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洋官报》外国新闻报道中的西方想象

2021-01-03都海虹

青年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北洋外国国家

● 都海虹

近代中国历经战争洗礼,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最根本最强烈的发展诉求。晚清掀起四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西学东渐,中与西的正面相遇,使社会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和焦虑。《北洋官报》创办于1902年,是清末新型官报的代表。在晚清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并走向由上而下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北洋官报》对西方的想象与认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汇。

开眼看世界

中国古代邸报不关注外国。直到19世纪初,为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做舆论准备,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报纸。到了19世纪末叶,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中国境内主办的中文报刊约80多种,外文报刊约130多种[1],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新闻事业。这些报刊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积极地服务于外国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外报愈来愈多地刊载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介绍有关西方的地理人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尽管目的是为了显示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偏见等,但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文化认知。对长期受封建文化禁锢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作用。

随着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不断加强,以及洋务运动的推进,晚清要求社会改革的思潮渐起,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化报刊应时而出。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先进的中国人”,运用报刊这种思想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向国人展开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从埋头经史、醉心八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知识得到了更新,思想得到了解放。“夷学”“西学”到“新学”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外来文化与西方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私营报刊不仅开设了外国新闻专栏,大量转载国外新闻,而且积极向外国派驻通讯员,加强通信电传技术设备的建设,关注国际时事。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并且对自然科学带有了一点崇拜的意味。“可以说,中国近现代报纸在其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想象性’的‘西方现代性’的追求。这种追求对于中国报人、知识分子而言,既体现为对现代化追求的执着,又体现为对现实政治的抗争。”[2]

《北洋官报》大量刊载国外新闻

《北洋官报》创办于庚子之变后清末统治者实行新政之时。这是一份以“通上下,开风气,传播新政新学,促进国家富强”为办报目的的新式官报。与古代邸报不同,该报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管理运行模式,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创新编辑形式,实行邮递制度,探索各种渠道促进发行。报纸除了刊载传统意义上的“宫门抄”“上谕”及“辕门抄”之外,大量刊载奏议、公牍、文告等政务信息,公开报道清政府的行政工作内容,“反映了清政府向现代政治文明的一定程度的转型,营造了新政有序开展的表象”[3]。

《北洋官报》虽为直隶官报,但其国内新闻覆盖全国,类目众多,重点报道清末新政。该报创刊之初就设有《译报第一》《译报》《译电》《各国新闻》等多个栏目刊登国外新闻,每期少则两三条多则十多条,后统一为《各国新闻》一个栏目。

关于刊载外国新闻的目的,《北洋官报》在首期的《译报第一》栏目里有一段相当于“编者按”的文字说明:“五洋六洲广漫漫,我国其中如弹丸。苍鹰疾视长蛇蟠,日砺牙角刷羽翰。各各远害谋利安,腾口掉蛇辞翻澜。吁嗟!我民可以观。”[4]

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四分五裂。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在炮火中逐渐瓦解。强加于中华民族身上的战争浩劫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贫穷,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警钟震醒中国人,中国人必须破除盲目自大之心,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知己知彼,以图发展。正是基于此清醒的认识,《北洋官报》主动摒弃封闭自锁、盲目排外的办报思想,开设了《译报第一》栏目,呼吁国民开眼看世界。同时,官报胸怀高远,以“传新知”“开民智”为办报宗旨,刊载外国新闻的最高目的是向世界学习,使国民遍览“五洋六洲”,重树“世界”与“我”的观念。

五洋六洲师之仇之

笔者选取1906年8月1084期到1114期共31天完整的《北洋官报》为样本,对其外国新闻刊载情况进行研究。这个月的《北洋官报》设有《译电》《各国新闻》两个栏目,报道的国家共有40个,各个被殖民国家的新闻独立计数。

