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2021-01-03步秀菊

课外语文 2021年3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政

步秀菊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之后总书记又多次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书记从立德树人的视野构建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有效推动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有机相融,协同发展。而大学语文虽然和思政教育各有分工,但是也是对思政教育的有力支撑和补充,基于此,大学语文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合力“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俨然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我们亟待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人文学科

高职院校受就业压力影响,一直以来大多是“重技能教育,轻人文学科”,这样的办学理念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大学语文教学应付了事,毕业生虽然有一技之长,但是人文素养差,导致他们到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处处受限,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空间。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要求人才全面发展,专业技能是谋生手段,而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母语学习受到冲击

我国自打开国门,走上改革之路以来,外国文化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从小学到大学必修的一门功课。文化开放,使母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到了高职教育,母语教学往往浅尝辄止,有的学校把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合并开设,而且一学期学完,母语教育被边缘化。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延续高中的训练模式,着重点还是放在文辞字句上,把语文教学弄得枯燥乏味。在文学欣赏方面更是忽视审美解读和内涵的滋养,对文学鉴赏泛泛了事,对文章缺乏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更谈不上濡染和内化。教学方法上有了多媒体助力,本应该是好事,但是教师重视外在形式,只注重云课堂、微课、直播课等形式的应用,抓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但是方法有时过于花哨,内容没有夯实,学生学习流于表面,过而不留。古人云:“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基于此,我们要着重通过讲解、讨论、思辨,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中文本科专业毕业生不多,他们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有的教师对文学的意蕴和思想魅力诠释不深,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在文化内涵和文学审美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高职教师受当下社会风气影响,急功近利,有的教师师德失范,做不到言传身教,身先垂范。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语文教学传授的不只是知识层面,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教师有学识、有涵养,有风度,有性情,需要教师正能量的人生态度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地引领。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改革探索

(一)探索课程改革体系,有效调整培养人才目标

高职院校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深度挖掘大学语文课程里面的思想政治资源的同时,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实施到学习与生活中,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考核机制,有效调整人才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终极目标,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使以文化人、以德树人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探索完善大学语文课的内容结构,着眼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实施“课程思政”必须着眼于完善大学语文课的内容结构,充分运用文学课的优势,提高教学内容层次,不仅要扎实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要使他们在牢固掌握基础词语、诵读、解析、写作背景等之外,积极引领学生深度挖掘文学作品的亲和力和艺术特点,感受作品中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心灵之美等,旨在使学生在文学美的熏陶下,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审美情趣。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中华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使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外化于形,有效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探索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方法多为说教,一味地“满堂灌”,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他们放在语文课堂首要位置,在兼顾高职学生特点的同时遵循大学语文教育规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助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问、多说、多辩,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探索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使他们做到以德服人,以才华示人

语文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在展示个人的魅力,通过一言一行浸润学生心灵,“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意在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基于此,作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教师的阅读深度、视野广角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不断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把教师派出去。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高文化涵养,事事做到身先示范,才能以德服人,以才华示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灯塔,为他们点亮心灵,照亮前行的路。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改革实施策略

高职大学语文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近年来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在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比如培养具有“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就业质量高”的人才。在当下,“课程思政”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大学语文学科中最大化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意在通过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真正实现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大学语文的课堂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教育”对课堂改革影响深远,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借此东风,依托互联网,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近年来,教师已经不满足于多媒体应用,现在的各种App、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为教学锦上添花。教师运用QQ、微信、微课、慕课、云课堂教学等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语文教学增色。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1)诵读法和吟诵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旨在告诉后人经典可以诵读、吟唱、演奏、伴舞。传统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满堂灌”,课改不断深化以来,高职院校语文课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摒弃了“一言堂”,视学生为课堂主导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善学、乐学,在学习经典中享受音乐之美,滋养了“乐以歌德”“乐以安德”的思想。

(2)讨论法和辩论法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高职学生具有一定思想,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慎用单纯的讲授法,应善于运用讨论法和辩论法,激励学生多思、多辩,在思辨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小组合作法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常见的学习方法,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既是课内讨论小组,也是课外学习小组。教师把学习提纲下发之后,小组可以根据不同分工,查找资料,然后汇总,课上小组内交流讨论,课后共同完成延伸作业。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与人沟通能力,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建立互帮互助意识,使每个人在团结协作中共同成长。

(4)读—思—写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助力。读书是托起一个民族的基石。基于此,高职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课的良好契机,善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领深度思考。比如学习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第4封信《现在就去做》,教师要运用这封信,引导学生去读其他37封信;激励学生读我国的《傅雷家书》,以“点”展开然后有“面”的收获,同时激发他们在读中思索。通过读书,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视角看问题;通过读书,学习写作,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读中思,从思中悟,点滴积累,为提高他们写作能力助力,为养成乐于读书、善于写作的好习惯奠基。

(三)“理论+实践”的第二课堂走进“课程思政”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是主阵地的延伸,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笔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然后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比如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汇报、观赏经典爱国影视并及时开展有效的赏析课等实践课堂,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实践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这种模式使学生受益终生。

(1)诗歌朗诵会走进“课程思政”。在组织诗歌朗诵会之前,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精选诗歌,比如充满豪情壮志的爱国情怀诗,以及爱家乡、爱父母、送别友人的诗歌等,引领学生了解诗人,熟悉创作时代背景,领悟诗歌内涵;教朗诵技巧,然后再让他们组织诗歌朗诵会,一次诗歌朗诵会,无形中等于一堂生动感人的“思政课”。

(2)慷慨激昂的演讲走进“课程思政”。从学生时代走过的人们都非常清楚演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上“演讲技巧课”,选择主题积极向上,比如爱国、爱校、爱家、爱父母等。最后再引导学生写演讲稿,要融入自身情感,要有真情实感,不要空洞说教。成功的演讲是潜移默化的“思政课”。

(3)读书汇报走进“课程思政”。读书汇报是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在读书汇报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好书推介,比如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经典语句赏析、推荐理由等,从内心推荐一部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与大家共享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4)影视赏析走进“课程思政”。学生对喜爱影视作品谈自己观后感,写影评,也是“课程思政”的春风化雨。

(四)传统文化走进“课程思政”

文化自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最大的肯定,我们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课堂上讲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哲学思想、墨家的逻辑、孔子的治学理念、敦煌文化、丝绸之路、当地风土人情等,这些活教材增强了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高职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这不单单是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学校助力。高职教育是青年成长育人的重要阵地,基于此,教师要让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做到立德树人,在课程建设中厚植人文底蕴,践行思政教育与人文知识深度融合,为他们终身发展助力奠基。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