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实践教学功能探究
——以南疆某高校为例

2021-01-03王连荣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基地传统

王连荣

(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1]在新疆地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推动文化润疆工程建设,是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一定的文化实体场域。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设平台,具有文化体验、文化教学和文化传播三大功能。[2]因此,高校有效发挥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三大功能,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资源,还需要借助实践教学让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参与其中,使各族群众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进而达成文化理解,坚定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三大功能,通过考察南疆某高校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以下简称“体验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提出有关这一体验基地未来发展路向的构想,以期推动该体验基地常态化、长效化服务于南疆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业。

一、体验基地概况

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是该校2015年申报获批的自治区教育厅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建设项目。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和该校领导高度重视下,体验基地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该体验基地主要由6个体验教学区构成,分别是书道春秋、茶语茶馨、纸艺世界、梨园华裳、古韵筝语、国学诵读、经典陈列。自建成以来,通过分年度、有计划投入建设经费,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民间艺人等授课指导,开展各类参观、体验和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保障体验基地的持续健康运行。2017年体验基地主办了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华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中国剪纸艺术展,在南疆地区积极营造推广剪纸艺术的良好氛围;2018年体验基地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活动,积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增强了各族师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2019年体验基地以“诵国学经典,积文化底蕴”为主题开展了国学诵读进课堂活动,积极探索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增强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营造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良好氛围;2020年为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文化润疆”的精神,体验基地与当地驻村工作队联合举办了“经典照耀新时代,文化润疆促和谐”剪纸艺术展,充分运用传统剪纸艺术诠释南疆乡村的幸福生活图景,用实际行动响应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文化润疆”的号召。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体验基地在引领南疆各族群众、高校学生深入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实现了文化体验、文化教学、文化传播的三大功能。

二、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三大功能

(一)进行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

体验基地拥有专门的场所和空间,配备了特定的设施设备,凝结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便于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应景应时的文化体验活动。在体验活动内容上,选取具有普适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充分考虑这类文化要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之间的关系,配合体验基地现有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使得文化体验活动易于实施、易于接受;在体验活动对象设定上,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城乡居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语言面貌、喜好等因素,设计科学合理的体验活动方案;同时在思路设定、话语表达、价值传递等方面也进行了精心的谋划,注重彰显体验活动的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培育了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高了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开展文化教学,达成文化理解

在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特定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服务于党的治疆方略。体验基地为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方式的呈现铺设了实施的平台,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基于体验基地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必修课,拓宽“国学经典研读”“美学与艺术鉴赏”“中华才艺训练”等选修课,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隐喻和价值的深度理解,引导各族学生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问题上坚定立场、态度鲜明。

(三)推动文化传播,坚定文化自信

当前新疆呈现出热爱、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新路径。依托体验基地,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智力、经费、设施设备等多方面支持,使得文化传播在速度、广度和深度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让各族群众了解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瑰宝,促使各族群众由外向内、由表及里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中国精神的实质,从而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培育各族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有效发挥体验基地文化体验、文化教学、文化传播三大功能,能够促进各族群众在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逐步构建共同的文化行为规则,从而达成文化理解、坚定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文化润疆工程,巩固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主体地位。

三、体验基地应用于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典型的实践应用型专业。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今后不仅要在海内外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也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使命;同时该专业重视学生的实践,从而使其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国内高校这一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数建在校外,例如一些定向合作的国际学校;或者建在海外,例如孔子学院(课堂)等。即使一些高校有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也是依托本校留学生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习实践活动。鉴于南疆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暂不具备上述客观条件,我们应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体验基地的三大功能。鉴于体验基地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和设备条件、信息和技术支持、师资和人才保障等,在这种情况下,体验基地就成为了该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首选。

1.对接体验基地建构实践育人体系

该高校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到课程设置,都可以与体验基地主动对接,将其逐步构建成符合专业需求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该高校的课程实践环节、集中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创新性实践项目等,均可依托体验基地进行优化和组配。例如该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涉及到一些文化艺术类的课程,就可以充分发挥体验基地的文化教学功能,结合现有资源和条件来确定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体验基地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拓展的孵化基地。近几年,该高校依托体验基地平台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一文化实体的影响下紧紧围绕“中华文化”主题申报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积极开展文化创新研究。截止目前,该专业学生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3项。体验基地的文化教学功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该专业学生逐渐形成了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担当精神。

2.依托体验基地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上,体验基地为中华才艺训练课程提供场地、设备、资金,形成良好氛围,支持体验式文化教学活动。例如剪纸、书法、茶艺、舞蹈等才艺课程,从课堂教学到课下练习、文艺展演的全过程都可以在体验基地的场所内完成;体验基地还搭建起宣传展览的平台,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推广学生创作的优秀书画、剪纸或其他手工艺品,辐射带动专业发展,使得专业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并凝练成为一大特色优势。此外,通过每年的新生摸底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该专业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极少接受专门的系统性文化艺术培训,而从培养目标和就业发展来看又确有必要掌握,因而借助体验基地的平台开展创新性的文化艺术类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这将能够让学生浸润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增长技艺,提升审美,补齐短板,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增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借力体验基地创新培养模式

