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激兴趣,关注生情巧施策
——谈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
2021-01-03陈易嘉
陈易嘉
(厦门市第九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成长周期,学生的生理发育会逐步朝着成年人靠拢,且独立自主意识也会逐步加强,认知能力、思维品质都将得到优化发展,而这些直观的成长变化也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提出了不同诉求,需要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且能真正因为语文学习受益。下面,本文则将客观分析初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据此分析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有效教学标准。
一、初一阶段:感性教学为主
在刚刚进入初中学校时,学生的心理还停留在儿童成长阶段,他们对师长还存在非常明显的依赖心理,很难完全独立自主地学语文,而且认知能力与儿童时期的差异不大,所以难以完成较高难度的探究任务,不擅长理性思考。而且,初一学生稚气未脱,好奇心较强,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有新鲜感;天真坦诚,勇于表露心扉。但他们的理性思维发展有限,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仍保留着小学生的相关特点。
正因如此,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顺利适应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则显得至关重要。根据学情分析,教师则应该以感性教学活动为主,即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去探究语文新知,据此引导学生更新认知经验,顺利引导学生投身于语文学习活动之中,避免学生产生心理断层、不适应感受,逐步丰富生活体验,提高生活认识。
(一)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上好第一节语文课
面对初一学生,我们最先要做好的工作便是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及时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产生期待心理,顺利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则可设计一些符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的趣味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其自觉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比如在我的第一堂初中语文课上,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大家刚步入校园时看到了与小学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景呢?遇到了什么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情?班上哪位同学令你印象最深刻呢?然后便让学生自由回答,让学生阐述自己对新校园、新同学、新教师的期待,还可鼓励学生写一篇随笔。老师友善亲和的教学态度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一个个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大胆举手,踊跃发言。这样,这些初一新生便能无意间产生自主学习意识,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在第一堂初中语文课上,本班学生的学习兴致都比较高昂,因为他们认为语文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脱离现实的,而是可以随处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的,无形中便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期待心理。而且,有一部分学生也因此减轻了畏学心理,不再排斥学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初中生的表达方式还比较符合儿童的表达特点,但是为了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懂得包容、认可,不要强迫学生改变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而是要在后期的语文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自主表达变得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成熟。
(二)针对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变换教学形式
初一学生的心智水平还比较幼稚,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成不变的活动之中,而且也总是容易失去耐心、兴趣,所以除了要上好初中教育阶段的第一节语文课之外,教师还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创新教学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有趣的、是充满新意的,据此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在文言文《狼》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加深对教学内容和人物的理解。在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利用插画图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关注不同身份的人物面对“新装”不同的反应,进而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思考人物设计背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完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模仿《春》,写一篇借景抒情的作文,课堂交流点评。我教读完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校的芬芳园,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句式和写法,完成描写芬芳园的小片段。
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始终对语文课堂抱有新鲜感、好奇心,也就能顺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使其产生愉悦、幸福与期待的学习心理。
另外,在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展现自己的教学机智、专业素养,要尝试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切实创设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后增加一些新颖有趣的作业形式和比赛,比如古诗配画、制作创意书签、名著思维导图展示等。
二、初二阶段:动态教育为主
在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急剧性的变化,而且思想认知与性格也会与前期有所不同,而这也被称为“青春期”。学生追求独立的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非常看重自己的自尊、自信,不能以平常心接受批评、否定,自然也就有可能拒绝与教师沟通,难以正视学习不足。对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语文知识,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满足学生的独立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动态教育活动进一步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教学氛围,营造优良情境
初二学生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赏识的,如果教师采用硬性管理的态度与学生交往,那么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无法实现有效教学,还会加剧师生心理隔阂,出现信息交流“不对称”问题。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平视学生、尊重学生,按照学生的合理想法组织语文教育活动,且能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赏识学生的智能优势,那么也必然会让初二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教师,弱化学生的叛逆心理,让学生自觉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为此,教师则要时刻强调学生本身的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且要通过过程性的赏识评价活动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产生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这样一来,则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二)组织语文探究,突出学生
