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2021-01-03王富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岗位实训幼儿园

王富津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广西·玉林 537000)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应具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引导能力,在技能目标中应侧重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引导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经过调研发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专业)的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专业性强,与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差。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幼儿园迫切需要大量拥有较强游戏组织与开展能力的人才

《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当中,相对来说最难理解和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没有很好的结合幼儿园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没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符合幼儿园岗位能力的内容进行学习。做笔记、划重点成为了同学们的常态,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学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同学们不理解关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也不理解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重点?怎么记忆知识点?为什么要记忆知识点?所以一到考核,然后硬着头皮背一背要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后浑水摸鱼、蒙混过关。很显然,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考核方式并没有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同学们,也没有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目标。同学们没有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这也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留下了隐患。

如何将学前儿童游戏与职业岗位相衔接?如何将学前儿童游戏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前教育改革与当时社会的需求。结合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在幼儿园的调研以及对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岗位能力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使学前儿童游戏的教学模式改革更加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能力,减少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与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更好实现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与岗位能力“零距离”的对接。

1.2 传统课堂学习和理论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学习和理论学习热情不高。虽然职业学习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围绕这些特点,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开展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等,学生能寓学于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创造潜能。

2 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2.1 课程的改革需要密切对接用人需求,突出教学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改革需要密切对接幼儿园单位的用人需求,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教学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步探索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应用到课程改革中,以“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标准开发”为核心,以“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为抓手,以“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内容整合”为载体,构建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库,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改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中各类教学游戏的组织与设计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岗位。

2.2 找准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向,明确教学目标

在调研的中职学校中,都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教育目标,这给课程建设明确了方向。开展游戏活动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而专业能力培养应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掌握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在教育教学和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1)能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适合该年龄段幼儿进行的游戏并制作教学玩具。

(2)能够根据室内、室外游戏环境布置的基本要求创设各年龄阶段的室内游戏场地以及室外游戏场地。

(3)能够根据游戏观察的基本方法进行有效观察并记录,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采用适合的策略对游戏行为进行指导。

2.3 教学模式需要改变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职教特色鲜明,符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学习和理论学习热情不高。虽然职业学习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围绕这些特点,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开展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等,学生能寓学于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创造潜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岗位技能的获取。由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鲜明特色,相对于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来说,按学生实际的岗位划分按任务、按项目的方式的学习对中职学生还是有较大的吸引力。在按学生岗位划分项目的技能学习中通过授课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将各个项目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演练,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运用知识,从中获取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4 教学内容需要整合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内容原来有十一个章节,而概念、理论部分就占了四个章节。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符合现在幼儿园岗位要求。在课程内容整合上,将知识内容整合为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游戏过程的指导与观察、婴儿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游戏、游戏治疗八大模块。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根据学前教育教师的工作岗位特点和游戏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和训练。

2.5 教学方法需要转变

传统的学前游戏课堂一般都是理论讲解为主,或者你问我答的教学方法,到了期末老师划划重点就这样结束课程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改革,比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先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入手,理论课堂既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这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可从以下方面来尝试:说一说,如学习游戏理论流派时,可让学生发表对各流派的看法;玩一玩,如学习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时,让学生收集、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做一做,如学习游戏环境和材料时,让学生分组设计游戏区角,制作游戏玩具。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生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体验式课堂。

2.6 教学评价需要完善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评价同样也需要完善,注重评价时间持续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全面性。开发完善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包括常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提问、职业行为养成等)、课堂作业(小组模拟幼儿园游戏组织与实施的完成的情况、成果,以及书面作业)、平时测试、课外作业等。终结性考核包括课程综合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展示、游戏课程综合设计或报告、期末卷面笔试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占分比例分别是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六十。在学前儿童游戏教学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时间持续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时间的持续性即将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是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革为由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相结合,使教学评价更加多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指将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有机结合,既强调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强调学前儿童游戏的组织能力。

2.7 教学资源需要建设完善

课程改革少不了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及完善,在对学前儿童游戏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将学前儿童游戏典型的游戏项目融合进教学资源库中,制作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设计、微课小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工作页以及习题等一系列资源,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库。

2.8 适当增加学前儿童游戏的实训,注重理实一体化

在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中,实训非常有必要,既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也要注重实践的部分,那么我们可以将学校的幼儿园仿真实训室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训上,实训课堂时间可适当增加,学生先自行体验游戏的玩法及规则后再进行游戏组织的改进,使得学前儿童游戏更富有童趣和创新。要适当增加学前儿童游戏的实训,注重理实一体化。在进行调研咨询时,中职生在理论授课与实训课的选择上会更倾向于实训课,可在课堂中先进行实训授课再结合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进行授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对课程的兴趣以及更清晰的抓住授课教师的思路。

3 课程改革与实践今后设想

今后设想。

(1)今后继续进行课程内容探索与实践研究,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技术更新同步,不断完善更新教学资源库。

(2)进一步对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积累适用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教学方法、措施及策略,并进行推广。

(3)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继续学习热情,鼓励教师团队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切实提升教学、实践、科研能力,为教师行为科学化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岗位实训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爱“上”幼儿园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