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1-01-03罗欢
罗 欢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1)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英语教师只教授学生英语词汇和语法而忽视其文化,相当于只教授了一堆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学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运用。2020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生要学习中外优秀文化,这有助于他们在鉴赏、反思和比较文化的异同中,拓展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加深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但就目前来说,中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了解甚少,交际方式也偏向中式思维(黄超群,2013)。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如语言知识输入多而文化内容输入少,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输入悬殊,对实际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重视不够(陈丽,2012)。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认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将文化背景知识与文化习惯融入教学活动内容之中。
1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旨在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基于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精华、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规约和价值观念等。探索和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可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目标语。同时,对本土文化的深层理解与掌握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专家组通过对英语国家的高中英语教学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发展作为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王蔷,2011)。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联系密切,这是毋庸置疑的。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教师很难对教材内容分析透彻,学生语言学习举步维艰,难以把控文化内容的思想内涵。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音、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戴炜栋,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鼓励和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比较中外文化的相似之处,提高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高中是塑造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在传授标准语言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探索、适应和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学习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误解。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意愿,同时也能激起学生探究世界奥秘的欲望,使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因此,将文化知识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2 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2.1 营造文化差异教学情境,渗透英语文化意识
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在英语教学中需要营造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情境。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和内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吴玲,2017)。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对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结合内容进行课前查找资料,并与同学们分享。
如在教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课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开展以中西方节日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类话题,让学生预先查找有关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节日由来以及相关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中国人春节前后吃饺子、年糕、腊肉、猪、鸡、鸭、鱼肉等,象征一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年年有余。而西方国家的圣诞大餐主要是烤火鸡、布丁、火腿、甘薯、鸡尾酒等,其象征着感恩、幸福和快乐。
再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4 Body language为例,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把我国的肢体语言与西方的做比较。以肢体语言“点头”和“鼓掌”为例。在我国“点头”的动作一直都是被默认为赞同、许可,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如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则表示不同意,不理解。“鼓掌”,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在我国,表达了演讲者的尊重和感激,双方表示友好,相互鼓掌。而在西方国家,演讲者鼓掌则是为自己鼓掌,赞美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以上例子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通过教师引导,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饮食习惯、文化差异的了解,使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也可以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度和鉴别能力。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这些国家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真实直观地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异国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交际策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学以致用,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2 通过英语词汇教学,渗透英语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基础,英语输入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词汇量(白晓云,2011)。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词汇理解不准确,其他技能都会受到影响。由于文化的差异,许多英语单词转译为中文,会产生语义不对的现象。在英语国家长期使用中,历史给许多词汇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蕴意,涉及到西方的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为此,英语教师应将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纳入教学中。比如,中西方对待“狗”的态度截然不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们常常被视为家庭的成员之一。因此,西方人使用dog这一词,一般倾向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快乐之人);a top dog(位高权重之人);as a dog with two tails(无比高兴);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而在中国文化里,“狗”字往往带有贬义的成分,正如我们常常说“看门狗、走狗、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又如“you are a green hand”里的green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绿色,而是它的引申义。绿色代表的是初生和新鲜,因此,它在这指的是没有经验,新手。再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赞美之词,象征着帝王的力量、中华的国度、中华的文化。它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殊神话形象,中国人历来自称是“龙的子孙和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如“The teacher is like areal Dragon to her students.”其意思是“这位老师对待她的学生像恶魔一样”。教师在教授单词时需要注意提醒学生,并有意识地渗透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发展学生对跨文化能力。
2.3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渗透英语文化意识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辅助教学内容的学习。英语影视作品是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可以了解和感受他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价值等深层的文化。因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China Daily”,“希望-英语杂志”和“让世界了解你”等节目,或观看体现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如《刮痧》,《推手》,《喜宴》以及《暴雨将至》等。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办英语文化知识黑板报,通过书籍和网络以及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戏剧演出”“英语诗歌朗诵比赛”和定期举办“英语口语演讲比赛”等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这些活动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言文化知识,促进他们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了解,而且也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化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假使学生没有足够的西方文化知识,他们的英语能力也将受到阻碍。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王宝平,2016)。高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关键期,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自觉地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意识的渗透跨文化意识:即由纯语言教学向语言、文化并重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囊括的以及教材以外的内容,帮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内涵,带领学生了解异国风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