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大学和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2021-01-03张春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所在城市办学大学

张春珍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经济占据着主要地位,对知识和技术需求较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基本相脱离。当时的大学排斥任何具有功利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而是更加崇尚自由教育,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很少直接解决经济、技术等社会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一些国家发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等教育变革,目的在于使地方大学能够服务城市发展,此次改革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地方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强,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相辅相成,地方大学依城市而立,城市因大学而盛,城市与地方大学大学共生共荣。城市的兴盛为地方大学提供了适宜的发展条件,地方大学的学习氛围浓厚,对城市的人才培养、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品位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城市对地方大学的贡献与支撑

1.1 城市为地方大学提供物资和环境支撑

一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资保障支持和环境支撑。城市作为促进地方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为地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基础,大学依靠其生存和发展。大学一般要包括教室和办公室、师生宿舍、图书馆、学生食堂和操场等,占地面积比较大,而城市可以为大学提供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以及大学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建材。城市供水供电系统满足大学所需的水电资源。城市各种食物供应满足大学师生饮食需求,包括为大学食堂供应各类食材,以及校外美食街,商场内的各类美食供应等,满足大学师生各种饮食需求。城市便利的交通,满足师生出行需求,包括市内出行、市外旅游出行、长途出行等,这样可以为大学师生出行提供很多便利。城市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校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专业,在大学所在城市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实习,比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去所在城市的各个医院实习,师范生可以去中小学等学校实习,满足学生就近实习需求。城市还为地方大学提供环境支撑,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大学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城市的治安稳定,环境和谐,对于大学办学具有重要意义。

1.2 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影响地方大学发展速度

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对地方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城市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为地方大学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地发展,可以为地方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为地方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地方大学发展速度。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发生变化,社会对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经营者和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科学技术和经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促使个体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意愿普遍增长,他们较多会选择去大学提升自己的知识与学历,这样就进一步刺激了地方大学的发展。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教师提供较好的薪酬待遇和各种福利,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条件和就业前景,因此城市发展规模大,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能吸引优秀的师资和生源,这样为地方大学引进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质量的师资和生源提供了保证,从而提高地方大学发展水平。

1.3 城市文化影响地方大学文化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代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各地区的文化形态也会反映到教育上,影响着地方大学文化的发展。处于某一地区的大学,会受到所在城市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其文化构成总是带有所在城市文化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城市独特的文化特征可以影响地方大学的文化发展,并且地方大学会受到所在城市人文气息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气质。一方面,城市文化对大学文化具有辐射和推动作用,大学文化受所在城市文化的影响熏陶;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也受地方大学文化的影响,吸收和接纳纳了地方大学文化,不断推动着大学文化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特色的文化,城市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地方大学文化的发展。

2 地方大学对城市的贡献与支持

2.1 地方大学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人才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城市要想不断发展,并且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和重视人才。地方大学作为所在城市知识的资源库,向城市输送人才、知识、技术等,为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作用。技术是城市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大学与城市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技术转让和改革科技体制机制促进与城市的产学研合作,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来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毕业生为城市贡献自己的知识、技术,还通过创新创业刺激城市经济发展。校企科研合作项目主要依靠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大学的科研成果才得以应用。大学中的研究生作为承担大学科学研究工作的主力军,对大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对科研所做的贡献。还有教育培训的贡献,教育培训作为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大学服务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地方大学助力城市经济发展

大学的学生规模一般较大,通常在一万人以上,大学师生的日常消费,包括商品购买、饮食住宿、交通出行、旅游出行等,这些消费基本发生在所在城市,从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其人员交流往来带动的住宿、饮食、交通消费等;因为慕名大学而到城市旅游的游客,其在城市吃、穿、住、行的消费;这些都促进城市消费,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地方大学相当于城市中的一个雇主,同时也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购买者。地方大学的正常运行需要投资和消费,包括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其它各种福利、各种教学设备购置费,校园建设费用等,这些投资和消费都可以有效拉动城市内需,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地方大学可以解决所在城市大量的就业问题,为所在城市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可观的薪酬,包括学校正式教职工、雇佣工,临时工和后勤部门,涵盖了多个岗位,大学的消费还可以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创业,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

2.3 弘扬与创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文化特征,往往成为地方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地方大学通过文化研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式将城市文化进行传递与弘扬。地方大学在受到城市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把城市的不同文化传递下来。在吸收这些文化的同时,又经过内化转化为新的文化形式,并通过教育传播,对原有文化产生影响,促使城市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地方大学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所在城市文化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源泉。大学具有丰富的办学资源优势,包括教学以及先进的实验设备等方面,可以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大学经常举办的音乐会、舞蹈会、摄影展、美术展等往往有着健康丰富的内容,都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

3 地方大学与城市共生共存策略与路径

3.1 对接发展战略,以需求求发展

城市是地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载体,地方大学依托城市而发展,地方大学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地方大学相互依存。二者需要协同良性发展,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互利双赢。地方大学应发挥城校共建优势,积极转化科研成果,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地方大学要树立服务城市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加强与城市的联系,积极服务城市社会发展。对接城市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确立科研方向,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全面对接融入城市发展,按照城市发展需求进行战略上的对标和挑战,有效发挥科学研究职能。明确与城市的共同体建设思路,深度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城市战略发展需求,扎根城市,增强城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学科专业与城市同向发展的贴合度,以需求求得自身发展,对城市做出独特的、引领性的贡献。

3.2 把握自身定位,办出地域特色

地方大学应根据城市的地域特色、环境资源、社会需求和学科优势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来彰显办学特色。地方高校应放大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个性化办学,立足城市的地域资源和产业需求开展特色研究,并结合自身所具有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努力优先发展优势学科,然后不断扩展,形成优势的学科群,在办学上突出鲜明的城市地域特色。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自身的办学定位,如果办学定位不准确,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无法充分利用城市的地域资源,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和办学形式等方面都要有很强服务城市的目标,才能及时了解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拓展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地域特色办学,来增创自身发展的新优势。

3.3 传承地方文化,弘扬以文化求特色

地方大学应注重传承与弘扬城市文化,增加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将城市文化教育深入到课堂与校园,使教师和学生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大学还可以主动与所在城市的各单位群体展开协调合作,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力量,发挥区域优势,全面协调合作。为城市的各个企业和社区等提供一定的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同时利用人才和区域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所在城市历史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自身学术价值的彰显,来促进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地方大学在特色化办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积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办学实践,走自己的特色化办学道路。同时,通过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创建特色文化。

猜你喜欢

所在城市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个税起征点须提高,但要以所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为据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中国兽医杂志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