该高校根据不同的年级、课程、教学阶段由浅入深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个别培养与集体培养有机结合。个别培养主要是通过体验基地的选拔和培训,学生进入体验基地担任志愿者,从事参观接待、文化讲解、活动策划、场馆轮值等工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精神;集体培养则是根据体验基地各个体验教学区的特点,分年级组建学生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定期策划组织关于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为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修订该专业培养方案时特别指出:参与体验基地志愿服务工作可由体验基地出具证明,获取创新学分。

2019年体验基地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联合选派28名学生组建了4个团队,面向预科学生开展了为期八周不同主题的中华文化体验活动,接待到访者三百余人,获得了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活动结束后再以团队形式提交活动心得与反思日志,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进一步升华了活动意义。

这些学生早期是体验基地里的体验者、学习者,后来又逐步转变成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传播者,这与体验基地文化体验、文化教学的功能密不可分。

(二)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基地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涉及到文化教学时往往容易形成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学生重在了解和积累文化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体现。新形势下对于学生个体需求、内在感受的关注促使我们积极思考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Oxf or d指出:“学习者亲身实践的方法可以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联系在一起。”[3]宋梅砚则认为:“文化体验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部分,语言文化学习是体验文化、实践文化的过程。”[4]这些研究皆表明“体验”在联结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上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

祖晓梅指出:“体验型文化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主体,注重文化教学的过程。”[5]这种模式实际上使学生获得了更多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有利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南疆的高等院校是南疆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中华文化向所在区域辐射的前沿,体验基地在服务于南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体验基地面向各族学生创新性地引入“体验型文化教学模式”,通过开展一系列基于文化体验、文化教学、文化传播功能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文化认知与理解,引发情感层面的共鸣共情,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1.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为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各族学生的文化需求,在设计体验教学区时体验基地秉持“突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这一理念,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作为体验活动的主角,例如书法绘画、民俗技艺、茶酒文化、历史故事等,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基地定期组织各类专门性、应景性的文化体验和教学活动,使各族学生将过去借由课程、书籍、网络和影视剧等媒介积累的文化知识经过感知、了解上升到理解、比较的层面,[5]逐步形成文化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传播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依托体验基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向各族师生广泛开展文化体验和教学活动,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截至目前,体验基地累计接待参观体验者2000余人次。

2.开展文化教学活动

体验基地与该高校诸多专业形成合力,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志愿者、师资等物质保障和人才保障。体验基地在为文化教学铺设平台和实施路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话语表达、价值传递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在茶馨茶语体验教学区,通过聘请茶艺师现场教授和演示茶艺,主要展现以传统的清饮为主要形式的茶艺文化;同时结合南疆区域特色,教学中还可以引入调饮(如奶茶)、药饮(如药茶)等形式,通过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文化认知。这遵循了文化比较的一般原则,从而有益于激发学生将地方性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沃土的思想自觉。

3.开展文化传播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事关“稳疆、固疆、润疆”之要。在此特定语境下,该高校站在更高层次上,积极响应国家“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在南疆地区发挥文化引领和示范作用。体验基地主动担负在边疆地区传播与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先后多次在校内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示活动,还辐射带动校外中小学、社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此外通过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化讲堂、专题报告等形式,将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文化体验与文化展演中获得的分散性知识汇集起来,形成更加完备的文化知识体系。

四、体验基地未来发展路向的思考

根据新疆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依托区位优势,遵循区情现实以及自身特性,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大有可为。

(一)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教育部(教思政[2012]1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还提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将体验基地建设成为南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有效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使用恰当的话语体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今后体验基地应该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深入挖掘和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打破体验基地的空间限制,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体验和学习结合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获得情感认同,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懂、真信、真行”。

(二)开创对外交流合作新局面

目前体验基地面向校内开放使用频次较高,但对外交流合作仍较为欠缺,服务地方学校、社会的力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对此,一方面体验基地要主动“走出去”,可以通过院系联合、专业集群等形式加强校内合作,与当地书法协会、国学书院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拓展实践教学外延,还可以依托体验基地衍生出专业型学生社团,成立文化艺术工作坊,形成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效益;另一方面体验基地要主动“引进来”,邀请语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参与体验基地建设和运行;鼓励借助体验基地平台,进行以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理清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理念、内涵和路径。

(三)创设服务区域社会的窗口

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可以与南疆的旅游风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产业园、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等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基地,实现共商、共建、共享。这不仅能在时空范畴扩大基地文化体验、文化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功能,还可以为服务区域社会创设新的窗口,发挥体验基地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加强与“访惠聚”工作队、乡村振兴部门联系,深入农村和社区基层开展中华文化宣传与推广的系列主题活动,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和深度,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共同探讨拓展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

五、结 语

本文着眼于国家治疆方略、区域稳定发展和文化润疆工程的现实需要,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的鲜明导向,通过探究如何有效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的功能进行实践教学,以促进现有的实体文化场域能够常态化、长效化地服务于南疆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体验基地今后还需在育人理念的更新转向、实践条件的升级改造、教学资源的整合组配、运行机制的优化完善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猜你喜欢

中华基地传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的基地我的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