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视阈下高校美术美育特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01-03谢伯开
谢伯开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揭阳 522000)
0 引言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进一步改变,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与关注。习总书记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革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工作,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成长。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了美育在我们国家所占据的地位。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现象为我们的文化教育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美育课程作为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之一,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关注,教师们在开展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多元文化对其所带来的影响,将不同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通过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美育特色课程,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并将这些文化融入到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当中,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
1 传统模式的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教育部所编撰的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各类高校都开始了对于艺术课程的改革,开设了如《美术鉴赏》类的艺术选修课程,但结合目前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美术美育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阻碍了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如此,受各种客观及主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并未结合时代的发展,导致他们的美术美育教学质量较差。传统的美育课主要是以美术史研究与作品鉴赏作为主线的来进行的,通过对中外美术史进行概括性的阐述和对名家作品的赏析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对美的感受,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传统的美育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视野的开拓和美术发展的节奏,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具体的教学大纲,影响到了美育课程开展的效果
结合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美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课时偏少的现象,不足以充分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此外,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还存在着没有制订完善教学大纲的现象,教师们在进行授课时更多地会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审美品位来选择教学内容,导致了这些高校的美育课程内容略显单薄,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美育工作。
1.2 创新性严重不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美育是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凝聚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陶冶情操、愉悦心情的重要文化载体。随着我国对精神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与完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美育这门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学科所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的美育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高校的美术教学应当以弘扬艺术文化作为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帮助人们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美术美育教育的实施却出现了问题,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都来源于中外美术史与美术鉴赏的普遍性知识,并没有与时俱进,创新性也不够强,没有结合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没有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自然无法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最终影响到了课程开展的实效性。
2 多文化视阈下高校美术特色课程群的设定
2.1 重视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美术美育课程
传统的美术美育课程是由两条主线共同构成的:其一是西方美术史与美术鉴赏,而另一条主线是中国美术史与美术鉴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美育教育时,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从雕塑、绘画、建筑与工艺等多个方面出发,让学生徜徉在艺术长河里,通过对中外美术史的溯源以及代表作品的鉴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对美的感知能力,教师还需要在授课前对授课内容进行反复优化,将所学知识点进行精简与细化,并将理论知识与我国的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2 构建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美育特性
对于传统的美育教学来说,它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各种文化的融合,美育的教育者也应该紧紧围绕时代的发展。习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了“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入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弘扬我们国家传统的艺术文化,在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加强对国内优秀特色文化的传承,让美育意识走出学校,融入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教学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3 高校构建美术美育特色课程群的具体措施
3.1 融入爱国教育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们可以考虑在全新的美术美育特色课程群中融入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与美术馆,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的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通过对国内部分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内的传统美术在世界史上一枝独秀、源远流长,从西安兵马俑到敦煌壁画,从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到元代的《富春山居图》,从气派恢宏的汉唐建筑到秀丽诗意的江南园林……我国拥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有选择地设计我们的教学方案,在美术美育特色课程中融入爱国教育理论课程,加深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自信,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3.2 了解民俗文化艺术的课程,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中,诞生出了许多不同形式、不同含义的艺术作品,她们都是不同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在新的美术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中有选择性地利用,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与途径观赏到相关的艺术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他们对丰富多彩、神秘奇妙的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这在美育教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对美育的一种丰富。
3.3 融入国家历史,提升美育的厚重感
与我国过去数千年中所诞生的文化相比,尽管我国的近代史相对而言比较短暂,但这段发展历程却无比丰富,从最初的抗日战争开始,到中间阶段的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这段时间内诞生了不计其数的优秀艺术家,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不仅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同时也融入了他们自身的理想和对国家的热爱,将这段历史融入到美育课程当中,能够极大地提升美育的厚重感。
3.4 将美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加快城乡建设
美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当中,而是要将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将其应用到城乡规划与建设的进程当中,提高我国整体居民的文化水平与审美品位,进而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而要做到这些方面,就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开展“田野调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融入到乡村建设过程中去,将美育应用到城乡现代化建设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全民审美的根本目标。
3.5 结合最新的数字信息化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我们在构建美术美育特色课程时可以考虑引入现代的数字信息技术,充分发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利用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教学资料,特别是精彩的影视资料,大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使美术美育课更有质量、更有吸引力、更加充满现代气息。
4 结论
时代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教学体系的改革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建立特色课程群的方式也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了许多教师们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法宝,通过采取在美术美育特色课堂圈当中融入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加入不同民族文化的相关课程、融入国家历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及引入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美术美育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从而达到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