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诱导手段的应用研究

2021-01-03宫玉玺鲍雪成林多晔张海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手段体育教师诱导

贺 鑫 宫玉玺 鲍雪成 林多晔 张海涛

([1]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中心小学 北京 101100;[2]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中心小学 北京 101100;[3]北京小学通州分校 北京 101100)

体育课本应是小学生最向往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也是其对体育课充满兴奋,而小学体育课堂观察与调查发现,受到体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的兴趣与兴奋情绪与理论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循规蹈矩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同,而游戏教学模式以其较强的参与性与趣味性特点,受到小学生的喜爱,激发其体育课学习兴趣。

1 游戏诱导手段的解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学科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单学科理论,反而是融入更多的其他学科理念。对于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而言,结合小学生特点,在学科教学研究中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体系要素,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手段。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手段依据其教学目的与功能的发挥,可分为辅助型教学手段、直观性教学手段、诱导性教学手段与情境性教学手段等。

游戏作为诱导性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教学信息,其以直观性与趣味性的特点,保障了体育课堂上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这为实现游戏作为诱导手段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游戏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以游戏为诱导手段开展体育教学,诱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或放松身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

2 小学体育教学手段解析

2.1 教学手段与小学生学习情感态度

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对于体育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手段,近半数体育教师选择以语言传递的手段,包括讲解、答疑、讨论等;选择直接感知与实际训练教学手段的体育教师比例约各占四分之一,包括动作示范、演示、不同形式的练习、竞赛等;选择游戏诱导手段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体育教师数量很少,占比不足5%,具体手段包括诱导、启发、思考等。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诱导手段的实践应用并不常见,更多的是以语言传递、直接感知与实际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多数体育教师持积极的态度,而且其也表示在教学实践中会经常用到游戏教学模式,其中在体育可的基本部分结合游戏开展体育训练的情况最多,而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的运用较少,这说明多数体育老师虽然认识到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也仅是在课堂的某一环节运用,而且这也并不意味着游戏手段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游戏的手段功能。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访谈发现,虽然其认识到游戏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但对于游戏教学与游戏诱导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进而导致游戏诱导手段不能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和作用。

对小学生的体育课兴趣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下,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不是很高,而对于游戏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较高,而且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情感态度也有所欠缺,总体上保持在中规中矩的水平。具体来看,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运动参与、学习积极兴趣、自主学习程度、学习方式、课堂表现等几个维度的评分均不高,这说明小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情感态度维持水平不高。

2.2 影响游戏诱导教学的因素

通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影响游戏诱导手段教学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因素,年轻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部分教师普遍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知识的专业性也更高,教学观念更加灵活,而且也具有较高的教学热情,但在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课堂秩序、安全等基础,游戏诱导手段的运用能力有所欠缺,对体育课的态度存在偏差。

二是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因素,实践表明,学历越高的体育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教研能力越强,教研意识也越突出。学历越高的体育教师,其在开展体育教学中的知识面宽度越大,体育教学中的视野越开阔,进而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也越灵活。

三是学校对游戏诱导教学手段的态度因素,这是影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游戏诱导手段情况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层面越是支持体育教师运用游戏诱导手段,游戏诱导手段在体育课堂上的应用频率、效果和水平越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态度也越好。不仅如此,学校对体育教学中的游戏诱导手段认识和支持程度越高,其针对性提供的专业培训机会和进修交流机会也越多,这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运用游戏诱导手段能力的提升。

四是体育教师是否接受过专业的游戏诱导课程教学和辅导,这决定了其是否具备良好的游戏诱导教学意识和能力。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游戏课程教学的课程时,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诱导手段的水平和效果就越好。

3 游戏诱导手段的应用实践

3.1 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

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游戏诱导手段的应用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体育运动参与的兴奋性,让学生的身体机能与器官做好“热身”。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按照游戏的性质组织形式多样的趣味、新颖的游戏,通过游戏形式诱导学生的身体机能从“静态”向“动态”的过渡。准备阶段的游戏诱导应具有热身效果,而且运动强度与负荷较小,能够让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从静态转向运动状态,同时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体育教师可设计相关的游戏并引入到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各种动作的技能构造,了解需要学习的运动规则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游戏诱导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通过游戏参与强化动作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游戏,比如耐力跑教学内容,可设计“曲线救国”的游戏,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夺取和保卫碉堡”的游戏,直至小组最后一名学生完成游戏,然后根据用时进行排名。

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这时小学生的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处于充分兴奋状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其在经过一节体育课的兴奋之后,其兴奋易扩散,难以消除,这时身体抗疲劳能力较差,为了使其肌肉疲劳得以恢复,神经系统得以平静,可设计较为平缓的游戏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消除过于兴奋的情绪。这个阶段的游戏需要具有放松性,使学生肌体慢慢恢复平静。比如可设计“盲人过河”的游戏,让学生站成两路纵队,两队间隔3米,然后在操场上画出一条4-5米宽的“河”,在“河”上画出宽度为30厘米的“桥”,让学生从“河”的一侧过“桥”,踩线或掉入“河”中记零分,安全过“河”记一分,得分多的一组获胜。

3.2 教学实验后学生体质指标的变化分析

以小学三四年级段学生为教学实验对象,实施为期一个学期的游戏诱导手段教学,在教学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体质指标测评,测评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50m×8往返跑、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

新学期开始前,设计对照班与实验班,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体质指标测评,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之后,对比两组学生的体质指标水平发现,学生在身高体重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立定跳远、50m×8往返跑维度虽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但在肺活量方面,实施游戏引导教学手段的实验班学生,在肺活量维度的提升效果明显,且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单纯从男生的角度来看,在50m×8往返跑维度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50m×8往返跑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不高,而在游戏诱导手段下,比如“穿越火线”游戏,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50m×8往返跑的成绩,并锻炼了心肺功能,使其肺活量得到提升。

3.3 教学实验后学生学习态度与兴趣的差异性分析

教学实验之前,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进行测评,包括运动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积极性兴趣、自主学习程度;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测量,包括学习方式、兴趣与参与、课堂表现。

教学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在体育学习情感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等方面也未有明显的差异。实施一个学期的游戏诱导教学之后,实验班学生在运动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程度、学习方式的改善、课堂表现以及兴趣与参与等维度方面,获得显著提升,而且与对照班相比,改变幅度显著,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游戏诱导教学手段对于小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而言,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积极性,并明显改善学生体育课学习的情感态度。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多以常规教学手段居多,从学校到体育老师,再到学生,对游戏诱导教学手段的了解和掌握不足,意识不够。教学实验也表明,游戏诱导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结合学校实际考虑更多的以游戏诱导为手段的教学,挖掘更深层次的教学游戏形式。学校也应敦促教研机构积极开展游戏诱导教学研究,并加大培训、讲座、进修、交流等机会,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

猜你喜欢

手段体育教师诱导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