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研究问题的思考 *
2021-01-03高剑坤
高剑坤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医疗实践的结晶。但由于大多数中药的作用机制不清楚,效应成分不明确,影响了其现代化进程。为探寻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中药进行成分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中药成分研究”为主题,搜索文献,可以发现对中药活性成分、有效成分研究的论文占比例较大,虽然中药成分研究对于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具有积极作用,但大多论文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描述与化学药无异,大量中药成分研究的目的仅为了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新的结构,未结合中医药理论对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对在中药成分的研究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1 明确中药成分研究的目的
中药成分研究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分离提取中药中的主要成分,研究这些成分的作用机制,检验中药的临床疗效。中药成分研究在利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及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中药成分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新的结构,更重要的应该是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机制研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科学化”。
2 坚持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这一基本原则
如果离开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药就不能称为“中药”,而只能是天然药物或者是化合物。中药药性理论在中药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与核心地位,反映的是中医药理论思维内容和规律[1]。
2.1创新中药药理学理论,用中医药的术语表达其作用机制 众所周知,大多数单味中药的效应成分复杂,而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效应成分更加复杂,作用机制多样,许多复方研究即使深入到分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和效应成分仍不十分明了。一些知名中医药院校的博硕论文作者,通过对中药成分进行分离,得出某种中药的治病机制是影响了某些基因或蛋白的表达,影响了某条信号通路,这样的研究结果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的博硕论文没有本质的差别,用信号通路去解释中药药理背离了中医理论,更无从体现中药的特色,不仅对中药的发展没有多大帮助,对中西药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也不会有多大帮助。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产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是中药,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药材还是它们的提纯品,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可以被称为中药,失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即便研究对象是大家公认的最常见的中药,但其实质已非中药。中医与中药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中药的使用应该考虑中医的“藏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归经”“君臣佐使”等基本原则,应该使用中医药的术语表达其主治与功能[2],而不是考虑是否抑制或促进了某个基因或蛋白的表达,涉及了某条信号通路。对中药成分进行研究也应坚持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这一基本方向。大多数中药是复杂体系,现代药学的药物作用机制是基于对靶点和受体的作用,不适合大多数中药的复杂体系。而传统中药药理学理论则是归纳表述了中药作用的现象,也很难和现代医药科学的理论结合。因此,创新中药药理学理论,构建现代医药学与中医药学之间的联系,成为中药现代研究重要任务,也是探索新型治疗模式和药物作用模式的基础[3]。如“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属性,“五味”是指药物的功能特性,“归经”说明药物的作用部位,“升降浮沉”说明药物作用的趋向[4-5],中药的生物效应表达可推演为药物作用的趋势(升降沉浮)、药物作用的靶点(归经)以及药效活性(功效)等不同表达模式[6],在创新中药药理理论的基础上,用中医药的术语表达其作用机制。
2.2关注分析更关注整合 目前,中药成分研究主要是将方剂的功效还原到每味药,再到每味药的组成成分,而最值得探究,更具难度的是:这些不同药味、不同成分是怎样发挥作用,又是怎样整合成为具有整体疗效的方剂?“分析易、整合难”。樊代明院士[7]曾指出:“医学研究的精细程度越高,但获得信息的完整程度就越低,整合的难度就越大,不确定性反之越大。”中医学是以哲学与系统科学方法,研究人的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8]。中医辨证和遣方用药都遵循整体性原则,但是若只是关注个别化学成分、某种化学组分或单味药,尽管能取得不俗的成绩,但药物的整体性和作用的整体性在研究中几乎丧失殆尽,所以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整体性问题[9]。在中药的研究中就是要自觉地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等基本原则看问题,要注意克服西医学过分重“分析”“实验”“实证”的割裂整体的还原论倾向,不只重视局部,更要重视整体;不只重视分析,更要重视整合[10]。
不仅进行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要关注中药成分-生物学功能-疾病之间的关系,重视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中药成分的协同作用的研究。中药成分研究应与中医临床整合,中医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中医理论强调中药的整体效应,重视各类化学成分在药效上的协同作用,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围绕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成分研究。
2.3不能让中药西化占据中药研究的主导地位
中药西化是在西医药理论指导下,把中药作为天然药,采用大量系统生物学、高通量筛选等先进方法,从中药进行成分研究,分离提取大量化学物质,进行高通量筛选,从中找出一些前体化合物,进而发展成新药(化学药、西药)。研究的对象是天然植物药(包括中药),研究的结果是化学药(西药),能研制出安全有效和能防病治病的新药(化学药、西药),而不能达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水平的目的,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发扬,没有太大帮助[11]。“以西证中”的研究徒劳无功,屠呦呦荣获诺奖值得国人骄傲,但这个诺奖并没有使中医药得到国际上认可[12]。对中药进行成分研究,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对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和改造能够研制出安全的能治病防病的新药,是一种药物研发的好途径,不应该反对,但这种途径不能反应中医药的特色,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不应该占据中药研究的主导地位。
3 中药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的结合方向
3.1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创新中药药理理论 一些传统中药药理学理论可尝试与现代医药科学的理论结合,进而创新中药药理理论。如中药“引经报使”是指某些中药能引导其他中药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作用,简称为引经。中药引经理论的思想萌芽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可以说中药靶向治疗的思想领先了2000年以后才应用于临床的靶向抗癌药物几千年。目前引经报使理论的相关学说有载体学说、受体学说等。一些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缺乏有力的研究结果支撑。关于引经报使分子机制或生物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引经作用的关键靶点及途径尚缺乏证据支持,有关假设亟待进一步验证。可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一步探讨引经理论的科学内涵[13]。
3.2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及次生代谢产物 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多为次生代谢产物,但其在植物中常常含量不高,很多药材通过提取有效成分,并将其分成多个部分,得到的结果常常是每个部分的作用都比总体成分弱,甚至完全没有作用,即便找到了有效单体,但其作用也比总体弱。可能的原因是忽略了对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目前,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从组织细胞培养、内生真菌分离研究,到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调控研究,再到现在各种组学,系统生物学的引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4]。
3.3利用量子医学进行中药效应成分筛选 量子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等领域显现出了独特优势。量子医学的非定域性赋予了这门新兴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性,与中医中药具有可通约性,对阐明传统中医中药的一些基本理论、明确中药复方的效应成分和作用机制有重要价值。利用量子医学原理设计的仪器进行药物筛选的优点是不需要将药物的所含成分完全分析清楚,以药物某一有效成分或部位的标准磁场频率作为新的代码或信号,在短时间内能够对大量药物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物成分分析,指导有效成分研究[15]。
3.4利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进行中药成分研究 将大量中药成分研究的成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利用计算机算法构建不同的数据库,如中药化学成分库、中药药理作用库、中药功效库等。结合现代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数据库进行完善和补充,从多个学科层面和角度探索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药性理论、作用机制[16]。
4 结语
中药在治疗疾病中,主要是以其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常常一味中药就是一个复方,各种成分相互协同,发挥功效。在中药成分研究中应明确研究目的,结合中药理论体系,防止中药西化的研究方法占据中药成分研究的主导地位,将成分分析与整合相结合,运用分子生物技术、量子医学计算机虚拟技术等学科和技术,使成分研究起到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