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青海省地方文化创新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弘扬民族精神”为例
2021-01-03高莉苹
高莉苹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1)
1 教学说明
1.1 教材分析
“弘扬民族精神”是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强国兴国之魂》的相关内容,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本教学内容对青年大学生认识民族精神,重视民族精神以及发扬民族精神,自觉做忠诚的爱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1.2 学情分析
青年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视野也比较开阔,对日常生活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也形成了对生活现象的本质性以及规律性的认识,在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上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民族精神的价值以及如何弘扬民族精神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也缺乏付诸实践的动力。
1.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树立起对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自觉将民族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机结合起来,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贡献力量。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召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报国行,让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落到实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1.5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彰显学理引领,深刻阐释关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灌输,以理服人。将青海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理论讲授中,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讨论法。通过创设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人生实际问题和困惑,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严肃活泼的氛围中一起探讨、学习与交流。
(3)案例分析法。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人物故事进行剖析,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激励大家坚定高理想信念,抱满腔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感知中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法。充分开展观看电影、专题讨论、专题演讲、主题辩论、社会调研、微电影拍摄等体验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5)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亲临以优秀地方本土文化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包括图片、音频、视频、人物讲解等方式的现场教育,近距离接受洗礼和熏陶,深化理论认识,升华情感认同。
2 教学环节
2.1 课堂教学
主要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要特征,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将理论讲清楚、说明白。
优势地位:“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和主阵地,依托青海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沉淀形成的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更形象、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教学任务:依托理论教学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引入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增强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做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环节一:设问导入,设疑激思。
【课堂导问】:
·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有何重要作用?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环节二:理论讲授,求真悟理。
(1)民族精神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民族精神界定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精神最新论述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两种不同表述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首先,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与伟大团结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也是一致的。其次,四种伟大民族精神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
(2)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如纽带般将14亿多中国人牢牢系在了一起,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4亿多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使全体人民勇于变革和创新,永不僵化和停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在实现复兴伟业的征途中拥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3)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不是空洞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首先要厚植爱国情怀,强烈的爱国情怀不仅表现在了解中国历史,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自觉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同时强烈的爱国情怀还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自觉将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个人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始终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爱国,还要胸怀远大的报国志向,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爱国,更要落实到强国之行中,懂得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这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环节三:课堂探究,深化理论。
【故事解读】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诞生地,故这里被誉为中国原子城。1958年,面对西方核垄断、核讹诈的威胁,党中央决定在这里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以身许国!无数科技工作者抱着振兴中华的理想,在这片神秘禁区,奉献与坚守了一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
【设问思考】“两弹一星”精神与民族精神有何关系?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中体会“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讨论交流】大家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精神。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国近现代革命奋斗精神的赓续者。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创造许多伟大的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自觉传递“两弹一星”的精神之火,胸怀爱国之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课堂小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争做民族精神的时代传人,爱国奉献,砥砺奋斗,化民族精神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梦之中。
2.2 网络教学环节
主要特点:深度挖掘优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信息网络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优势地位:以“跨越时空局限、信息传输量大、虚拟性隐蔽性强”为优势,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学习的重要工具,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重在深化重难点知识,升华情感,做到动之以情。
网络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青海日报等。
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等。
环节一,利用网络平台,解惑答疑。
教师利用教学平台,一方面录制并推送微课视频,如录制并推送几段讲解民族精神科学内涵、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等微课视频,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另一方面,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疑点、思想难题、情感困惑进行解惑答疑,同时通过讨论交流区与学生适时互动交流。
环节二,挖掘优质网络资源,创新网络教学形式。
网络教学环节,教师精选优质网络资源,包括优质慕课资源、官方媒体的各种资源,精心挑选适时推送给学生,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采用协作讨论法、发现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自主学习等实现网络教学,在网络学习中重注阐释重难点知识;同时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通过网络平台和资源的延展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2.3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特点: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要特征;
地位优势: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动,实践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教学实践可进一步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正误,检验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
教学任务:课内实践以各种形式文化活动为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校外实践注重带领学生亲临以优秀地方本土文化为代表的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实践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一,课堂实践,丰富教学形式。
课堂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主要采取课堂讨论、专题演讲、课堂辩论、课堂探究、案例分析、影视教学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给予学生在课堂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重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做好评价反馈、画龙点睛,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课堂实践教学案例:
实践主题:重温“两弹一星”故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实践目的:观看“两弹一星”的纪录片《国之大器-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我们青海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在六十多年前,它还是一片茫茫戈壁,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来到这里,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隐姓埋名30多年,吃苦耐劳,攻坚克难,成功地研发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动人故事。
实践准备:
(1)观看“两弹一星”的纪录片《国之大器-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
(2)利用网络、文献等搜集、整理、分析两弹一星研发故事以及两弹一星元勋相关资料;
实践方案:
小组组建团队(小组成员在6-8人)。各小组分工、协作,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内部讨论、主题演讲、视频观看等了解两弹一星研发故事。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拓展讨论,材料凝练。各小组围绕实践主题,抓住研究主题,形成PPT报告,用于课堂小组成果汇报。
环节二,校内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内实践需要根据教学专题内容采取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校园采访、拍摄微电影、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调查、校园辩论、情景剧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形式。青海师范大学依托“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开展系列探寻“两弹一星”精神的研学活动,通过图片、实物参观感悟“两弹一星”研发过程的举步维艰以及“两弹一星”研发成功的重大意义,深刻体会“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立远大理想抱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环节三,校外实践,亲临现场,直观感悟。
校外实践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亲临以优秀地方本土文化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包括图片、音频、视频、人物讲解等方式的现场教育,近距离接受洗礼和熏陶。如利用假期通过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指导学生深入社区、乡镇、田间地头,开展各种形式的考察、调研、支教、普法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真实情况,撰写调查报告。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本土教学基地的现场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各异的体验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以增强学生对国情、省情的了解,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方案如下:
实践主题:爱科学、敬英雄——两弹一星精神传承。
实践场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纪念碑、地下指挥中心、二分厂、爆轰试验场、上星站等221基地遗址进行实地参观调研。
实践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学英雄、敬英雄,树立不畏强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科学精神和团结拼搏、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感悟发扬两弹一星元勋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实践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参观、调研并记录、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PPT,做好课堂展示的准备。
3 教学反思
本专题的内容相对其他专题而言较为抽象,理论难题较多,涉及到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内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关系以及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等理论问题,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本专题的重点讲述部分,为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运用“两弹一星”研发故事,引导学生在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将抽象的“中国精神”转化为生动的“中国故事”。将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历史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贡献力量,将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落到实处。