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析
2021-01-03郑梅
郑 梅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局前街小学 江苏·常州 213000)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热情和潜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很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为了让教学情境更好地发挥作用,分析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水平,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研究。
1 数学情境教学的概念界定
教学情境是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直观的教学氛围。教学情境主要包括生活类教学情境、游戏类教学情境、思考类教学情境和兴趣类教学情境,每种情境都是指向于教学目标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成功,有的教学情境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些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有些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无效的,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好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
2 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分析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完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创设了小猴子分桃的教学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分数的基本概念,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规律,充分做到内容、趣味和生活化的统一,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发展产生过程,感知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次的方向发展,构建出知识间的数学体系。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材引入了购物的教学情境,如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这个情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的热情,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3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情境导入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和探索,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活跃性,有利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是片面的、直观的,而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 数学情境教学的问题呈现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实施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目标指向性不明确
情境内容的设定要指向教学目标,并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喧宾夺主。好的情境要基于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设计。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一位老师播放了各个国家获得奖牌的精彩瞬间和基本情况,用时超过了10分钟。这样的教学情境显然是无效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晰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式,体会分类整理的好处。一节课的前20分钟是主体目标的呈现,而该教师将10分钟都花在了播放视频上,显然是喧宾夺主,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毫无关系的。
3.2 探究性不明显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探究性,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和欲望。部分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照搬书本,照本宣科,情境本身缺乏探究性,很难调动学生研究的热情。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部分教师会直接引用教材的情境,在量课桌的过程中产生小数,学生的研究需求不大,难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新的情境,如测量身高,小明和小红的身高都在136-137之间,你能比较两人的身高吗?这样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发展了学生探究与思考的能力。
3.3 情境认识存在偏差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教材呈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系很少,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数学教学与现实情境完整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经验去创设情境,更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以至于创设出来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4 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情境主要包括生活类教学情境、游戏类教学情境、思考类教学情境和兴趣类教学情境。创设的情境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年龄特征,指向于教学目标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通常采取以下策略:
4.1 前提:立足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设置课堂教学情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类:知识目标、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上课前,教师要明晰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系,即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些技能、在数学情感上得到哪些发展。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感悟分数的本质特征,理解分数产生的前提是平均分。教师就可以创设分东西的教学情境,8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块呢?4块呢?2块呢?1块呢?从分东西入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针对不同课型的课,我们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
4.1.1 生活型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模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果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应用和研究,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尤其是数学教学,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并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超市里统计一下物品的质量,对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有清晰的认识。并垫一垫一些物品的质量,感受质量观念。整个过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让数学更贴近于生活,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4.1.2 趣味型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如在教学分数比大小时,教师可以以分西瓜的方式导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4.1.3 思考型教学情境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思考,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彩带和灯是间隔排列的,有100根彩带,需要挂几盏灯?”课前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研究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2 基础:激发研究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时,要注意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和数学学习有关,指向教学目标;二是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三是情境的创设要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可以创设商店购物的情境: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情境的创设既贴近生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又激发了学生研究和探索的热情,情境的创设也指向教学目标,即要把3本笔记本的钱加上1个书包的钱等于一共的钱,隐藏着算法的一般规则,也就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4.3 关键:设置问题悬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衡量数学教学情境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不能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好的数学情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情境中的问题,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达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小明和小红比身高的教学情境,两人的身高都在136-137之间,你能比较他们俩的身高吗?通过设置问题悬念,引出研究小数的必要性,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本质,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好的情境不仅能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和反思质疑的学习态度,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感悟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