推动了中药炮制技术和装备的升级,形成蒸附片、炒附片等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参与了多项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在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公司主持修订了《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历时5年,编制了《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该项目奠定了公司在中药饮片规范化研究方面的基础,并为公司旗下饮片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北京华邈药业有限公司京帮炮制代表品牌的塑造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公司围绕毒性中药减毒技术,先后通过科技部“十一五”重大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中医药行业专项等项目,开展了附子、无胆附片、半夏“汤洗”、巴豆“制霜”等炮制减毒技术研究,附子标准收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并开发了以生附片为原料,利用湿热法或干热法炮制加工无胆附子饮片“蒸附片”和“炒附片”的技术。2013年4月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示了2种无胆附子饮片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此后作为地方标准收入《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专项及“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基金支持下,公司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中药发酵品种(六神曲、淡豆豉)的规范化研究[9],以解决中药发酵品配方各地不统一、生产工艺不规范、优势菌群不确定等问题,确保发酵饮片质量稳定可控和人民用药安全。2019年,《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制定项目由国家药典委委员委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公司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单位之一,在项目顶层设计和规范起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公司践行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促进中药饮片质量提升。

5 引领配方颗粒标准,夯实行业龙头地位

2015年,公司成功并购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和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2家全国领先的中药配方颗粒企业。这2家公司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标准研制方面一直处在行业领先地位,牵头实施了600种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汤剂”国家标准的制定,从药材选材、炮制加工、生产工艺技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并结合药理实验对药效和安全性等进行评价,突破以往单纯以化学成分分析优化制备工艺的思路,使产品设计更为科学合理,从而打造行业标杆产品。

2016年,一方制药和天江药业全面参与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2019年11月8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公示了第一批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试点统一标准,其中139个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为一方和天江负责完成。在进行国家标准研究的同时,企业还加强了中药配方颗粒国际标准研究工作,以标准的国际化推动产品国际化。

6 培育中成药大品种,布局古代经典名方研发

为实现公司中药工业转型,2013年开始,公司先后成功并购盈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从此,公司开启了打造百亿级中药工业企业的大幕,丰富了中成药品种和市场占有率,汇集传统中成药精髓,拥有“仙灵骨葆胶囊”“颈舒颗粒”“风湿骨痛胶囊”“七厘胶囊”“润燥止痒胶囊”“枣仁安神胶囊”“玉屏风颗粒”“鼻炎康片”“金叶败毒颗粒”“鳖甲煎丸”10大全国独家基本药物、1300多个中成药品种和规格。

6.1 传承创新,经典名方临床循证启新程

为了规范具有700年历史的经典方剂玉屏风颗粒临床合理应用,公司开展了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拮抗激素导致的免疫抑制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循证研究。其中,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已达成专家共识[10]。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润燥止痒胶囊成为治疗慢性湿疹的口服中成药[11]。从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作用等不同层面,证实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药物的循证支持[12-13]。为拓宽骨科产品线,风湿骨痛胶囊与仙灵骨葆胶囊凭借其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入选了《骨关节炎病证诊疗指南》推荐用药,并在推荐的口服用药中3席占据2席。此外,公司还对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鳖甲煎丸”在抗肝纤维化、腰肾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有下尿路症、柴石退热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和金叶败毒颗粒在儿科领域适应证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方面开展系列临床循证评价研究,融汇传承和创新,持续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为传统中医药提供科学严谨的证据链,促进中医药的科学使用。

6.2 开展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及技术改造升级,助力产品提质增效

“十一五”期间,公司通过提升质量标准,推动由七厘散制成的现代制剂名优中成药七厘胶囊、治疗便秘的通乐颗粒质量标准纳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进入《中国药典》的品种还有公司重点培育的大品种颈舒颗粒、风湿骨痛胶囊、枣仁安神胶囊、玉屏风颗粒、鼻炎康片、少林风湿跌打膏和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等。

6.3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快速布局经典名方研发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2018年,公司成立经典名方开发专项工作组,筛选了一批组方,全面启动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究工作。其中“桃核承气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清肺汤”和“蠲痹汤”等5个经典名方标准颗粒制备与标准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资助;“桂枝芍药知母汤”等5个经典名方复方颗粒获得广东省市级项目资助。公司以中药注册的相关法规与政策为导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经典名方研究上抢占先机,为打造经典中成药品牌提供产品支持。

7 探索中药健康产品开发,打造中药大健康产业平台

公司作为中国医药集团中药板块的主力军,全面进军中药大健康产业。公司先后开展了中医诊疗、保健理疗、代泡药酒、定制膏方、参茸及衍生商品等系列特色服务和产品。各企业搭建各自健康产品事业部,分别研制各具特色的产品,开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电商时代,逐步形成细化市场的格局。公司以“中国药材”品牌出品暖中宝和绿筛膏产品、足浴养生系列产品、以改善睡眠质量为首的新态膏方系列产品、滋补煲汤类的食补原料系列产品;以“一方四季”品牌出品鹿血丹系列、一方九韵系列、美味果冻系列、代餐粉系列、美颜元气茶系列;以“阅鉴本草”出品经方系列、怡兮系列、臻可醒固体饮料系列、代用茶系列产品;以“金赐力”出品刺梨系列产品。不同产品针对不同市场定位,市场影响力日渐增强。

