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21-01-03吴房妹
吴房妹
(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推出,明确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系统改革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还进一步指明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应用方向。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模式。本文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以下简称学习通)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源服务于本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 中职《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前教育学》深入地阐述了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具体教学方法,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模式落后。因教材理论性强、内容多而课时少,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填鸭式”地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基础薄弱,对枯燥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最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二是教学形式单一,信息容量小。主要采取面对面授课的教学形式,同时传统的纸媒教材教学内容容量有限,知识点延伸与拓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导致了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的吸收与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对学习《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兴趣,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超星学习通平台、雨课堂、蓝墨云班课、职教云等智慧教学平台相继出现,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本文以学习通平台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环境。
2.1 学习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在这个讲究学习效率的时代,逐渐衍生出了利用移动终端来获取学习资源的这种兼具了高效与便捷两种优点的学习模式,学生们对利用移动终端来获取网络资源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平台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的第一步,超星学习通作为当前发展最为火热的交互式信息平台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超星学习通软件的应用,教师们可以建立并完善自身的教学平台,并做好《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的相关工作。而学生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浏览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并和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的目标。
2.2 建立《学前教育学》教学资源库
在创建好学习平台后,教师要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为每个学习任务分配教学课件、微课、音频、任务清单、话题讨论、课后检测题、作业、单元小测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应当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并将教学资源发布于超星学习通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下载。最后创建云班课,学生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根据个人学习需求参与学习活动,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点击微课进行重复学习,并且把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在章节话题上进行讨论,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同学可以进行解答,达到互助学习的效果。而教师作为管理者也可以参与到同学们的学习与讨论中,适时给予点拨,并且能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掌握教学动态并为教改提供支持。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模式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本文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特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情景引入、目标引领—自主探究、线上学习—协作互动、释难明理—学以致用、在线测试—多维评价、总结延伸。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1 课前自学
课前教师结合教材整合资源,在学习通平台上推送资源、向学生发布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小测考查学生课前对知识的掌握,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学习“学前教育在近现代的发展”一内容时,教师在学习通上推送关于近现代有名教育家的简介、主要贡献等文字、图片、视频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并通过课前小测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归纳错题,调整教学策略为教学做好准备。
3.2 课中导学
3.2.1 情景引入、目标引领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教师创设情景(视频情景、岗位任务情况或者案例情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在相关的案例情境中发现问题,明确自身的学习内容与方向。如在学习“幼儿园环境创设”这一内容时,我以幼儿园园长发布新学期班级环境布置为任务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幼儿园班级进行环境布置才能更加吸引幼儿?环境创设应遵循哪些原则?环境创设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出本课时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2.2 自主探究、协作互动
在完成第一环节的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发起讨论,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这样一来,平时在课堂上不善言语、比较内向的同学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课堂也就“活”起来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除了在学习通平台发起讨论,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
3.2.3 小组展示、释难明理
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后,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或问题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反馈出来。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PPT、图片、讲演、投屏等形式进行汇报,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促进知识的构建。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小组展示问题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剖析课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选人、抢答、投票、评分等功能抽取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在学习通平台给予加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3.2.4 学以致用、在线测试
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借助学习通平台上的“考试”功能,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内化情况,达到学以致用、查漏补缺,从而调整教学的进度及难易程度。
3.2.5 多维评价、总结延伸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将军教师能够根据平台所统计的数据完成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学生课前签到、学习通课程资源的学习次数、课前小测完成情况、课中互动得分(学习通上的抢答、选人等)、课堂展示、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学生课堂展示的成绩,主要是通过学习通“评分”功能进行学生自评、小组间互评及教师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手段更为丰富、客观。最后,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教师进行补充。
3.3 课后拓展
课后教师根据实施报告对问题进行汇总,为教学整改提供依据。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继续在学习通平台推送相关知识链接和优秀作业,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分享优秀资源、共同学习。并引导学生整合资源,形成学生个人特色的“幼师成长口袋”,可以包括课前纸质教材、网络资源、活动设计方案、自制玩教具、课中展示录像、课后教学反思等,均可通过二维码、照片、手账的形式保存,成为极具个人特色的资源包,学生充满成就感,逐渐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点滴积累的良好习惯。
4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通过对超星学习平台的应用,获取更多的网络教育资源,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自身的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比实验班与普通班期末考核数据发现,实验班不管从学习主动性、学习成绩、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都比普通班更为突出。此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改变传统课堂学生厌学、一片倒的现象,学习效果得到很好的提升。
尽管利用学习通平台为《学前教育学》课堂改革带来显著的成效,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太接受这种智能平台,其原因主要有:学习通课前推送大量学习资源需要强制阅读完成,学生无法保证能有较好的网速和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中职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差,部分学生还不能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很多时候没有完成课前任务,以致影响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在《学前教育学》课程实践中也发现,学习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综合分析功能仍有待开发完善,在线互动的质量也有待提升。
时代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教师,要主动迎接互联网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功能,不断优化和完善《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不变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