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 主体价值与短视频表达机制的优化

2021-01-03刘丙利

青年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媒介主体价值

● 刘丙利

在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看来,“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在从“读”时代全面转向“看”时代的浪潮中,短视频发展火爆,动辄获得上亿次的播放量和上千万的粉丝,对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被业界看作短视频发展新路标和流量增长新空间的Vlog,是一种源于YouTube 的记录日常生活的视频博客,本质上是对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的升级、补偿和更迭。Vlog 通过自我言说的方式对非虚构性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表达主体由“他”变为“我”,主体价值成为Vlog 与其他短视频的主要区别。Vlog 主体价值对优化短视频表达机制、丰富个体话语权和回归价值理性,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

Vlog 主体价值的彰显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补偿性媒介”理论中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2]Vlog 之于短视频来说,这种补救和补偿几乎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体现在外在形式,如将视频时长从“秒拍”延长为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以增加视频表达力和完整性,或者提高技术门槛以提升视频画质和形式的精良度,更重要的是体现在Vlog 通过审美取向、内容宽度、叙事风格、交互方式等体现出来的鲜明主体性。正是通过在价值审美、表达主体、真实内容、表达手段、交往方式等彰显出来的主体价值,Vlog 才得以在诸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1.审美的人格化取向。有国内“Vlog 第一人”之称的“冬瓜”认为:电影是记录一个故事,Vlog 就是记录一个灵魂。[3]在经历了短视频的“酷炫”“奇葩”“残酷”“穷丑矬”等光怪陆离的杂耍之后,归于寂静的博主与用户抛却浮华,转向一种价值叩问,追问究竟自己要在短视频中表达什么或者撷取什么,继而寻求自我的反思与成长。转向一种真实的生活记录,表达一种韧性的生活态度,展现一种差异性的人格魅力,建立一种绵长的交互黏性,无疑成为Vlog 区别于一般短视频的价值首选。

2.主体的自我取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指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4]这种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和把握必须被Vlog的博主所掌控和表达。通过镜头背后内在的“真实性表演”,Vlog 博主不再关注、记录周围的“他者”,转而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自我、言说自我、省思自我、成长自我,借由屏幕与用户进行自然顺畅而亲密无间的对话。

3.内容的真实性取向。非虚构、无脚本、真实记录是Vlog 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的基本特点。[5]在内容选取上,Vlog 摈弃了对于周围世界和“他者”的关注,将镜头聚焦于去表演化、个性化和日常化的真实生活记录,聚焦于“后台”的非工作状态与私人生活领域;在内容长度上,Vlog 不再通过“编剧+剪辑”的形式展示对异于日常的另类“景观”和“一鸣惊人”式效果的追求,转而用更大的时长和更大的篇幅来记录自己原生态的本真生活;在内容深度上,Vlog 不再注重精心编排的“非常态杂耍”和“炫酷”,转而通过镜头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浓缩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生活感悟。

4.表达的叙事化取向。YouTube 官方将Vlog 定义为一种随性自然的视频模式以及直接录制式的个人演说,强调一个人随意地面对镜头进行日常化叙事与交流。在表达方式上,Vlog 通过“无编剧 + 剪辑”的方式,利用长镜头记录一段完整的生活经历,表达一段完整的情感交流;在表达风格上,Vlog 不再追求“险”“奇”“惊”,而是像靠Vlog 圈粉无数的欧阳娜娜呈现自己的留学生活那样,用平缓、淡然的叙事口吻,水到渠成地描述自己的“质朴”的日常私人生活空间。