初二学生渴望独立、证明自己的最好方法,便是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与教师平等对话,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学习主人翁姿态,让学生顺利积累有效学习经验。为此,教师则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切实保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态,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例如在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前,我就让学生自主利用互联网资源调查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资料。初二学生非常熟悉网络平台,他们经常会在网络上收集感兴趣的新闻资讯,也会观看许多影视剧作品,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资料调查任务,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化常识,自主预习课文。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了预习所得,并专门准备了故宫博物院绘本的宫殿建筑立体纸模型,让学生利用这一模型讲解故宫博物院的构造、馆藏作品,使其能够顺利以“主讲人”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果不其然,由于我充分突出了初二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让学生自主讲解了文本知识,所以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而且学生非常自信,争先恐后地展现了自己的智慧、知识储备,顺利实现了多元互动。
另外,在“走进家乡,了解本土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民谚、家乡方言中有特色的词语成语歇后语,让学生自主调查本地的名人逸事。在乡土文化调查活动中,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下载相关资料,如图画、视频等等。后来,我还让学生撰写了课题论文,让学生归纳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成果,据此评价了本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益,还引导学生共享了研究性学习经验。
客观来讲,初二学生对生活是充满热情、好奇的,但是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现成的知识,而是非常渴望自主体验、自主创作活动,而且也不再满足于统一的语文学习活动,时刻都在强调个人主权,想要根据个人需求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非常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充分整合教材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的拓展学习计划,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以便更加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做准备。为此,教师也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身心,使其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拓展学习活动,使其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自豪与骄傲。
三、初三阶段:理性教学为主
初三阶段的学生整体来说,他们的思想会更加成熟、学习需求会更加明确,而且形象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都得以有效发展。同样,初三学生还承受着一个重大压力,即中考,他们需要为自己的理想负责,为理想拼搏奋斗,所以初三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会更加专一。因此,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便应该主动组织理性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全面归纳语文知识,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再次巩固知识记忆,且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以最好的心境、最佳的状态应试。
(一)加强思辨指导
初三学生的思想比较成熟,他们的价值观也相对比较稳定,能够理性思考社会现象,如果可以顺利指导,那么初三学生也能对比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所以如何让初三学生形成更好的思辨能力,使其感受成长、爱上成长,并因为个人成长变得自信乐观,也就成为初三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阅读教学为例,面对初三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语言,且要鼓励学生理性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不必强迫学生朝着真善美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要让学生尽量客观、理性地判断人物性格、文本主旨。如此,就可以有效培养初三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这不仅可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文本内涵,还可让学生从理性角度去观察现实世界、看待现实问题,让学生的心智变得更加坚定、坚强。
例如:在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我就让学生分析谁是最可怜的人,并且让学生说明理由。为了顺利回答这个问题,班级学生都能反复阅读文本内容,而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去分析书中人物的处境、身份、经历等等,客观分析人物形象,说出谁是最可怜的人。这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的角度非常多,而学生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客观分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
另外,培养初三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体现在写作活动中,具有良好思辨能力的初三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会更加全面、深刻,文本思路也会更加明确,这一点在议论文写作活动中表现会尤为明显。
在引导学生读完《敬业与乐业》课文之后,我就继续引导学生重复阅读了吴晗的《谈骨气》、八年级下册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这三篇课文,让学生认真分析这三篇议论文的共同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认真模仿,使其顺利内化了撰写议论文的注意事项与方式方法。
(二)提高应试能力
每一个初三学生的奋斗目标都不同,但是他们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参加中考,所以每个学生都会承受着一定的应试压力,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既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要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个体需求为主,允许学生实现异步成长。比如在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三类作文题型时,教师便要教给学生判断题目类型的方式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写作文,避免学生出现跑题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审题经验,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审题能力。
(三)提升学习能力
初三学生正是需要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因为只有逐步提升初三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其学会学习,进而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使其在中考中胜出。比如,在引导学生复习文言文知识时,教师就应该全面整理教材中各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知识,也要介绍常见的文言句式,让学生全面记忆文言知识,使其在阅读文言文时自主迁移知识记忆。另外,教师也可以按照主题、体裁归类文言文,让学生系统归纳各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方式,使其形成学习自信,使其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三个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让学生及时内化所学知识,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