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传播时代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策略

2021-01-03汤代禄

青年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融合用户思维

● 汤代禄

通过对中国知网等检索可以发现,“具身传播”“具身体验”“具身认知”“具身互动”“技术具身”等新闻传播中“具身性”研究逐渐成为探讨的热点。随着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媒介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至于成为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的身体也越来越多地投向媒介,将媒介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默认为我们自己身体的感知。[1]具身传播的理念还在不断丰富,仅从技术实践角度来看,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目前,业界实践虽然没有显性地体现“具身性”理念,但融合转型实践中的“沉浸体验”“场景互动”“数据可视”“文字可听”“界面可触”等已越来越多潜在地实践着“具身性”传播。[2]笔者从技术视角对新闻传播具身性实践进行观察,对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的相关探索进行思考,借具身传播的实践价值助力主流媒体融合转型。

具身传播的业界实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间的充分竞争,逐渐造就了人人参与的众播模式,创新了身临其境的浸播体验,形成了隔空交流的云播场景,探索了触达感知的感播形式。

1.人人参与的众播模式。互联网发展到Web 2.0阶段,逐渐打破了传统信息单点广播的传播模式,把身处不同地域、所在不同时点的人连接起来,形成人人参与的信息传播机制,各媒体办网站、建论坛。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据主力,移动设备的具身特性进一步凸显,自媒体成为众播中的重要力量,各媒体立端开号。随着“云移大物智”等技术的不断加入,越来越多的智能系统参与到众播大军,逐渐形成智能众播模式,智媒转型正在成为众多媒体的实践选择。

2.身临其境的浸播体验。随着4G的普及和5G的逐步发展,移动网络访问越来越顺畅,融合全景、实景,叠加虚景,全屏呈现的信息呈现模式,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传播体验。各媒体纷纷采用VR直播技术,进行全场景式的VR视频直播;采用VR集成技术,设计开发全息报纸,扩展报端展示形态;采用三维720度VR全景平台,结合重大主题报道设计制作全景VR图景新闻。这些媒体实践,都为用户打造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创造了人机合一的使用感受,扩展了新闻呈现形态。

3.隔空交流的云播场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减少人员聚集风险,云采访、云访谈、云录制等云传播方式成为新常态。2020年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一改往年的集中采访方式转为云端采访。全息异地同屏技术的创新运用,将异地采访对象的全息等身影像投射到记者所在演播室,真身记者与影像嘉宾同框隔空实时交流访谈,形成人景合一的“云访谈”。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为了能持续播出,探索出了各路演员云端汇聚的“云录制”模式。2021年的央视春晚更是借助“云录制”打造了奇幻的精彩演出。

4.触达感知的感播形式。新技术融入新闻生产,逐渐提升了用户的感官体验。借助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繁冗复杂的大数据趋势规律以便于理解的可视化图表、图形展示,实现了“数据可视”,增强了用户的视觉体验。借助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由计算机引擎将文字朗读给用户,实现了“文字可听”,增强了用户的听觉体验。借助人机交互开发技术,设计的方便用户交互参与的融媒体产品,实现了“界面可触”,增强了用户的触觉体验。通过交互还能获知用户的喜怒哀乐情感,并提供针对性的新闻信息反馈,形成与用户共情的感知传播模式。

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需要树立具身思维

在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逐步引入和树立实践中的具身思维,转变传统新闻生产传播模式。

1.用户思维。互联网的重要思维方式是用户思维。当前网民职业结构、学历结构、收入结构等呈现出草根化、城镇化等特点,同时网民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和老年群体转化趋势日趋明显。网民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均衡,由此构成了多元庞大的数字社会。[3]因此,线下网民的个性化兴趣借助网络连接形成了更大的网络社群,不同的社群强弱关系又逐步形成了不同圈层。针对越来越细分的圈层,主流媒体需要细分内容供给,设立不同的“工作室”“兴趣组”“实验室”,深化新闻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便通过互联网影响用户、引导用户。因此用户思维是融合转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具身思维方式之一。

2.技术思维。主流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以人文、社科思维为主,注重的是“妙笔著文章”,但有限的内容生产能力在遇到互联网无限的时空空间时,表现出特别“辛苦”的状态。海量的新闻信息、众多的信息渠道、广泛的网络用户,应接不暇。因此急需引入技术思维,借助互联网技术解决大规模共性问题,让技术解决系统化问题,让人解决人文化问题,形成人机融合的工作方式。

3.场景思维。随着4G、5G的快速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渐成为现实。两位硅谷的资深记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指出“移动设备”“传感器”“社交网络”“定位系统” “数据”是构成场景的五种技术力量。[4]用户通过前四种技术力量产生大量数据,技术后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又反馈回来,形成用户所需的个性化服务。通过这五力的多种组合,可以形成众多的现实场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道中的疫情地图、风险小区,2021新春趋势报道中的电影大数据、迁徙大数据、快递大数据、网购大数据、住宿大数据等纷纷成为现实场景报道中的新方式。用户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反映用户偏好、习惯的数据就会越积越多,数据化的场景就会越来越成为主流。场景思维将是媒体人必备的具身思维。

4.网络思维。互联网实现了用户的连接,形成无组织的自组织形态。[5]所以,互联网也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工具。通过互联网的用户组织功能,可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实施舆论引导,可以助力社会治理。这里的网络思维更多的是指借助网络的组织思维。特别是在新媒体运营活动中,引入网络组织思维,借助互联网来组织用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需要融入具身技术

在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主流媒体还需要采取有效的具身技术策略,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具身传播,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1.通过大数据技术改变媒体生产传播方式。通过大数据热点监测、传播分析、主题聚类等技术指导选题策划,辅助一体考核。通过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形成大数据新闻和智库分析产品。通过移动客户端实时积累的内容数据、用户数据、设备数据、位置数据、时间数据等,实时汇聚单条内容、单个用户的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全面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使用偏好,指导内容生产和新媒体运营。主流媒体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解决全面认识用户、全面挖掘用户需求的问题。

2.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媒体内容供给能力。通过引入机器写稿、智能分发、智能审核、智能生产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融媒体生产效率。通过使用语音播报、虚拟主播、智能交互机器人、智能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丰富新闻内容展现形态。主流媒体应用智能化技术,主要解决面向互联网大规模用户多样性需求的内容供给问题。

3.通过5G融媒体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水平。在5G网络大带宽、广连接、低时延特点的加持下,具备更高体验、承载更多信息的大流量新技术可以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5G环境下,VR、AR、MR、XR、全景、全屏、全息等技术,可以带来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还可以通过交互技术,集成更丰富的内容信息。主流媒体应用5G融媒体技术,主要解决提升、丰富用户体验问题。

4.通过智能设备延展媒体传播渠道。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快速推陈出新,越来越多地形成新应用场景,大大提升了用户生产生活的便利程度,扩展了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渠道。主流媒体抓住和占领这些用户具身性的智能设备,就间接抓住了不同场景下的用户,解决了场景用户问题。

结 语

媒体融合转型,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实现传统媒体互联网化转型,或者说未来的融合媒体更多的是互联网媒体。互联网新技术驱动了传播具身性趋势的形成。主流媒体应及时转变思维,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积极适应具身传播时代大势,在主战场上重塑新主流。

猜你喜欢

融合用户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