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1-01-03杨柳青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杨柳青

(湛江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

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职能板块,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今,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催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变革,只有将现代技术手段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和有效性才能有所保障,在信息技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要面临更多的新要求新挑战。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新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抓手,而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还得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着手,只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要求下的人才培养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更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该门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掌握实践能力,尤其是相应软件与现代技术手段交叉融合的能力,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即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但要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关键是要能够借助先进技术和工具去分析和处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问题,此外要具备抓捕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的洞察力。

1.2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环境要求仍存差距

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人才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加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本身独有的灵活性,对人才的要求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新时代下的行业环境,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养较高能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办学目标,转变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全面教学改革。然而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行业要求缺乏足够认识,导致教学环节未对人才培养策略及方向进行及时调整,培养出来的毕业大学生仅掌握一般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欠缺,难以快速适应社会环境。尽管社会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才的需求较大,但大多数毕业生还达不到企业的岗位需求。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为此,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要瞄准时代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市场环境要求,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实状况,以贴合市场需求,促进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结合。

2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行业发展要求脱节

当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教学理念,教师主要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作为依据,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述,教学内容充实饱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理论及知识体系,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结合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案例,即便是引入新近案例,基本上也只是泛泛而谈,因未对案例展开深入探讨,造成学生未能将所学理论嵌入到实际案例,学以致用的能力稍微欠缺,运用知识储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教学内容陈旧及缺乏行业、企业特色,也会造成学生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发展概况了解不够。其次,学生对于该课程中每个环节每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不十分清晰。如,每章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每章在学完后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提升哪些素养,这些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具体能解决哪些问题等等,对学习目标的模糊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抓不住重点,学习压力增加。再者,有很多院校将人才培养寄希望于第一课堂,不太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忽视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实习实训机会太少及学科竞赛经历的缺乏,会造成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知难以形成,实践动手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培养。第二课堂的忽视无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空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却不能灵活运用于实际,最终会导致学生跟不上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步伐。

2.2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极强的应用性要求学校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实操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如此方能符合该课程人才培养的教学初衷。然而,许多应用型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依然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理论讲授为主,讲授内容、课堂安排由教师进行设计,学生则被动听讲,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互动,造成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教学效果较差,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被扼杀。尽管教师也会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但创新教学方法动力依然不足,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仍少有老师采用,因此课堂教学也往往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上,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未被真正开发,教学效果也就只能停留在某个层次。伴随着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被引入课堂并得到广泛推广,尤其自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学的优势不断显现。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并通过“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仍然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2.3 课程评测不科学,测评结果不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评测仍采用传统的评测方式,重理论考核,轻实践和过程考核,评测方式并不科学,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是课程考核形式机械,缺乏新意。当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的方式进行课程最终成绩评定。卷面考核的题型和结构一般比较固定,不够灵活,且像人力资源管理类应用性强的课程,其卷面成绩加权比重稳定保持在70%,平时成绩只占30%,固定不变的考核题型以及重理论轻平时考核的加权比重设计无疑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平时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而这些方面缺乏详细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和评价等级,且与职业现实联系不大,考核结果不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不利于学生与未来职业接轨。其次是现行考核方式缺乏对实践环节和学习过程的考核。课程考核基本都在期末进行,即该门课程在整个学习阶段只有一次评测,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情况不被纳入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造成学生对阶段过程的学习不够重视,而是抱着侥幸心理将希望寄托考前背一背就能顺利通过的期末考试。而实践过程环节的表现不被纳入最终评定,会导致学生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应付了事,最终无法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4 师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许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大多数授课教师为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他们缺乏教学经验,仅仅是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不懂具体实践操作,“双师型”教师尤为匮乏。一些院校为了缓解专业师资紧张的压力,直接从其他院校外聘教师,或从企业聘请没有教学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上课,而这些教师往往是“半路出家”,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教学经验,都不足以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才要求授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此。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经验,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因此对企业运营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流程并不十分熟练,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偏理论讲授而少实操演练,教学活动不能依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实际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演练,即便在课堂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然而由于未能亲身经历感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对此工作实际并不了解,课堂上的实践模拟往往停留在某个点上无法深入,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倘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不屑改进下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3 应用型本科院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 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每次授课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清楚每章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根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把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就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发展趋势,以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要顺应时代要求,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优势等相关知识,增进学生对大数据处理程序及方法的了解,授课过程中引入最新发生的影响力较大的热点作为案例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再次,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针对实际的工作流程、能力要求、职业发展要求等,调整教学安排,优化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所要求的技能。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学校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企业专家做专场讲座,向学生讲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深化学生对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的认识,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无缝衔接。最后,必须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深化开展企业合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强化以赛促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3.2 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伴随着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以更方便、快捷的途径获取大量前沿教学资源。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充分互联网、新媒体等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同时借助现代技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创新。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将“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从而转变以往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客体的现象,以此改善教学效果。教师们可通过搭建雨课堂、腾讯课堂等教学平台或采用多种平台交互使用,实现平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学习,同时借助平台强大的功能实现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互动,提高学习效率。使用教学平台主要是方便教师将教学课件、影像资料以及课前预习内容、案例材料推送给学生,实现何时何地学生都能自主学习,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确保各阶段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其次,为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根据不同课程板块的实质需求对课堂精心设计,在课堂上积极引入视频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情景体验、软件辅助实训等新形式新内容,实现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亲身感受和体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借助QQ、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辅导答疑。

3.3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巧与方法,还必须能熟练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学生在学业完成后能以更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环境的前提,就是在实践教学中把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挖取、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有很多涉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统计软件,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应尽量确保学生掌握一到两门数据处理统计软件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必须将大数据处理相关知识及软件模拟教学引入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教学实践中引入踏瑞、新道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软件,可以引导学生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对该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其次,教学过程中积极增设人才市场观摩板块。人力资源市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体验,通过现场观摩,学生能对现代人才的应聘要求形成初步认知,了解岗位招聘对企业的具体价值。再次,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平台。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岗位实习实训,了解企业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流程,在自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既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也有助于学生结合个人人生理想制定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3.4 优化考核体系,有效测评学生综合能力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但能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意味着传统考核形式已无法满足当下专业人才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须加快完善考核方式,相应提高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比重。首先,将结果评测和过程评测同时纳入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将课堂参与情况、成果展示情况、课后文献阅读和课后作业质量纳入考评范围,与不定期单元检测等阶段性评测一同作为过程评测的考核依据,以此鞭策学生应将过程性考核放在与结果考核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此外,结果考核需要创新期末试卷的题型和结构,尽可能使试题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以此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其次,增加岗位操作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岗位操作包括工作软件学习、课程实训、实地调查和实地实习等内容,主要由企业评分和校内技能测试作为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评定的依据。最后,成绩评定标应尽量量化。成绩评定应定量为主、定性为辅,量化为主、克服主观,适当增加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占最终成绩评定比重,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成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使课程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力资源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有效发挥课程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指挥棒”作用。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综合水平

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应用性极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当今时代企业更需要全面发展、综合素养高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任教师,自身首先必须要有远见卓识,不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经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软件操作能力。为此,高校必须以此为目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一是必须加大培训资源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专任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二是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给教师授课,或组织教师到企业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再有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如行业、企业的研讨会、交流会等,通过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其次,学校也可以直接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且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此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最后,作为教师,自身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质要求,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洞察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同时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积极参与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参加实践锻炼,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此促进教学。

4 结束语

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重实践的特点要求高校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持续推进教学全面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考核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此优化教学质量,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才,为学生将来的职场发展道路铺垫基石。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