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1-01-03李杨杨
李杨杨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中作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是旨在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这既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高中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中学生所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能对接触到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辨析,使他们以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思辨能力概述
“思辨”是思考辨析、弄清楚的含义,“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思考”即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辨析”即辨别分析,能够将条理说得清、道得明。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要运用一定的理念对某一种社会事件进行甄别和判断,也就是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辨析。思辨性语文教育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是强调对于文化认识论的教育。同时,作文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把学校当中的思辨性教育与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相结合,旨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思辨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该能力凸显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慎思明辨的能力。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一方面,高中语文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分数,以分数划分“好学生”和“坏学生”,却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缺乏、思维僵化、思想桎梏,最终导致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过于保守,不善于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也早已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奴役性”。长此以往,学生缺乏理性的精神,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思考,也无法敏锐地洞察事件发生的根源。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侧重点往往放在写作的结果上,却忽视写作创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纵观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三、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在中学作文教学尤其高中阶段,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对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去寻求最为有效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有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种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指导深思,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最佳的思维方式即“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该观点强调了思辨的具体性、深刻性。提高学生作文思辨能力并非按部就班,切勿按图索骥、生搬硬套,教师应当在阅读等教学环节中渗透思辨能力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对某种现象的评价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并列举相关依据是高中生作文写作的核心,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提出,工匠精神的内涵,要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要有一流的心性;要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地热爱;要臻于至善、超今冠古地追求;要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要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做到以上内容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本文观点鲜明,论据翔实,既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同时也弘扬了“劳动最光荣”的崇高思想。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辨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进一步说明教师指导学生深思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我们以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卷Ⅰ)作文为例: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首先教师应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是什么。首先,学生应对这段文字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这个过程类似于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的时候,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为文章划分层次。这时学生脑中会初步形成对材料的框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题”进行创作。学生阅读完材料后会形成这样的结论:第一段材料,是对整则材料的总括。它包含三个层次:“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交代宏观背景,“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交代国家面对疫情的应对理念和应对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承上启下。第二、三段分别阐释了“疫情中的联系”。学生通过分析得知人们扩大距离是为了阻断病毒,共同防疫。人人参与,守望相助,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样也是为了防疫。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思,启发学生认识到疫情当中的距离与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既需要人们之间空间上留有距离,也需要彼此的心灵相互靠近。在学生深思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做到了思政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大爱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深度思考,旨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中“唯成绩论”“死读书”“读死书”的错误观点,将教学的重点放到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方面,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视野中思考、探究问题,从而回归到语文学习,尤其作文材料的分析学习,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的作用上来。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方式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既响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政策的号召,也是促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二)分析辩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强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新闻活动,对近期社会上讨论的热门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先让学生掌握新闻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观念和看法,通过热点话题进行分析辩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教师积极引领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逐步地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例如:针对近期新闻报道比较多的“医生手术后喝葡萄糖水谁付钱”这一报道,将这一话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透过医生手术后喝葡萄糖水这一现象看本质。首先,学生想到的是为什么喝葡萄糖水而不能喝正常的饮用水的原因。学生也许会想到是由于手术室是无菌空间,正常饮用水不能进入手术区,其次还能联想到医生由于连续工作身体透支,正常的饮用水无法满足能量供给造成的。但这不够全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医院收费机制、医患矛盾、人文关怀等方面分析。
(三)搭建平台,形成学生的学科素养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交流如雨滴般无声胜有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坠,碾着时光的足迹,最终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教师秉承“在学术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如开展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活动,对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入辩题,如“人的成功是能力重要还是机遇重要”的关系话题,如关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哪个更重要”的争论,“当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的争论,“思想与行动对我们来说哪个更重要”的讨论。通过以上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要想使学生写作有足够深刻的立意,应当不断地问“为什么”,由“为什么”引出学生心底的“为什么”。教师组织此类作文教学活动目的培养是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文教学中自觉地将学与思相结合,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促进写作论据充满逻辑性和丰富性,使文章选题立意更加严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四)学会想象,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现相应生活情景、场面,使之“场景化”。这种“情”不是“为文造情”,而是循“充分揣度情境——情感沟通——进一步说理”的路径来说理。当学生阅读完给定材料后,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一定的框架,通过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想象,进而掌握其中的内涵。教师在该环节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通过续写训练的方式来锻炼学生假设性的思维能力。例如,小说《边城》最后写道: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学生给其续写不同的故事结局。学生完成这一训练的关键在于能够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设定为后续发展方向并沿着这种思路去写作,而不是苍白无力、平铺直叙地论述。
(五)积累素材,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1.抓住课本内容,搜集知识和写作思路
学生光读课本是不够的,必须要读透!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中,我们能感受到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生与死”的突破口,阅读时要重点关注。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学会与作者“对话”,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文章结构上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学生欣赏并学习作者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积累结构和情感上相互呼应这种构思方法。
2.抓住零碎时间,进行有效阅读
高中阶段功课繁重,几乎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但是我们可以挤出一些零碎的时间用来阅读一些简报、浏览一些热点新闻等等。读到好的素材就把它积累下来,慢慢地充实自己的“素材库”,以便在写作过程当中使文章更加饱满、有深度。
3.激发学生热情,实现素材积累效果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搜集素材当中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途径自行积累素材,通过以上方式可加深理解和记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与学生两者都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得以足够的重视。教师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扩大课外阅读量、扩宽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积累文学知识、丰富思维底蕴,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思辨的习惯。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这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与锻炼。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