首先,统计数据显示,《北洋官报》关注的国家确实遍布“五洋六洲”,但对各个国家的关注度有高低之差别。其中,对参与庚子侵华的八国、对与中国有地缘关系的国家关注较多。日、俄、英、美、德、法、意等都是1900年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成员。《北洋官报》大量报道八国联军相互勾结、相互倾轧的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觊觎中国领土和资源,贪婪无耻的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报纸对在多边外交关系中非常活跃的土耳其,同为文明古国、命运与中国相似的波斯也经常报道。对距离中国较远的南美洲国家、南非洲国家,《北洋官报》也时有关注。说明官报的视野不再局限,它眼中的西方世界是宏大的,多元的。且中国处于“五洋六洲”之中,被卷入世界民族国家的潮流,与各个国家是有或紧密或松散的关系,只有了解世界,才能“远害谋利”。“天下”“四夷”“宗主”“藩属”这样传统的外交思想、外交体制不再适用,天朝上国的时代已经结束。晚清政府在国际外交博弈中,艰难地探寻生存之路。

其次,《北洋官报》对日俄两国关注度颇高。晚清时期,中国与日俄两国关系复杂而密切、矛盾而对立。从日俄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国看待日本,不再是“天朝”面对“倭寇”的傲慢想象。报纸报道日本对中国利益的侵犯,对朝鲜的控制,揭露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同时,大量报道日本的变法改革,效法西方成效显著,文明开化,已然崛起。不仅是《北洋官报》,清末的报纸大都宣扬日本是中国师法的对象之一。大量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并在清末新政实施期间被召回,协助国内建设工作,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参与者,甚至也成为反抗列强尤其是日本侵华活动的先锋。

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贯穿晚清中俄历史。庚子之变前后,“沙俄既要与其它国家合伙打劫,共同宰割中国,又不受其它国家的任何约束;既要从中国获得最大的侵略利益,又不愿名义上充当联军魁首,以便把自己继续装扮成中国的朋友。这一方针,充分暴露出沙俄外交极端阴险狡诈的特性”。[5]清廷对俄国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俄国借机攫取在华最大权益。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中俄外交关系中,中国是俄国宰割、侵略的对象。日俄战争期间,《北洋官报》密切关注最新战况,日日有跟踪报道。相对于报道日本方面的战况来说,官报报道俄国狼狈的败退、战略的失误、损失的惨重比较多。虽然日俄战争的后果对中国来说无疑是熊退狼来,但中国人还是把俄国当成主要威胁。

再次,统计表明《北洋官报》外国新闻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对各个国家政治、军事动态、外交策略方面的新闻格外关注,显示出晚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的主动性和打破不平等条约束缚的勇气。在与外国尤其是资本主义列强的被动外交中,晚清政府试图维护国家权益,构建平等的关系,推动国内相关新政与国际规则接轨,不断拓展外交局面,改善中国低下、边缘化的国际地位。除此之外,官报也关注如智利发生大地震这样的社会新闻,英国、美国等国报业市场的发展等新闻。丰富的外国新闻展现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西方世界,粗线条勾勒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基本状况,富裕、文明、秩序,且贪婪富有侵略性。

最后,对于西方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科技发明、知名人物以及各类新技术新知识等,大部分也都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在报纸上。这些细琐庞杂的报道构建出一个现代的、先进的西方文明形象,是中国改旧换新,以图振兴,抵御外侮而学习的对象。这些仍显示出《北洋官报》对于西方世界的认知与态度,崇拜大于批判,接纳大于排斥。

结 语

中国的现代性,后发于西方社会,以想象形式进入中国语境。鸦片战争后,中国想象中的西方形象不仅仅是神奇怪异,更是邪恶、强权、野蛮与文明、自由、富裕并存的矛盾体。《北洋官报》与同一时期现代化报纸上报道的西方,既是帝国之强盗,又是文明之导师。这反映出中国人一方面对西方世界怀以复杂矛盾的理解,另一方面接受西方新知新学的传播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媒介形式,报纸报道外国新闻,传播西方文化,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宏大进程中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猜你喜欢

北洋外国国家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外国公益广告
把国家“租”出去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北洋六镇
谈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