公司加大了功能食品研发投入力度,以质量和技术优势形成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功能健康产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公司研发出多项自主科研技术及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保健食品。2010年,获得“华邈牌桑椹枸杞饮料”保健食品批件,“天地从容酒”和“爱福宁牌比尔青胶囊”正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评审中。目前,公司正在梳理已有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开展提质保效研究工作,使老批件适应新法规,焕发新活力。公司持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标准创新等为发展思路,开发新功能食品,已重点支持增强免疫力及增加骨密度功能食品方向研发项目,为企业大健康产业储备品种,助力公司大健康板块发展。

8 打造中药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中国现代中药》综合影响力

公司1999年创办科技期刊《中药研究与信息》,2006年更名为《中国现代中药》。2011年,为进一步提高期刊专业性、学术性和影响力,公司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等3家学术团体合作办刊,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教授担任学术主编,进一步扩大编委会在全国各地的覆盖面。2012年,《中国现代中药》确立“进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行列”的发展目标;明确办刊宗旨为立足产业、服务产业、指导产业,以中药资源为龙头,促进中药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推进中药产业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增设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文化栏目,充分体现面向产业的定位。在学术支持单位和编委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现代中药》刊发了一系列“别样茶”、中药资源普查等学术文章[14-19];期刊学术质量逐步提高。2014年9月,《中国现代中药》首次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5年,《中国现代中药》全面改版,进一步扩大合作办刊,增加5家学术支持单位,广泛联合中药研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药资源生产与产业化过程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需求,刊发大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论文章和专题[20-31]。2015—2020年,《中国现代中药》连续6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首次入选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刊发的《经典名方的研发——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2020年度中医药学百篇优秀论文,并作为中医药学科推荐的4篇论文之一[32],入选中国科协第五届(2020年度)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经过20余年的努力,《中国现代中药》成长为中药行业在科研成果交流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方面贡献较突出的科技核心期刊。

9 提供追溯服务和中药质量评价,助力中药全过程标准化

2012年12月,公司成立药材溯源项目办公室,意在通过产品追溯提升质量,打造企业品牌。经过3年研发,初步建成了包含药材种植、饮片生产、健康食品生产、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信息服务和对外查询6大功能模块的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在公司内部企业试点不断完善的基础上,2015年以中国中药协会为依托,筹建中药行业追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行业示范推广行动。通过追溯培训、政策解读、技术服务指导优质道地药材企业和饮片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培训宣讲人数达1.1万人,一对一指导企业23家。

2017年7月初,成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围绕“建平台、定标准、促追溯”的主要任务目标按照建设成为面向中药行业的追溯服务平台的高要求,对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和升级,完善“中药质量追溯行业服务平台管理系统”,新增了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包括组培苗)、菌类药材、药材饮片流通、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面向不同层次用户设计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委会门户网站,提供全方位追溯信息服务;研发追溯APP,提高用户操作便捷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满足用户在线采集、传递、查询、统计的需求;先后获得了“中药质量追溯种植管理软件”“中药质量追溯饮片生产管理软件”等软件著作权8项。截至目前,签约服务的企业达到195家。

在探索搭建中药行业追溯平台和推动中药行业追溯体系建设机制过程中,2019年公司主持制定的《中药追溯实施体系指南》等3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使得中药追溯有章可循,为实现中药追溯互联互通,通识共享的追溯标准化做出了贡献。

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在构建中药质量追溯系统同时,打造专业的中药品质评价与分析检测平台。目前,公司旗下拥有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室4家,分布在北京、江苏、广州等地,认可范围基本涵盖中药领域的常规检测项目,主要为公司内部企业以及主要供应商提供中药材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相关健康产品品质评价和检测服务。同时配合各技术板块的研发重点,支持公司在中药材种子种苗、中药材商品规格、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标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等领域引领相关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201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出的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项目,公司旗下3家企业牵头实施了《白术等14种中药饮片标准化建设》《玉屏风颗粒标准化建设》《仙灵骨葆胶囊标准化建设》3个标准化建设项目,分别联合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所与企业,从药材种植抓起,秉承“种好药、造好药、用好药”的理念,建立健全涵盖种子种苗-药材-饮片-中成药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同时通过建立和应用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将中药材生产技术规范、中药饮片生产技术规范以及中成药生产技术规范和相关产品标准在上游供应商以及本企业内严格应用和执行,实现了中药产品“从田间到医院”的全产业链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质量稳定可控的优质种苗、优质药材、优质饮片和中成药。企业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的提升,也为中药行业的整体质量提升贡献了力量。

10 大力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耕中国药材品牌优势

公司自2003年并入国药集团以来,一直秉承“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企业理念,在“以工业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资源产业,深挖传统贸易优势,积极进入大健康增值服务领域”发展战略指引下,逐步建成了完善的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业务涵盖上游种子种苗、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中游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工业生产,下游国医馆、大健康增值服务、特色药材贸易等,不断提升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中药资源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大力推动了我国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15年来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推广、濒危药材繁育技术研究和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工艺及标准研究、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及中药经典名方研发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中药产品质量提升,开展了大量科研攻关和产业化探索工作,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中国药材”大品牌战略指引下,通过15年的科学引领和技术创新,不断为“中国药材”品牌赋能,突出体现品牌的科学内涵和产品与技术价值,以道地药材的优良属性和产品的可靠品质,加速推进中药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进程。

11 结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4个方面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药事业将呈现新的发展格局。公司未来将继续深耕中药资源产业、中药工业和中药大健康产业,全面夯实中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保障,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中药饮片中药材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使用这些问题中药饮片,当心
某三级中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分析
鉴别中药饮片真伪的重要性及相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