Vlog 主体价值对短视频表达机制的意义与优化

在短视频火爆“吸粉”的背后,其表达机制和传播效果同质化、低俗化、泛娱乐化等问题逐渐显露,这实质上是短视频“空有其表”而缺乏价值认同的体现。主体价值作为Vlog 存在的基本特质,不仅可以有效规避短视频表达机制的同质化、低俗化、泛娱乐化趋向,还能对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丰富个体话语权、建构个体化视像、避免个体信仰危机具有现实意义。任何媒介都有一个进化和优化的过程,短视频亦是如此。每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 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6],而且莱文森也认为:当人类理性发现了势不可挡的流行技术中的一个问题时,就会着手去设计一种补救性的技术。[7]因此,Vlog 彰显出来的主体价值需要我们加以珍视,并将其观照于一般短视频表达机制的进化与优化。优化短视频表达机制,彰显主体价值,可以使得包括Vlog 在内的短视频回归媒介工具的价值理性和社会责任,规范基于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的内容生产,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1.表达取向优化:从娱乐至上到价值诉求。当短视频通过填充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和即时性需求而成为表达自我、交流互动、潜移默化的社交平台之时,也是对短视频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理性进行重新省思之时。德布雷认为,短视频作为“视听域”的一种社会主导性媒介时,自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8]这种影响意味着,媒介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的,必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取向。短视频通常强调娱乐价值,通过种种古怪离奇的“秀”和“杂耍”捕获用户的眼球,虽具有一鸣惊人的传播效果,但也颇具哗众取宠之嫌。短视频要想葆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长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光鲜的外衣之下,借鉴Vlog的表达取向,探求高雅的人格化魅力,从娱乐至上转向功能重塑,从偏重工具理性转向回归价值理性。

2.表达主体优化:从聚焦他者到言说自我。正是在娱乐至上的取向下,短视频主要聚焦于主体之外的花花世界,使得用户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之间忽略了自我的存在,也使得短视频失去了促使用户反省自我、积淀成长的社会功能。按照米德关于人的自我的观点,人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期待的“客我”交互作用的产物和体现。[9]短视频要优化自己的表达效果,首先应该借鉴Vlog“第一人称”的主体转变,在关注“主我”、表达“主我”、内省“主我”的同时,吸引用户品味“客我”、评价“客我”、理解“客我”,在短视频和用户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引发用户的观后感悟和人生思索。

3.表达内容优化:从光怪陆离到日常生活。短视频为提升流量与吸引粉丝,将镜头对准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聚焦他们的“拿手绝活”或是“另类景观”,这导致用户在刷屏上瘾的新鲜感过后,顿觉了无滋味,愈加空虚,失去自我。短视频表达机制的优化应首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在这方面,Vlog 通过记录自我,言说自我,为短视频提供了表达内容优化的标本。那就是,短视频应转向真实性、个性化、非虚构性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个人日常生活和私人空间等内容,为了展示真实生活而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真实性,为UGC 注入更加丰富的活力;着重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感悟和人格魅力,与用户进行自然而然的交流,使用户获得替代性满足或是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提升用户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和情境感。

4.表达方式优化:从虚幻剪辑到真实记录。对情感化生活和个性化魅力进行润物无声的渲染和表述,是Vlog 展现主体价值和短视频自我进化的最直接、最感性的路径。“编剧+剪辑”是短视频爆红屡试不爽的惯用手法,但这种具有精心策划剧本和夸张情节的“伪记录”很难在媒介的流变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短视频的表达来说,需要进一步优化表达手法,用长镜头的方式去记录一段真实的经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份真切的感悟;打破“前台”和“后台”之间的界限,增加更加多样的场景变换,向用户展示一个归属正常生活的自我;丰富“走心”“入心”的语法风格,不是偏执平淡无奇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向用户讲述创作者自己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

5.交互方式优化:从围观观赏到社会交往。短视频在用户眼中充其量不过是“扫描仪”“望远镜”,用来不断寻找令人兴奋的“刺激点”,用来观望虚拟的世界和远方的奇观。这不仅是一种饱含距离感的沟通,也是一种毫无个人感情和同理心的沟通,更是一种单向度的沟通。要想改变这种短暂的、冷漠的传播效果,短视频就要像Vlog 那样成为创作者和用户共享的“互动仪式链”,促使双方对视频产生强烈的感触与共鸣,引发双方对于生活境遇、人生冷暖、价值追求等深层次诉求的深度交流与自我提升,形成双向度的、富有温度的、历久弥深的交互方式和传播效果,从而完成从“围观”式的观赏转向社会性交往的转换。

猜你喜欢

媒介主体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